正寧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在正寧縣永河鎮有個羅川村,距縣城30公里,地處正寧縣四郎河中游的川區,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村落,人文積澱厚重,傳統建築群密集,古文物眾多,自然景色優美。於2006年10月被評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這個小村莊可不簡單,曾經作為縣治長達1509年。別的地方是越發展越大,可是奇怪的是,羅川這個地方卻越混越小,從一個縣治到一個鄉治,再到一個村。不過羅川城看似不斷在縮小,其實內涵不小。
羅川趙氏石坊
在羅川古城街頭,矗立著三座高大的石質牌坊,當地人叫它們趙氏牌坊。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羅川趙氏石坊在羅川城中心共三座:恩寵坊、天官坊、清官坊。
恩寵坊是明朝吏部稽勳司郎中趙邦清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為其嫡母劉氏、生母高氏所立。三開間,高10米。天官坊和清官坊是當地府縣官紳為趙邦清所立。石坊各高約10米,寬約20米,全以紅砂岩料鑿磨鑲砌而成。
這三座牌坊全部用石料雕鑿、鑲砌而成。浮雕彩繪形象生動,造型逼真,雕刻精細,堪稱明代石坊雕刻的典範。整個石坊雕刻場景宏大,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刀法細膩,形象逼真,匠心獨運,令人歎為觀止。
趙邦清,字仲一,號乾所,明代真寧縣安興裡於家莊(今正寧縣永和鎮於家莊)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及第,曾任山東滕縣知縣,後官至“吏部稽勳司郎中”。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與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交情深厚。
他在滕縣任知縣期間,提出了一套治理滕縣的標本兼治的辦法,三年有成,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他為政清廉的名聲都傳到外國人的耳朵裡去了。
萬曆年間,安南國正使、禮部侍郎馮克寬來中國進貢,途經滕縣,去拜見知縣趙邦清,一打聽,衙役、百姓都說縣令教民種田去了。馮克寬到京城後,萬曆皇帝問他說:“你到我國訪問了46個縣,你感覺我國官吏政績如何?”馮回答說:“自我來到中國界,所到過的州、縣,未見過官吏們有誰如趙邦清那樣清正、一塵不染。”萬曆皇帝求賢若渴,聽其言大悅,遂提筆書贈“清、清、清”3個大字,立即下詔召趙邦清進京。現在,羅川的“三清碑”還儲存完好。
聖旨下來,滕縣的老百姓捨不得趙邦清離去,苦苦挽留,趙邦清實難立即動身赴任。萬曆皇帝又第二次下詔,督促其立即到任,否則,治他的罪。趙邦清無奈,只得啟程赴京。滕縣百姓聞訊,扶老攜幼,聚集了幾千人,灑淚為趙邦清送別,當時滕縣傳唱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歌謠:“趙邦清,趙邦清,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縣,百姓為他塑清身。”
趙邦清為官清廉,湯顯祖也表揚他:“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
神奇的羅川古城
羅川是個神奇的地方,它是一座小城,卻承載著厚重的千年歷史,底蘊十足。它周圍的山很有名,琴山、泰山、藥王山、北華山“四座名山”聳立四周。是的,你沒看錯,這裡真有座泰山。
羅川歷史悠久。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此重置陽周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羅水出於川”,遂改陽周縣為羅川縣,一直持續到民國18年(公元1929年)。羅川這座城,作為縣治1509年,後作為羅川鄉人民政府駐地,2005年羅川撤鄉為村,劃歸正寧縣永和鎮。
羅川文物古蹟眾多。在這個村子裡,除了牌坊,還有鐵旗杆。這對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鑄造的鐵旗杆,約有16米高,傲然挺立。這裡原來是一座城隍廟,這一對鐵旗杆就豎在城隍廟前。旗杆頂端各有一鐵鶴,分別揹負“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飛騰。鐵鶴之下有一小匾額,呈梯形,一面上書“七國保衛”一面上書“萬代屏藩”。其下有兩個方鬥,相距約1米,方斗的四角各豎小旗,迎風飄揚。在旗杆的中下部,懸有一副鐵鑄對聯,“社薦雞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靈風”。旗杆一對,上細下粗,通身以雙龍纏繞,下端插入鐵獅背腹。兩尊鐵獅,雙目圓睜,兩側均有雕刻,工藝極為細膩精湛。
村子裡還有一座文廟大殿,位於原正寧縣第二中學院內。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重修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代毀於兵亂戰火。清順治年間有重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都作過補修。現存大成殿五間。
文廟大成殿前後有古柏兩2棵,據考證,植於東漢時期(高15.5米,圍2.9米)雖然生長了1700多年,但仍枝葉繁茂,威武挺拔。
除了這些古代遺蹟,羅川還出特產。羅川旱菸有千年栽培歷史。其色澤金黃,易燃,灰白,味香醇,風味極佳,唐代就是貢品。
精彩的歷史傳說
這裡的歷史傳說似乎格外多,多到讓人驚訝。
羅川的得名有傳說,相傳羅川城東有一山,每到夜半更深或雞叫之前,山谷能聽到鑼音迴響,人喚此山為鑼山,後來叫轉音了稱為羅山。羅山有一眼天然溫泉,從半山腰流出,人稱羅水,羅水順川流出故稱羅川。
這裡還有一個羅山兔穴的傳說。相傳唐天寶年間,唐明皇夢群仙現於籮底,於是廣派使者在全國查尋和夢境相符之處。一日,一位使者巡遊至羅川縣,在羅山處見一位老人隨一隻野兔鑽入一個洞穴,就派人在此處挖掘,獲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像。道家稱得道的人為真人,傳言27尊玉面真人像是天上27宿,唐玄宗是第28宿,28宿下凡預示國逢盛世、天下太平。唐明皇龍顏大悅,遂改羅川縣為真寧縣,羅山兔穴由此得名。
除了唐明皇,唐肅宗在這裡也留下了傳說。唐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反叛,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奔赴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隨後,李亨與郭子儀等文武大臣籌劃平叛,返回長安途中,曾攜愛妃張良娣前往羅川以南的泰山廟拈香求子,在城西一土臺歇息,張良娣水土不服,突患肚痛病,御醫百般施治不見好轉。郭子儀便在當地請來了一位農夫診病。農夫將點著的旱菸鍋讓給張良娣,一鍋煙吸完,腹痛全消,渾身通泰,心曠神怡。肅宗龍顏大悅,也點上品吸一番,贊稱:“真乃龍鳳煙也!”所以稱其為“唐臺龍鳳曬菸”。從此,羅川旱菸聲名大振,經千百年而不衰。
就連這裡的河流,也流傳著四郎兄弟治羅河的傳說。
據《正寧史話》記載,早在明代,羅川就以琴山古洞、羅山兔穴、彭祖遺丘、浮屠遺址、橋山陵寢、靈湫古祠、陽周古城、果老幻墓這“八景”而名揚天下。這一個個景都飽含著神奇的傳說和故事。
羅川,這個小小的村莊,掩藏著大氣象,儼然是一個天然歷史文化博物館,散發著千年古城的韻味。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