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我得先做個自我批評,因為9月23號早上6點多突然有個想法,當時也來不及多想論據,於是隨手在頭條寫了一篇文章,也不能算文章吧,一個比較長的微頭條,平時靈光一現的東西都隨手發微投頭條,然後就去上班了:
隨後那篇文章的觀點很快就被各方採納,大家可以關注下,基本上這段時間以來繞來繞去說限電是因為中國製造業不賺錢要給美國輸出通脹的文章,都是在這篇之後發出來的,而且一篇比一篇邏輯嚴密,到現在基本上成了共識,限電是為了打贏貿易戰,可惜這種共識是錯的,而且錯的沒譜了。
我那天沒細說,主要也是因為當時只是個想法,沒仔細查資料,不太敢確認。這兩天查了下,結合人民日報昨天的文章,感覺基本弄清楚了,給大家彙報下。
大家都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
我國在國際上的定價權非常弱,基本上我國買啥啥漲價,我國賣啥啥狂跌。
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國際秩序在我國加入西方市場之前已經定下來了,我國發展比較快,但是對秩序的影響力並不大。比如美國主導重工業那會兒,他們就積極入股了全球的三個礦山寡頭,相當於做饅頭的面和饅頭都是他家的,如果礦石漲價他們賺礦石的錢,鋼鐵漲價賺鋼鐵的錢。
後來日本的鍊鋼產業崛起,他們也繼續這麼操作,大規模入股上游原材料,哪邊賺了吃哪邊。我國也在積極入股,但是現在整體規模不夠,鐵礦價格上漲沒法對沖鋼廠的損失。
其次我國的金融太弱了,現在只能是窩裡橫,修理國內韭菜一個頂十個,在國際上根本沒啥戰鬥力,不但沒有戰鬥力,經常跟在國際炒家後邊吃人家剩下的,面對原材料大漲之類的問題,完全沒啥辦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國剛從草莽階段過來,現在整合度太差,比如鋼鐵,美國在摩根時代就完成了整合,1000多家鋼鐵企業,其中70%在摩根的支援下合併成了“美國鋼鐵”,這在國際上話語權一下子重了好多,鐵礦的賣家少,可買家更少,避免了自己跟自己競爭,後來日本韓國都是這個路線,我國的鋼鐵廠這幾年整合了不少,但是依舊太多,所以鐵礦沒啥議價權,同理稀土,我國賣家也太多,也沒有議價權,這些後續可能都會合併成美國那種巨無霸。
把這些邏輯理解了,就懂了我國現階段對國際原材料漲價這事還沒啥好的辦法,只能是主動降低產能提高附加值,饅頭被我們給賣成了土價,今後就得少生產點饅頭,最好能賣麵包,鼓勵賣蛋糕。
“去產能”、“供給側改革”、“雙減雙控”這些思想就是這個背景下出現的,給生產商以壓力,讓他們主動往麵包和蛋糕發展。
但是這是今年大規模限電的原因嗎?
有關係,但不是直接關係。
這個邏輯鏈是這樣的:
1、我國前幾年就開始去產能,並且能源也開始轉型,以前依賴火電,後續要改成風電水電太陽能;
我國這兩年在環保的旗號下幹了不少事。不過我一直在說,大家要區分“口號”和“目的”,這倆既可以高度重合,又可以完全不是一碼事。
比如我國這幾年舉著環保的口號在搞能源轉型,要從傳統的煤電轉到更加環保的光伏太陽能風電等等,這事本身很環保,但是轉型不只是為了環保,更重要的是轉型之後我國的能源結構必然會更加健康更安全更有可持續性。
這也是人民日報昨天文章的邏輯,“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耗雙控”,目的是節約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倒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綠色發展水平。此外,“能耗雙控”也能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前幾句是主義,最後一句是生意。
有種說法說,我國儲存的煤炭只夠現在這樣使用27年,如果找不到替代方案,可能不到27年就得大規模進口,到時候可危險了,畢竟電力這玩意一天都不能停,石油依賴海外,電力依賴海外,簡直不忍直視。這也是為啥我在前文說電動車和新能源這倆就是為了同時解決石油和煤炭的問題。
那為啥搞環保會影響產量呢?也不復雜,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我也是專門請教了這方面的專家才懂。煤剛從地底下挖出來如果直接燒,煤中可能含有硫等雜質,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汙染,所以有個行業叫洗煤,得用水洗一遍,把不同成分不同比重的原煤分出不同等級,併除去塵土和廢石,降低灰分和硫分含量。
以前環保要求不嚴格的時候,輕度洗一下,差不多了就可以拉出去賣了。但是現在環保要求高,需要洗到一個標準才能算合格,這無形中拉高了洗煤成本,並且多了很多道工序後,生產週期較長,比如洗煤的水量大難處理,煤炭產能也開始下跌,煤價自然上漲。
