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鄧小平訪美期間,一場慶祝中美建交的盛大招待會在華盛頓舉辦。
在這場招待會上,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太在美國外交官員的引薦下,走到了鄧小平面前。
這位老太叫海倫。她神情很激動,見到鄧小平後緊緊握住了他的手,語重心長感慨了一句:“你好難找啊!”
此後,海倫從包裡取出了一封信,鄭重交給了鄧小平。
這封信是毛澤東41年前親筆寫給鄧小平的。
鄧小平小心翼翼開啟這封被老太精心保管多年的信件,仔細看了一遍又一遍。
他保持著沉著的神態,並未顯露明顯的驚訝表情。但身邊的同志分明能看出:鄧小平深受觸動。
那麼,這封信為何會時隔42年才交到收信人鄧小平手中呢?又是為何會落到海倫·福斯特這一國際友人手上呢?
一、遠渡重洋遇到真愛
海倫·福斯特的父親畢業於美國頂尖名校斯坦福大學,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學霸,自畢業之後就一直從事律師方面的工作。
她的母親是一位生性活潑的英國移民後代。
自幼生長在這樣富足而開明的家庭,培養了海倫敢於冒險、不畏強權的性格,同時又遺傳了父母聰明而活潑的特質。
父母從小鼓勵海倫,很大程度促使她後來成長為自信、勇敢的人。
學生時代,勇敢活潑的海倫活躍於學校內外的各種場合。
15歲時,她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
她讀了很多國內外知名作家的著作,在閒暇時還會讀一些政論報刊。
有一次她在翻看《芝加哥論壇報》時,被其中一個叫埃德加·斯諾的記者所寫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
斯諾在他的報道中完整記述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軍閥混戰列強幹涉下,中國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生活被他寫得生動真實又極富文采。
這篇文章讓極富冒險精神的海倫,對這個遙遠的東方大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決定放棄學業,追隨記者斯諾的腳步,遠渡重洋前往中國。
她想親眼看一看這個神秘而又千瘡百孔的古老中國,也能為日後寫作積累素材。
她原本的計劃是在中國待上一兩年,“看一眼就走”,蒐集好足夠的素材就返回美國。
但是來到中國後,她很快被這神秘的東方古國深深地吸引了。
一待便是十年。
海倫1931年踏上了遠赴中國的郵輪。這艘郵輪的目的地是當時遠東最繁華的城市——上海。
上海彙集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人,是世界瞭解中國的視窗,這一年她23歲。
臨行前,母親將自己的柯達相機送給了她,父親送給她一直沃特曼牌鋼筆。
父母希望她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祝福她在中國能夠實現自己的作家夢。
很多地方的中國人此時正遭受戰爭苦難,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
中國境內各條江河相繼發生洪水災害,淹死餓死者無數。光是長江流域洩洪區就有20萬人死亡,兩千多萬人受災。
看著這麼多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海倫卻無能為力。
她只能透過相機記錄下這些遠離家園的逃難者,並透過美國報刊,讓全世界人都看到。
海倫剛到上海,就約見了自己的偶像。
此時的斯諾十分痛苦。他剛剛罹患瘧疾,臉色蒼白色身形消瘦。
作為《芝加哥論壇報》的一名長期駐外記者,斯諾在經見證了很多戰爭和苦難後,此時已是身心俱疲。
他原本打算於1932年返回美國。
正是此時,他在上海遇見了漂亮聰慧、果敢活潑的海倫,讓他芳心湧動。
在海倫的鼓勵和支援下,他放棄了原先的計劃,選擇繼續留在中國。
當時的海倫,憑藉著美麗的外表和出眾的學識,受到了很多男士的追求,其中不乏名流政要。
海倫對他們沒有一點點心動,不願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享樂上。
她經常與斯諾促膝長談,探討中國面臨的問題,以及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應向何處去。
她想留在中國,瞭解中國,並讓全世界都認識中國。
斯諾1932年,向海倫求了婚。
正是海倫在異國他鄉給予斯諾支援和溫暖,讓他能夠安心進一步瞭解中國革命、瞭解中國的紅色政權,寫出了享譽世界的《西行漫記》。
兩人離開上海後,到達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北平,一同前往燕京大學任教。
在這裡,斯諾夫婦每天都苦學漢語,與很多當時有名的學者往來併成為朋友。
各界人士聚集在他們家,大家為當時中國存在的問題而各抒己見。
自1911年武昌起義後,腐朽的清王朝灰飛煙滅,但這並沒有給中華大地帶來期盼已久的安定。
