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西段村。村民在打井時無意中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窯藏,經過考古發掘後,出土了151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利簋就在其中,也是最有考古價值的一件青銅器,因器內底鑄銘4行35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原文內容為:戡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聞師,賜右吏人利金,用作檀公寶鐏彝。
周武王征伐商紂王,在甲子日的黎明進行歲祭得吉兆,逢歲星當空發起牧野之戰,夙夜佔領商都。在第八天後辛未日武王在闌的地方,召集回朝班師論功受賞,賜“右吏人”利銅,利用所賜銅為祖先檀公制作寶鐏彝。利簋的發現也證實了《尚書、牧誓》中:“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的文獻記載。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過程中,碳十四測得武王伐紂之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範圍。天文學家依據銘文,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因其在第八天後進行的賞賜,故利簋製作的時間應在二月即商庚(黃鸝鳥)鳴叫吉時。
注: a 第一字:“戡”字古文,(非武王合體字)從戈,山聲。左右結構:左部由上半部“飛鳥”象形與下半部“山字型字元與一橫“構成,右部由上半部“戈”字與下半部“止”字構成,表示武力平定,釋為“戡”字,第二十四個字為吏人合體字,古人把官職寫成合體字的習慣。
b “聞師”為召集軍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