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段歷史,在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任何的文物歷史都有著散失、消失的命運,跟國家的命運相比,一個物件的命運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偉人,他守護了國家,人民,也守護了這個泱泱華夏的歷史。
今天默默就跟大家繼續聊聊這裡面的故事。
友情提示,本文章可以點選音訊收聽啦,左上角的耳機標誌就是啊。
保留全世界最古老的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建於1442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儲存了一批珍貴的古代天文、氣象觀測記錄和資料資料等,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氣象觀測記錄。
在北京修建地鐵的初步規劃中,要經過建國門的古觀象臺。施工指揮部提出了拆遷建國門古觀象臺的方案。這個重要的文物遺蹟一旦被拆毀,將永不復存。如果搬遷,也會對資料資料造成重大損失。
對此,周恩來批示道:“這個天文臺不要拆,看繞過成不成,有什麼困難,寫個報告來。”這座當今世界上儲存天文儀器年代最早的古天文臺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
無獨有偶,在北京石景山區玉泉路口西北側路邊,有兩顆700多歲“高齡”的古樹,這是元代靈福寺遺址遺存的樹木。在地鐵原建設方案中,這兩棵古樹正好處在玉泉路站站口的位置。為保護古樹,周恩來批示,修改地鐵建設方案,延長玉泉路站至八寶山站地鐵的距離,兩棵珍貴的古樹得以存活至今。
十年動亂,親籤檔案保護莫高窟
周恩來十分關心文物維護與修復,敦煌莫高窟成為其中的代表。
1951年,百廢待興,在當時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周恩來指示首先撥款2億元,修復了5座岌岌可危的唐宋時期木結構窟簷。還撥款改善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問題,配備了吉普車,購置了發電機,莫高窟破天荒地第一次安裝了電燈照明。
1962年,在周恩來的關心重視下,新中國第一次敦煌莫高窟的大搶修拉開了序幕。當時我國剛剛度過3年天災人禍的困難時期,內憂外患,財力十分拮据。但周恩來說: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已有一千數百年的歷史了,解放前已遭受過帝國主義者殘酷地劫掠和破壞,現在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否則,我們這些人不能向後世交代。”
1966年10月,江青在接見首都紅衛兵時公開叫囂說:“敦煌藝術沒什麼可以繼承的東西。敦煌藝術是精神鴉片!”這無疑給敦煌藝術判了死刑。於是,被煽動起來的紅衛兵從全國各地殺向莫高窟:專家學者被一一批鬥,更嚴重的是,他們計劃搗毀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
周恩來得知後,立即親自簽發了國務院“關於敦煌莫高窟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文革期間一律停止對外開放,任何人不得衝擊破壞,確有問題的待後期清理”的檔案。敦煌莫高窟終於有驚無險,免遭了一場劫難,而且憑藉周恩來親自簽發的這份國務院檔案,敦煌莫高窟奇蹟般地平安度過了十年動亂歲月。
指名保護兩大私家藏書樓
在解放江南之初,周恩來曾特別指名要求南下部隊對兩座私家藏書樓加以保護,一為近代中國有名的嘉業藏書樓,另一座為寧波天一閣。
嘉業堂藏書樓,位於湖州市南潯鎮西南郊,系劉鏞孫劉承幹於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該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原書樓與園林合為一體,以收藏古籍聞名。解放後,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現為公共圖書館和旅遊景點。
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區,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搬走新華門前的石獅子
1966年6月初,“破四舊”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地中南海新華門前的石獅子,竟也引起了紅衛兵的注意,上了“破四舊”的黑名單。這對石獅子,是北京城裡最大的一對石獅子。
8月26日,耐心地說服了紅衛兵,下令將新華門前的石獅子搬走,有效地將這一文物保護起來。後來,這對石獅子又回到了新華門前。
完整儲存靈隱寺
1966年8月23日,杭州中學生紅衛兵搗毀了嶽王廟後,把下一個目標對準了靈隱寺。浙江大學部分有正義感的學生得知訊息後,挺身而出,保護靈隱寺。浙江省委迅速把此事上報國務院。
8月27日,周恩來作出批示,要求浙江省委領導同志對紅衛兵做好說服工作,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靈隱寺。在“破四舊”運動中,全國古剎舊廟被砸被毀得不計其數,能夠部分儲存下來已算是僥倖。像靈隱寺這樣毫髮未損、完整地保護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
在重要的古建築上安裝避雷針
祾恩殿
中國的古建築,大多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最怕的就是火災。1956年6月的一個夜晚,位於北京明十三陵長陵的祾恩殿(全國唯一的一座巨型楠木大殿)被雷擊起火。
訊息很快傳到了周恩來那裡,他立即指示有關部門人員前去檢查處理,得知沒有受到嚴重破壞,他才鬆了一口氣。隨後,周恩來很快以國務院的名義發出通知,要求在全國重要的古代建築上都要安裝避雷針。避雷針的安裝,有效地防範了雷擊導致的火災,保護了一大批古代建築。
斯人已逝,但是這些文物留存了下來,它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歷史,也代表了中國人的血脈,當然也就有了周總理的心血,恰逢國慶,希望這樣的華夏如您所望,這樣的中國如您所望。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默默感謝大家的收聽觀看。
關注默默談文房,關注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