各方勢力被列強裹脅著,悉數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臺。
東北地區已經淪陷,日軍正對中國華北地區虎視眈眈。
蔣介石在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後,成為當時中國政壇最具話語權的人物。
廣大的中國人民則忍受著國民黨反動派、買辦資產階級、外國列強的重重壓迫剝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法西斯加快了侵華步伐,不斷蠶食中國華北地區,蔣介石政府卻步步退讓。
“何梅協定”中,國民黨將平津、河北、察哈爾等地拱手相讓。
這激起了北平各界人士的極度憤慨,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
善良的斯諾夫婦,對中國人民的處境十分同情。
海倫與學生們一起,走上街頭,高呼抗日救國口號,並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切。
她用父親送給她的沃特曼牌鋼筆,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不斷髮往蘇區。
當時的她對那個神秘的政黨充滿好奇,對處於江西瑞金的紅色陣地充滿嚮往。
她希望讓全世界都瞭解中國共產黨這個紅色政黨,瞭解中華蘇維埃這個紅色政權,以及中國革命應向何處去。
二、親赴陝北革命聖地
有出版商找到斯諾,希望他寫一本有關中國紅軍的書,以滿足外界對紅軍對陝甘寧的強烈好奇。
紅軍抵達陝北後,蔣介石立即調集重兵,其中包括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十九路軍,對陝甘寧地區展開圍剿,並實施嚴密的新聞封鎖。
當時,外界根本不知道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但是,正因為當時蔣介石對陝甘寧實施了嚴密的軍事封鎖,斯諾根本無法進入,直到1936年5月。
那時身在北平的斯諾得到訊息,說中共方面已經與圍剿的東北軍達成某種秘密協議,雙方約定休戰。
斯諾對於這一訊息十分興奮,他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1936年6月的一天,經過簡單的準備工作後,他帶著當時外界及民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戰爭的諸多疑問,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陝北的路途。
當時斯諾的手上有一張東北軍制的發的前線特別通行證,所以一路上除了路不好走之外,並沒有遇到什麼阻攔。
途徑百家坪時,他意外地遇見了早有耳聞的周恩來。
周恩來表示:“你見到什麼都可以報道,我們要給你一切幫助來考察蘇區。”
除此之外,周恩來還為他制定了為期92天的日程安排。
這讓斯諾十分意外,打消了此前擔心紅軍會不歡迎他這個外國記者的顧慮。
三天之後,他終於抵達了一直充滿好奇和嚮往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
剛剛安頓下來,他就被安排與毛主席見面。
這次會面讓他印象極為深刻。
斯諾的漢語很好,二人交流基本沒有障礙。
他們兩個人談論的話題很廣,國際局勢、中國內政、抗戰前景無一不談,其中還涉及到了毛澤東的私人生活。
毛主席很忙,每次採訪通常都安排在晚上進行。
期間,斯諾總是認認真真地記錄下毛澤東說得每句話,無一遺漏,還會再請毛澤東檢查、校正。
剛開始,毛澤東會對斯諾的記錄提出具體要求,包括很多表述、用詞等細節內容。
後來熟悉起來後,他對斯諾寫的文章或拍的照片,不再做任何的檢查和校正。
不但如此,他還為斯諾提供了很多幫助,讓他收集到了很多表現根據地真實生活的資料。
在保安的四個月時間裡,斯諾不僅採訪毛澤東等中共及紅軍領導人,還採訪普通士兵和生活在這裡的群眾。
期間,最讓他感慨的是:很多紅軍戰士並沒有什麼“內幕訊息”可以提供給他,只有在他不斷地反覆盤問下才會套出一點點東西。
同年10月21日,斯諾完成採訪,動身返回北平,然而從保安到西安的途中卻遇到了諸多波折。
當時,他將四個月來得到的第一手資料都放在手提包裡,坐上了東北軍的卡車。
但是到了西安之後,手提包卻不翼而飛了。
原來,同行的東北軍士兵為了躲避蔣介石嫡系部隊的檢查,把它放進了裝槍械的麻袋裡。
虛驚一場!斯諾前腳剛離開西安,蔣介石就到了。
當時,蔣介石已經對張學良等人停止剿共的的行為極為不滿。
他專門飛西安,想壓一壓西北地區日益高漲的抗日聲浪,逼迫張、楊繼續剿共。
斯諾返回北平後,妻子海倫也剛剛從西安回來。
這時候她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斯諾興奮地將四個月以來的成果交給妻子。
此時的海倫很冷靜。她覺得在斯諾回到北平是訊息未公諸於世之前,一切都應該保密。
自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斯諾夫婦居住的盔甲廠13號變得異常平靜。
斯諾閉門謝客,一刻不停地撰寫採訪實錄。
為了儘快出版,海倫也跟著丈夫忙碌起來,整理筆記、列印原稿、沖洗照片、撰寫圖片說明。