此外山西內蒙的煤炭企業也不是全負荷搞生產,我查到一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21年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73.1%,也就是說,現在煤炭企業的產能只開動了73%,不少煤場因為環保不達標處於停產整改狀態,還有之前很多煤場發生了安全事故,也處於停產整改狀態,這種情況下,煤產能自然上不去,用煤發出來的電也嚴重不足。
有人說是因為停止進口澳大利亞煤礦導致,我查了下,2020年我國煤炭產量39億噸,之前進口澳大利亞5680萬噸,現在基本上不進口了,澳大利亞的煤炭佔中國的1.4%,而且進口的這6000噸左右的煤也不是用來發電的煤,所以澳大利亞沒那麼大的影響,畢竟我國的產能在那裡擺著,澳大利亞的進口煤佔比太小。
這種轉型不可能不痛苦,事實上沒啥轉型能在不損害任何人的前提下搞定,不出意外的話,這種痛苦可能要持續一些年。
我國這幾年需求增長太旺盛,新能源沒趕上來,火電基本上停了擴張,導致電力出現缺口;
電力不足這個問題去年就出現了,因為我國的發展實在是太快,去年12月2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新聞釋出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是這麼說的,“近期監測我們就感到受工業生產高速增長,以及低溫寒流疊加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電力需求超出預期,形成一種高速的增長”,去年湖南、江西用電需求增速高,在全國位居前列,浙江的增速也位居東部省份前列,然後浙江就限電了。
去年湖南省官員就說,“湖南每年需要從外省調入6000萬~7000萬噸煤炭,原先湖南本地還有2000萬噸左右的產量,近年來湖南本地煤礦全都關停”。
吉林那邊官方的原話是“落實與蒙東煤礦中長期供煤協議,加大進口煤採購,組織省內煤礦安全釋放產能,千方百計擴大市場煤供應”。
大家看懂了吧,這幾年需求旺盛,不斷上漲,但是因為能源結構要轉型,煤炭供給明顯減少,火力發電遭到壓縮,但是新能源供電還沒徹底頂上(新能源100%是未來,但是由於儲能和其他技術問題,還得一段時間,而且水電風電太陽能都有周期性,這幾天東北風力不足,電量驟減),有點跟不上用電需求了。
2、按理說市場可以透過電價來調整供應,就跟豬肉似的,供給不足就賣貴點,供給太多就跟現在似的,非常便宜,不至於斷供。
但是我國電廠又都是央企,發電的目的不是盈利,所以2019年國家給了個框,把電價給框住了。
這事還是2019年9月26日定下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從明年1月1日1日起,取消煤電聯動機制,將現行標杆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基準價按各地現行燃煤發電標杆上網電價確定,浮動範圍為上浮不超過10%、下浮原則上不超過15%,具體發電企業、售電公司、電力使用者等透過協商或競價確定,但明年暫不上浮,特別要確保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只降不升。
所以煤炭價格狂漲 ,電價卻基本不能動,這個背景下,電廠基本上發一度電賠兩毛,維持現狀都費勁,更別說擴大發電量了。
但是所有地區都是因為缺電嗎?
當然不是,有的地區是不缺電的,主要是我國五年前定下來了考核目標,這不五年大限已知,不達標的那幾個省急眼了。
人民日報昨天的文章說得很清楚,“考核壓力下,各地又趕緊立“軍令狀”、加速整改。但轉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標如何達成?於是,一些地方就採取強力手段,定指標、壓任務,對產業園區和行業強制性限產停工、拉閘限電。”
說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吧,整體是下邊三重邏輯:
1、雙減雙控確實是為了去產能,降低我國產品自己的惡性競爭,這在五年前已經開始搞了;
2、隨著煤價上升發電不足,有些地區確實是電力不足了,比如東北;
3、有些地區是馬上要考試了,連夜補作業,比如南方某些省。
電力問題一直都是特大問題,現在既然已經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應該很快能解決了,尤其東北,影響到居民用電這事確實誰都沒法忍。有不少省份電量是過剩的,之前主要是各省管各省的,如果統籌安排下,應該能緩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