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東海
日期:2021.10
主題:中子星合併引力波和光子流時差分析
內容:中子星變質子星、質子星相撞、引力波是暗粒子的衝擊波、光子流有個形成過程、時差出在光束的形成過程上。
字數:0.13萬字
版權: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刊發,可電子傳閱。
《中子星合併引力波和光子流時差分析》
2017年8月17日20點41分,在長蛇座的星系NGC4993內發生了兩中子星合併成黑洞事件(事件代號:GW170817),這事發生地距地球1.3億光年,許多天文臺和媒體都報道了此事。
此事中一細節是這樣:引力波先被測量到,2秒鐘後,γ射線、χ射線、可見光和紅外光等光子流才被觀測到。都是光速傳播,為什麼有2秒時差,沒人給出解釋。
本人在有暗能量(即暗粒子)的宇宙新模型(見《引力》一文)下試著定性分析原因。
恆星演化到中子星,中子星15分鐘時間內衰變成質子星,質子星因旋轉發出脈衝訊號,質子星外圍是中子星衰變時產生的電子,電子因質子星旋轉的離心力(即暗粒子碰撞電子的阻力)、與質子的電磁感應力、與質子的庫侖引力三方共同作用下,在質子星外圍形成了被質子星束縛的電子雲。兩質子星相互靠近時,外圍電子雲重疊。此時的電子雲與質子星的庫侖引力增強,增強的庫侖引力拉近兩質子星纏繞並相撞。兩質子星纏繞時,中間的電子雲共用,共價鍵的存在,使它們倆成了宇宙級巨大分子。微觀宏觀同源並同理,不同之處,微觀中電子與原子核間有暗粒子阻攔形成位勢壘,位勢壘的存在阻止了原子的坍縮。宏觀中純質子組成的質子星體對電子的庫侖引力強度要大於原子核內的非純質子情況下的庫侖引力(庫侖力與自身質量的比值不同),致使兩質子星纏繞並相撞。
兩質子星的相撞是內爆型的,向內坍縮成黑洞。沒有物質能在細密的暗粒子圍壓下逃脫,暗粒子與光子等大,沒有一種物質粒子體積會小於它們,故物質粒子無縫可逃。外層電子雲和兩質子星一起因庫侖引力猛撞,撞擊出現的瞬時強壓,使它們的物質結構坍縮,回到能量態,並向中心點無限堆聚,成為能量堆聚的奇點。
質子星內爆坍縮,產生瞬時無壓空間,外圍暗粒子會以超光速衝入無壓空間,在能量堆聚點處,出現相撞反彈的衝擊波(即引力波),反彈能量按球面波的形態,以光速向全宇宙傳播開去。這時,光子流還沒有產生。
光不是電磁波,故稱其為光子流。能量堆聚點剛形成時,不能稱其黑洞,此時沒有光輻射沒有天坑,這時應該叫能量堆聚的奇點。能量堆聚奇點的形成,也是能量量子化的開始,無限多的高能光子從奇點噴湧而出,瞬間在奇點周圍形成光子海洋。光子海洋的外層,被暗粒子撞擊加速,在海洋周圍形成光子漫射層,漫射層光子的逃逸與暗粒子擠壓碰撞,形成相互楔套的天坑,天坑導流漫射光子成束,成束的光子沿天坑法線方向射向宇宙深處。
光子從堆聚點量子化開始,到天坑形成,再到光子成束外逃,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完成這幾步。2秒時差就這樣產生的。
從天坑外逃都是高能光子,沿途的宇宙塵埃電子,與高能光子相遇能量交換,不會是對每個光子等機率的,高能光子會因能量交換的機率問題,出現觀測到的光子能量不同:γ射線、χ射線、可見光等。
引力波與光子流是同速傳播,途經暗粒子分佈密度不同區(大天體、星系等的天坑使暗粒子分佈密度不同),會出現同加速同減速現象,傳播途中不會出現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