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 在加拿大溫哥華附近的新西敏市,患者在畫廊中展示自己的畫作。(新華社發)
新華社悉尼9月26日電(劉詩月)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有可能來自身體其他器官,並透過血液滲入大腦。這一發現為防治阿爾茨海默病帶來了新思路。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
論文主要作者、澳大利亞柯廷大學副教授竹內龍介告訴新華社記者,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異常積累並最終形成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這種“有毒蛋白”的來源及其在大腦中出現的原因尚不明確。他的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這種蛋白可能來自大腦外部,透過血液滲入大腦。
研究人員對實驗鼠開展了基因改造,使實驗鼠只在肝臟而不是大腦中產生人類體內會產生的β澱粉樣蛋白。研究人員隨後發現,實驗鼠大腦內出現β澱粉樣蛋白沉積,實驗鼠出現了腦部炎症、記憶喪失等與阿爾茨海默病類似的症狀。
竹內龍介說,在大腦外部,肝臟和小腸是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主要器官。β澱粉樣蛋白與脂蛋白結合後透過血液在體內運輸。當攜帶有β澱粉樣蛋白的脂蛋白負荷過重,它就可能會透過血液滲入大腦。實驗鼠只在肝臟中生成β澱粉樣蛋白,卻在大腦中發現了這種蛋白的沉積,就證實了這一點。
他表示,這一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新思路,比如調整飲食結構保持血液中的脂蛋白平衡,或是開發出能夠阻斷這一滲透途徑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