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7日,第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對美軍發起了總攻,慘烈的長津湖戰役,就此拉開了帷幕。
對於第9兵團的將士們來說,他們不僅要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進行殊死血戰,還要和老天爺抗爭。
倉促入朝的第9兵團
志願軍的戰鬥序列裡,數第9兵團的入朝最為倉促。
即便是首批入朝的6個軍,以及繼9兵團之後入朝的第3兵團和第19兵團,在準備工作上都要較之充分許多。
9兵團的入朝參戰時間原定在1951年春。但是,隨著敵人對朝鮮戰場的增兵,9兵團的出征時間驟然提前了。
10月30日,第9兵團各部陸續從山東出發,向鴨綠江緊急開進。
由於時間太倉促,第9兵團還沒來得及換上冬裝,戰士們穿著南方地區的單薄棉衣,匆匆登上了北上的火車。
原本打算到東北後再換冬裝,可到了後才發現,根本沒有棉衣給他們換。
前期準備的棉衣都配發給了第一批入朝的六個軍,僅剩的一點存貨對於9兵團的十五萬大軍來說,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如果東北軍區全力運轉,花費一些時間,也是可以籌集到足夠數量的厚棉衣,但是時間緊、任務重的第9兵團沒有時間等待。
冬天的朝鮮北部有多冷呢?最低溫度可達零下三十度,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零下四十度。
很多戰士還沒到達戰場,就已經因凍、餓犧牲在了行軍的路上。
自臨江出發就發生手足凍傷、不能行走500餘人,還凍死兩人。
這是11月10日,第27軍軍長彭德清向東北軍區傳送的電報中彙報的情況。此時的27軍還在國內,尚未進入朝鮮,就已經出現了凍傷、凍亡。
人體能承受的生理極限是有度的。在朝鮮半島北部零下三十、四十度的酷寒中,每一名志願軍戰士時刻都在挑戰著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27軍80師,在入朝的一個星期內,凍傷就超過了千人;20軍60師到達預定集結區域的時候,已凍傷2000餘人。。。
第9兵團入朝後,東北軍區後勤部想盡了一切辦法,陸續籌集到了二十萬套厚棉衣緊急運往前線。
可是,由於敵人對我軍後勤運輸線的封鎖、我軍後勤運輸技術的落後、以及朝鮮北部地區地形的限制,再加上惡劣的氣候條件,最終僅有一成送到了前線。
一成,也不過就是兩萬套的數量,還是遠遠不夠。
經過半個月的艱難行軍,20軍和27軍終於趕到了長津湖地區。接下來,他們要面對裝備精良的美軍、飢餓、寒冷這三大敵人。
許多年後,曾指揮過新興裡之戰的第27軍副軍長詹大南將軍,飽含熱淚對採訪他的記者這樣說。
“新興裡戰鬥中,村子裡、溝壕中,到處可以看見我們計程車兵端著槍,兩眼瞪著前方,一身的雪,一動不動。那是被活活凍死的,像塑像一樣啊!”
在美軍南逃的必經之路水門橋,志願軍第20軍60師3營的一個連奉命在此阻擊。可是當美軍從這裡經過的時候,他們竟然沒有放一槍。
憤怒的60師師長立刻派人前去追責,到了陣地才發現,全連一百餘名官兵早已凍成了“冰雕”。
每個戰士都蹲在雪坑裡,緊緊握在手裡的槍口全部朝著公路的方向。他們身上穿的是南方的薄棉衣,腳上穿著的是黃膠鞋。
整整一個連被活生生的全部凍死在了陣地上!這一幕震撼了無數人。
長津湖戰役,第9兵團由於嚴酷的氣候、給養缺乏以及激烈的戰鬥,減員達4.4萬餘人,其中因凍減員3萬餘人。
糧食是第9兵團致命的敵人
第9兵團從鴨綠江畔至長津湖地區的行軍時間為兩個星期;從11月27日戰鬥打響,到12月10日結束,歷時13天。
在過江時,每人領到了7天的口糧。說是7天,實際上也就是五六斤糧食,即使省著吃,也就能維持五天。
