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國家組織了轟轟烈烈的大慶油田大會戰。訊息一出,舉國振奮,人民奔走相告!
大慶油田是我們國家發現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十大油田之一。而在上個世紀初到抗戰結束的這段時期裡,美國和日本都曾在大慶油田的地面上勘探石油,而只有最後勘探的中國成功開採,為什麼美國和日本會放著這麼豐富的石油資源不開採呢?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石油勘探
事實上,如果美國和日本能夠輕鬆勘探和開採大慶油田,他們絕不會放任我們國家輕易獲得。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困難阻礙了當時工業發達的美國和日本呢?
美國論斷
1913 年,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組建了一個地理測繪小隊,到中國的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河北、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結果是一無所獲。美國地理學專家埃蒙斯教授因此下定結論:“所有的產油層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層或與海相地層密切相關的淡水地層。”美國地質學教授勃拉克韋爾德則強調:“中國沒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積。”
由於美國擁有當時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論斷無疑為中國本土的石油資源宣判了死刑。因為中國的地質地貌構成多為“陸相”,大家都認為是產不出石油的。事實上,即使中國陸上存在石油,提煉的成本也會很高,美國資本大可以花錢從中東進口,所以美國完全沒必要在中國浪費時間。
勞而無功的日本
而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只有中國一個省大的島國,日本的工業資源嚴重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在世界局勢緊張的年代,沒有石油,日本大量的飛機、大炮和艦隊將是一堆廢鐵。在美國的資源打壓下,日本漸漸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中國。和有很多選擇的美國相比,野心勃勃的日本選擇了最快獲取資源的方式——掠奪。
早在1926年,日本就開始向中國陸續派遣地質勘探的專家,目的自然是為了尋找石油等資源。然而在十幾年的勘探和鑽井過程中,日本總是能從煤礦石樣本中檢測到石油類瀝青,始終只看得見石油的影子,而從來沒有發現真正的油田。到1940年,孤注一擲的日本人在松遼盆地的安達縣打下了一口1000米的深井,最終得出了中國東北無油田的結論。
事實上,後來證實大慶油田就存在於松遼盆地裡,而且日本人曾經打過一口距離大慶油田主產區僅一公里的油井。如果當時日本人將油井再打深幾百米,後果不堪設想。在這個真相公佈以後,所有人的後背都在冒冷汗,隨即鬆了一口氣。
日本發現大慶油田會怎樣?
我們可以假設,日本人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當時的局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我想到了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是就日本而言的。現在的歷史學家歸納日本戰敗的原因時,經常會指出日本的戰線過長,一會兒打中國,一會兒打東南亞,一會兒打蘇聯,一會兒打美國。我們現在一定會覺得日本人很愚蠢,其實,日本人這麼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尋找石油等資源。所以,如果日本發現大慶油田必然將加大對中國的兵力投入,一方面可以保護石油基地,一方面加快攻佔中國。可想而知,這樣的話,中國人民的處境將更加危急。
另一種可能性是就國際形勢而言的。日本雖然能夠發現和開採大慶油田,卻沒有能力保護它。如果蘇聯和美國得知這個訊息想要到中國來橫插一腳,無論哪一方能夠最終佔領大慶油田,這場發生在中國本土的爭鬥都必將帶給中國人民深重的災難。
用上大慶石油有多難
其實,這些猜測多少還是有些杞人憂天的,因為客觀上說,要用上大慶石油非常困難。
一方面,大慶油田的油層深,勘探難度大。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著作中寫道,“當時的大慶油田的松基三井的最淺出油層在1357-1382米之間,但當時的日本鑽井技術只能打入地下700-800米。”而日本在中國打下的最深井也不過1000米,這說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日本想要挖出大慶油田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即使大慶油田的油埋藏淺,日本也用不了。我們知道中東地區能夠暴富,幾乎完全是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這不僅是說中東的石油多,而且是因為石油的品質高、雜質少,基本不需要依靠高階的提煉技術和高昂的成本。但是大慶油田的石油質量只能說比較一般,需要依靠比較成熟的提煉技術。中東地區如沙特,石油開採提煉成本在一桶3美元,而我國的成本高達50美元,即使是大慶油田成本也在40美元左右。可想而知,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能用上大慶石油,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而我們國家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人民扛出來的大國科技
雖然國內的油田開採難度大,質量也不高,但是大慶油田對於我們國家卻有非凡的意義。因為石油幾乎是所有重工業和現代軍工的血液,缺少石油,我國的現代化程序將寸步難行。在建國之初,國際敵對勢力就以石油為武器,對新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在這個大背景下,大慶油田的橫空出世幾乎可以說是天佑中華了。
石油儲量巨大的大慶油田的存在可以說是奇蹟,然而美國和日本不是沒有發現這個奇蹟嗎?歸根結底,大慶油田的發現依靠的絕不是運氣,而是人的力量。在西方國家斷言中國沒有出現過“第四紀冰川”和“貧油”的境地裡,是以黃汲清和李四光為代表的一批地質學家專門研究“陸相巖生油”,年復一年地考察我們國家的地質,最終憑藉專業的知識和不服輸的信念找到了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雖然找到了,但是鑽井和開採依然存在很大困難。時間回到1960年3月25日,甘肅玉門的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帶著他的36名隊員,來到了大慶油田的核心地帶薩爾圖。放眼望去,寬廣的平原上鑽井機還沒有運到,大風吹得隊員們裹緊身上單薄的衣裳。恰逢三年自然災害,半個月口糧掰成一個月吃,住在牛棚蓋著乾草。王進喜卻作詩鼓勵隊員“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麵。山南海北來會戰,要奪一個大油田。”
困難還不止這些,但王進喜和他的隊員們都是“鐵人”。
- 37個人用了三天,將60噸的鑽井機從火車站搬到十幾裡外的井位上去,再將38米高的鑽機立起來。沒有吊車貨車,全靠人拉肩扛。
- 沒有水攪拌泥漿池,他們走幾十里路,用臉盆裝水一萬五千次。附近一百多位村民也來幫忙,用四五天時間灌滿了泥漿池。
- 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在一次井噴現象中,王進喜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隊員們也緊隨其後,這才壓住了井噴。
王進喜的“鐵人”精神不僅激勵著他的隊員,也激勵著大慶油田大會戰的全體石油工人。就這樣,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裡,600噸的原油被列車運出大慶油田,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從此開啟了新的篇章。所以說,中國石油的能源供應絕不是憑藉運氣得來的,是真正用命拼出來的。中國依靠石油造出來的大國科技不僅是科學家們智慧的結晶,也是工人們用血汗扛出來的。
從新中國70多年的奮鬥史來看,中國的建設可以少一兩個油田,卻離不開像李四光這樣的科學家,也離不開千千萬萬像王進喜這樣的工人,更離不開他們樹立的科研精神,“鐵人”精神和愛國精神,這才是年輕一代該學習的榜樣和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