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頭一族”的漸漸增多,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發病人群也逐漸呈現低齡化。說起頸椎病,很多人覺得就是脖子痠痛,但它的危害其實不止如此,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頸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頸椎病之一,這種疾病在之前一般透過保守治療和手術兩種方式進行臨床治療。但就在近期,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打破了這一現狀,為頸椎間盤突出治療開闢了新的道路。
頸椎間盤突出症(CDH)是由於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導致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後方脊髓和(或)神經根,產生相應的運動、感覺異常等症狀,是脊柱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方法是對較輕的患者採用保守治療,對較重的患者多采取各種手術切除突出的頸椎間盤。但傳統手術治療的痛苦大、風險高,常常令患者感到恐懼。而“突出間盤自發吸收復原”則一直是人們期盼的理想療法,不過在以往的臨床診療之中,突出頸椎間盤自發吸收是比較罕見的現象,難以成為一種常規應用的治療方法。
日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春霖教授團隊在頸椎間盤突出治療領域取得顛覆性突破,其最新成果發表於脊柱外科權威雜誌Spine上。團隊開發的“突出頸椎間盤人工誘導高效自然吸收”療法,使過去認為突出後不能再回縮的頸椎間盤能夠完全自發吸收復原,在世界範圍內開創了成功先河。
“突出頸椎間盤人工誘導高效自然吸收”療法對突出的頸椎間盤不進行任何直接的干預,而是透過專用裝置微創手術擴大椎管減壓,改變突出頸椎間盤和椎管的區域性微環境,使突出頸椎間盤發生體積縮小、萎縮或消失即自發吸收,從而顯著減輕甚至解除神經的壓迫、緩解神經功能障礙,在完整保留椎間盤的狀態下治癒突出的頸椎間盤。
據張春霖教授介紹,“突出頸椎間盤人工誘導高效自然吸收”技術能使約80%以上的突出椎間盤發生體積縮小。由於這種“誘導療法”微創治療過程中,不牽拉神經也不侵入、消融或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故而能大為提高頸椎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手術的創傷及併發症,提高療效。目前經過長達十年、超過千例的頸椎間突出椎間盤臨床觀察,未見有自發吸收的頸椎間盤發生再突出而復發者。在這項“人工誘導突出頸椎間盤高效自然吸收”技術的支援下,人類或將實現“突出間盤自發吸收復原”。
拓展閱讀:
張春霖,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擅長各種脊柱外科微創治療和關節置換手術,是國內最早開展脊柱內窺鏡技術的專家之一,並率先開展河南省第一例脊柱內窺鏡MED手術。目前已成功治療數千例患者,曾先後到國內近百家醫院進行了手術表演,極大推動了脊柱窺鏡技術的發展。
張春霖教授先後參加多項科研工作並獲獎,目前已突破性率先研發成功無滲漏全撐開及復活式椎體成形技術,可以有效恢復椎體高度,並完美解決了椎體成形易滲漏、撐開不理想等問題,確保了手術安全。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化脊柱導航手術機器人、防神經損傷脊柱微創減壓手術機器人和關節機器人,居國內外領先地位。現已發表論文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和實用新型專利2項。
歡迎關注"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鄭州大學的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人衛健康、骨學周訊、Sp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