而當時每名戰士的負重基本都在40公斤以上,除了自己的槍支、彈藥、揹包、乾糧等外,還要分擔炮兵部隊的炮彈。
原本計劃是,部隊先期入朝,糧食、蔬菜供給後續緊跟著就送上來。但由於運輸條件的限制、敵人的封鎖、地形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補給品無法及時送到前線部隊。
還沒走到集結區域的第9兵團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糧荒。
20軍後勤工作的總結中是這樣說的:
部隊11月12日入朝,到18日第一列車100萬斤糧食才出發,造成趕不上部隊的嚴重後果。糧食由集安運到前川,離前線還有300餘里,必須翻山越嶺。
軍部的汽車損失很大,兵團後勤部的汽車又前運不及,故基本上無法供應前線,造成全軍官兵普遍餓肚子,60師最壞情況是3天無一粒糧食送到。
從龍水皮發出的兩萬斤糧食,由於中途轟炸,前線官兵只收到兩三千斤。接下來的連鎖反應就是跟進的27軍供應也跟不上,因為兵團部的汽車不得不有限供應擔任兵團前衛的20軍。
27軍一共有45輛汽車,再加上兵團汽車一共110輛全部使用的話,每次可以運輸68萬斤糧食,5天往外一次。
但是,27軍每天的糧食需要量是17萬斤,5天就是85萬斤。這還不包括需要往前線運輸的250萬斤彈藥和20萬斤的其他需要補齊的裝備,以及棉衣。
光27軍的吃飯問題,軍部和兵團部的汽車加在一起,都無法保證。
更為糟糕的是,因為沒有制空權,27軍的汽車第一次出動就被炸燬了39輛。兵團部和20軍的汽車同樣也損失嚴重。
前線部隊的補給就只能靠騾馬和人肩扛背馱。運輸效率低不說,運輸人員在往返途中還要消耗掉一部分。
這樣一來,能送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加少得可憐了。
戰士們,只能在冰天雪地中,忍受這寒冷和飢餓,與敵人浴血奮戰。
20軍和27軍一面加緊向國內催要棉衣、糧食,一面派代表前去和金日成政府聯絡,希望能透過北朝鮮政府獲得一些糧食。
但是,北朝鮮政府已經失去了行政管轄功能,他們很直白地說:請中國軍隊自己想辦法向老百姓徵集糧食,打好收條、做好統計,打完仗再由中國政府歸還就可以了。
實在沒吃的了,只能吃草根、啃樹皮充飢。
“不知道過了多少山溝和陡坡,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夜更深了,山谷裡的寒風捲著雪粉,直向臉上打來。我們的鬍鬚、眉毛上都凝結了一層冰珠,呼吸也感到困難,飢餓、寒冷和疲累同時襲擊著我們。
我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往上爬。已經兩天沒有吃上飯了,我彎著腰抓起一把雪塞在嘴裡,頓時清涼一陣,可很快就無濟於事了。身上軟綿綿的沒有一點力氣,心裡像蟲咬一樣難受,腦袋更是昏昏沉沉的。
同時,兩隻手也感到異常疼痛,從手背一直疼到手臂。我以為是被路邊爆炸的炮彈炸傷了,仔細一看,才發現手背腫得像饅頭一樣,原來是血液已經被凍得凝固了。。。。”
這是志願軍某部文化教員聶征夫在日記裡寫到的一段話。三天後,他被凍死在了行軍的路上。
那時候,還沒有炒麵。長津湖戰役中,每個戰士每天的口糧就是兩到三個煮熟的土豆。就這樣,還得限量供應。
土豆煮熟後,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環境下,很快就凍得和石頭一樣硬。戰士們吃的時候,先用身體暖一暖,化一點吃一點。
志願軍特等戰鬥英雄楊根思的英雄事蹟所有人都知曉,可很少有人能知道,楊根思率部登上1071.1高地前,除了子彈和手榴彈外,他們身上僅有的食物就是三顆土豆。
有人或許會疑惑,為什麼不從敵人手裡繳獲呢?