斯諾每寫完一節,就會先交給海倫閱讀,徵求她的意見。
斯諾在陝北採訪的那段時間,紅二、四方面軍還沒有到達,所以採訪內容缺少了聞名遐邇的紅軍將領朱德。
此時,海倫提出,無論如何她都要親自去一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把遺漏的地方補齊。
1937年4月下旬,海倫從北平動身前往延安。
當她抵達中轉站西安時,正趕上國民黨特務嚴查外國記者。
海倫剛下火車,就被強制帶到了西京招待所,並受到了國民黨當局的嚴密監視。
她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絡。期間,在幾位好心人的幫助下,她才得以跳窗逃脫。
之後的四個月時間裡,海倫採訪了幾十位參加過長征的紅軍軍官,並第一次採訪了大名鼎鼎的紅軍將領朱德、賀龍等人。
1938年4月,《西行漫記》出版。這本書被稱為是“瞭解中國革命的真正具有重要歷史和政治意義的著作”。
三、遲到42年的信
作為中美外交史上第一位訪問美國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於1979年1月28日乘專機抵達美國。
在此後的8天時間裡,鄧小平與美國總統及其他政要進行了多次正式會晤。
除此之外,他還參與了一系列外事活動,接見了華人華僑、商人等各界人士。
然而,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鄧小平在華盛頓會見了斯諾的前妻海倫·福斯特。
正是在這次會見中,鄧小平意外地收到了一封42年前的信,信的執筆人是毛澤東。
為了慶祝此前不久的中美建交,美方在華盛頓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
此時的海倫已經年逾七旬,兩鬢斑白,她在外交官員的引導下,踱步到鄧小平面前。
她顯得有些激動,緊急抓住鄧小平伸出的雙手,頗為感慨地說:“你好難找啊!”
而鄧小平則親切地回應:“你就是斯諾夫人?”
“是的。”
“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記者啊!我聽說過的,聽說過的,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才見面。”
“是啊,是啊!”海倫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了那封42年前的信,顫抖著交到鄧小平手裡。
鄧小平拿著這封信反覆讀了好幾遍,他的臉上雖然沒有表現出驚訝之情,但細心的人多少會覺察到他內心的正掀起波瀾。
這封信將所有人的思緒,都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6年10月初,當時的斯諾決定於月底前返回北平。
此時,他的妻子聽說了很多關於丈夫遇害的不實訊息,早已坐立不安。
她決定,追隨丈夫的腳步親赴蘇區。
但是等她來到西安後,恰逢蔣介石將偕夫人前來督戰。國民黨憲兵對西安到延安的交通進行了嚴密封鎖。
海倫只好返回北平,等丈夫歸來。
但是,海倫的這次西安之行也並非一無所獲。
在此期間,張學良將軍親自會見了她。
返回西安後她對此事也做了如實報道,並向外界闡明瞭張學良的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兩黨隨即展開第二次合作。
不久之後,海倫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途。在遭遇了在西安被嚴密監視之險後,她成功逃出西安城。
當時彭德懷率領紅軍主力,駐紮在離西安不遠處的渭北重鎮三原縣。
彭德懷派人,把海倫接到了紅軍的前線所在地——雲陽鎮。
他們於同年5月初抵達延安。
當時恰逢中共中央在延安開會,海倫十分幸運地見到了當時絕大部分中共高階領導人。
但也有稍有遺憾:任弼時和鄧小平剛剛率領紅軍趕往雲陽前線,海倫沒能採訪到兩人。
身在延安的海倫得知紅軍已抵達雲陽前線後,立即找到毛澤東,要求跟隨紅軍部隊赴前線採訪。
剛開始,毛澤東十分擔心她一個女記者,會適應不了前線的艱苦生活,有很多顧慮。
而海倫卻執意一定要去。毛澤東被她堅定的信念打動,說道:“那好吧,我為你寫封信。”
毛澤東便立即提筆寫了一封介紹信。收信人是當時八路軍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和副主任鄧小平。
毛澤東在信中,指示二人為海倫在工作、生活上提供幫助。
她揣著毛主席的介紹信,風塵僕僕地趕到了三原。
但任弼時和鄧小平已經在幾個小時前,率領剛剛改編的八路軍出發了。
海倫遺憾地表示:“難找!”
隨後,她便小心翼翼地將這封信收藏了起來,不久之後就回了北平。1940年,斯諾夫婦繞道上海回到美國。
新中國成立後,中美之間因臺灣蔣介石當局的存在、意識形態的差異、中美兩國的外交戰略等諸多因素,陷入了長達23年的對抗。
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兩國之間的堅冰才慢慢消融。
時隔42年後,毛澤東的親筆信才終於交到了收件人手中。
編輯:xixi
責編: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