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黃梅季,對於南方跑者來說,這是一個不算友好的跑步環境,但是又是為夏天“秀身材”進行備戰的重要過渡期。
不少南方跑者會選擇在晨跑或夜跑,但溫度高、溼度大、氣壓低、天氣驟變的環境,依舊是一個挑戰,過去一段時間,南方多地也傳出跑者心臟驟停的訊息。
那麼,在這個梅雨季,到底應該怎麼跑步才能既保持健康,又能增加燃脂效率呢?
美國專欄跑步作家阿曼達·卡薩諾和俄勒岡大學的知名田徑教練比爾·鮑爾曼就給出了在溼熱、高溫的多雨季節,跑者選擇跑步裝備、跑步時間、跑步強度的幾大原則。
“沒有絕對不適合跑步的惡劣氣候,只有不懂得適應環境的跑者。”這是比爾·鮑爾曼在這麼多年教練生涯裡一直重複的一句話。
在他看來,學會在高溫溼熱甚至是下雨的天氣裡合理跑步,不僅可以鍛鍊跑者的意志力,同時也可以透過調節配速提高自己的跑步能力。
專欄跑步作家阿曼達·卡薩諾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在她看來,春末夏初其實是一個鍛鍊跑者能力的好季節:隨著氣溫升高,跑者在訓練時需要出更多的汗水去給身體降溫,特別是在溼熱的梅雨季,氣壓比較低,空氣相對稀薄,加上空氣中溼度上升明顯,跑步時人體出汗後細小的水珠覆蓋在人體面板表面。
“如果在跑步時遇上一陣雨,最好是不太大的雨量,那麼反而是大自然最好的體溫調節器,然後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做一些配速上的嘗試,那麼很容易提高自己的成績。”
阿曼達在自己的專欄中寫道,“根據長期的跟蹤研究,溼熱的雨季跑步,其實還有助於跑者減壓,並且提高自己的燃脂效率。”
如果遇到了沒有雨水的悶熱天氣,跑者就需要更注意——因為汗水和空氣中密集的水分“遮”住了毛孔,容易使得身體從空氣中獲取氧氣的能力下降,血液中氧氣容易供應不足,導致跑步中心臟負荷進一步加重。
一旦溼度過大,特別是體感溫度在32.2℃至40.6℃間,那麼跑者很可能因為中暑導致痙攣,甚至引發心臟問題等多種症狀。正因如此,在梅雨季節,跑步才需要從裝備、時間和訓練強度上都特別注意。
一般來說,跑者需要先適應兩週溼度較大的天氣環境。同時,在這段時間裡,感受自己的身體補水的需求。
在溼度超過60%的天氣裡,一般每隔15至20分鐘,你就需要補充120毫升至240毫升的飲用水或運動飲料。
而在跑步的前後,一定要記得補充水分——跑步前30分鐘最好能夠飲用400毫升的水,而跑後一小時內也應該補充400毫升以上的水分或者運動飲料。
在跑步過程中,跑者可以自備小型水袋掛在腰間,輕巧方便。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隨著溫度的提升,跑步的配速也會受到影響。
比如在16℃時,你的跑步配速可能會從原本的5分鐘/公里,增加至5分10秒/公里;而當溫度升高至27℃時,身體相同舒適度的情況下,一般配速會減慢12%至15%,變為6分05秒/公里。
在溼熱的梅雨季,跑者也應該適當降低15%左右的配速,這樣能夠讓身體和心臟更加舒適地運作。
一般來說,兩週的適應後,跑者的身體會適應溼度較大的天氣,更好地散熱,進而更好地提升你的身體耐熱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速度。
同時,在氣溫高於29℃,溼度高於75%時,跑者必須再次降低跑步強度,以防中暑。
必須記住的是,跑步原本就是為了鍛鍊身體和保持健康,量力而行比一切都重要。
在梅雨季跑步,在跑步裝備上也有講究。
首先,由於氣溫較高,一般情況下跑步應該穿短袖短褲,但由於雨水突如其來,輕薄的面板風衣是防止感冒生病的必備裝備。此外,由於梅雨季節雨水較多,跑者可以選擇防水性和防滑性較好的跑鞋。
此外,建議在腰間可以掛一個貼身小包,隨時應該準備一條幹毛巾,用於跑步過程中擦汗。
其次,最好準備一件薄薄的一次性雨衣,如果遇到大雨, 一次性雨衣也可以分擔面板衣的壓力。
第三,對於選擇夜跑的跑者,雨後積水的路面對視線也有一定影響,跑者應該選擇熒光黃或熒光綠這樣顯眼的顏色,減少發生危險的可能。
根據鮑爾曼對於大多數普通跑者的建議,在黃梅天裡,晝夜交差之時是跑步好選擇,溫度和氣壓都會比較適宜。
跑步的最佳時間是早上6至7點和傍晚6至7點,因為這兩個時間段相對溼度較小,且溫度適宜。對於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早上的時間比下午的時間更容易抽出來,而且燃脂效率同樣會很好。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