志願軍也從敵人手裡繳獲了一些餅乾、罐頭等食物,可這點可憐的繳獲,對於十萬大軍來說,連塞牙縫都夠不上。
美軍不傻,他們重點攻擊的目標就是我軍的後勤線,因而,每當敵人撤退時,都會炸燬、燒燬一切帶不走的東西,包括食物、彈藥、房屋。。。
12月6日清晨,美軍從下碣隅裡向南撤退時,引爆了炸藥,把這裡徹底炸成了一堆廢墟。特別是軍事設施和可以禦寒的一切房屋。
同時,他們還銷燬了一切帶不走的物資,包括剩餘的衣服、食品和彈藥。推土機把堆積如山的罐頭壓碎,然後潑上汽油點燃;剩下的衣服也是同樣銷燬。
當最後一批美軍離開下碣隅裡的時候,衝入下碣隅裡的志願軍戰士們,冒著敵人發射來的炮彈,在大火中尋找可以補充自己繼續作戰的物資。
鐵血意志和鋼鐵洪流的對撞
由於沒有制空權,第9兵團原本就很稀少的汽車也被炸得所剩無幾,無法將輜重武器送到前線。
因而,所有的重武器都被留在了後方,戰士們肩上扛著輕便武器火炮徒步行軍。這就使得第9兵團在戰鬥時,火力嚴重削弱,導致一些殲滅戰打成了拉鋸戰。
反觀敵人,則完全是另一種景象:
美陸戰1師裝備有150輛坦克,200多門各類火炮,各類車輛共計1400輛,平均10餘人一輛車。這還不算在新興裡的美步7師第31團以及南朝鮮首都師的重型火力。
除了地面部隊先進強大的火力配備外,美軍還有上千架飛機能夠隨時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美軍從下碣隅裡向南興港撤退的時候,先頭是坦克開路,後面是步兵車輛。空中,數百架飛機在嚴密地掩護。
這是美軍自朝鮮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空中掩護,從9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以及美軍第5航空大隊的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依次輪番起飛,在整個陸戰1師撤退的必經之路形成了嚴密的火力網。
在後勤保障方面,志願軍與美軍的差距更加巨大。平均一個前線美軍士兵的後勤補給,由13名後勤兵負責。而且,美軍的空運補給可以直接到達連級。
在長津湖作戰期間,美軍的冬裝包括防寒帽、厚呢軍裝、毛衣、大衣、毛襪、皮靴和鴨絨睡袋,連隊備用帳篷、火爐等。每班、每輛車除配備汽油爐外,陣地上還有專門供熱的電爐。
食物方面,有充足的肉類、豆制的熟食罐頭,奶製品、蔬菜、水果罐頭供應。而且是敞開了吃,無限供應。
就連戰鬥力最差的南朝鮮軍隊,專用口糧有餅乾、大米、沙丁魚和牛肉罐頭,泡菜、飲料、香菸等。一個士兵能把一天的配給吃完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而在聯合國軍裡,南朝鮮軍隊的待遇也是最差的。
即便是面對陣容如此豪華的鋼鐵洪流,手裡只有輕武器的第9兵團將士們,以頑強的意志,對敵人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兇猛攻擊。
12月2日,27軍80師和81師一個團在新興裡,全殲美軍王牌主力“北極熊團”,外加美步7師32團一個營,共計3191人。
12月1日,美陸戰1師5團、7團從柳譚裡向下碣隅裡撤退。22公里的距離,這兩個團用了59個小時才走完,平均每小時300米。
22公里的路上,敵人一共傷亡了1500餘人。
12月6日,美軍從下碣隅裡撤向古土裡。短短18公里的路程,全機械化的美軍然走了8個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500米。
18公里的路上,美軍損失了616人。坦克開道,機械化行軍,上千架飛機掩護,一小時只能走1里路。
炸不斷的水門橋
古土裡以南5.6公里處,有一座水門橋,跨度8.8米。這裡是美軍南撤的必經之路,除此之外,無路可繞。
如果炸斷水門橋,就可以堵住依賴機械化的美軍。
12月1日,志願軍60師的炸橋小分隊成功穿插至水門橋,併成功將橋炸燬。但是,美軍工兵部隊很快就修復了橋,並增派兵力加強守衛。
12月3日,志願軍60師的炸橋小分隊再次將水門橋炸燬。但是,美軍的工兵營又在原橋址上,迅速地架設了鋼木橋樑,再次恢復通行。
12月6日 ,志願軍小分隊經過激烈的戰鬥後,再一次將水門橋炸燬。這一次,憤怒的戰士們索性連橋樑和基座連根炸上了天。
水門橋第三次被炸燬後,60師的一名領導親自視察了一番,認為沒有半年時間,美軍休想再將橋樑再架起來。向兵團部請示後,60師在這裡安排了一個連監視敵人。
但是,僅用了兩天時間,美軍再次重新架設了一座足以載重50噸的鋼鐵橋樑。
美軍用8架C-119運輸機,空投了8套M-2型鋼木標準橋樑。美軍的工兵部隊於12月8日下午,完成了鋼鐵橋樑的架設。
負責監視敵人的那個連,因為已經全部被凍死在了陣地上,因而未能阻止敵人,也無法向上級彙報。
炸不斷的水門橋背後,突顯出的是敵我雙方在工業水平和認知上的巨大差距。
9兵團的指戰員,包括宋時輪在內,都認為美軍不可能再次修復或者架設橋樑,敵人已是插翅難逃了。
這不是宋時輪大意輕敵,而是我們與敵人工業技術水平的差距實在太大。
實際上,這時候的20軍和26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在幾乎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半個月的急行軍加上十餘天的連續激烈戰鬥,將士們全靠著意志和精神在浴血搏殺。
即便是再次炸斷了水門橋,堵住了敵人,而換上全新裝備的26軍也全軍趕到戰場,但要全部吃掉敵人,付出的代價同樣也會很大很大。
長津湖血戰中,只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才能在如此艱苦困難的條件下,毅然發起兇猛進攻,重創敵人。換作其他任何一支軍隊,都不用敵人攻打,自己早就崩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