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踏平坎坷成大道——記科學家劉永坦

踏平坎坷成大道——記科學家劉永坦


這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拍攝的劉永坦(2018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當白髮蒼蒼的他登臺領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劉永坦——這個名字才廣為人知。

2020年8月,他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國家電子資訊領域人才培養。

這一生,他只專注於一種國之重器——新體制雷達的研究。“只要國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沒有終點。”85歲的劉永坦說。

從零開始,他幹了一樁“驚天動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達實驗站。

時間彷彿在此刻靜止。一個紅色圓點,出現在一臺裝置的顯示屏上。

紅色圓點,代表著雷達監測條件下的目標。

人們開始忙碌起來:記錄資料、核對資訊、小聲交談或者大聲驚呼……目標確認!

人群中央,那個戴著眼鏡、臉曬得黝黑的人,熱淚縱橫。他身後,雷達天線陣迎風矗立。

他,就是主持這項科研工作的劉永坦。在這片滿目荒蕪的海岸線上,他帶領團隊奮戰多年,終於使我國新體制雷達實驗系統首次實現目標探測!

新體制雷達能突破傳統雷達探測“盲區”來發現目標,是海防戰線上決勝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紀80年代初,少數幾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牢牢把持著對海探測的資訊優勢,中國始終難有突破。

“怕家國難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於人!”

1981年從海外留學進修歸來後,這“三怕”就重重地壓在劉永坦心頭。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術,任何國家都不會拱手相讓。

從零開始!45歲的劉永坦義無反顧,向中國的科研“無人區”進軍。

10個月後,團隊建起來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出爐了!

“沒有電腦,一頁稿紙300字,報告手寫了700多頁,寫廢的紙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團隊首批骨幹成員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寧回憶說,劉永坦帶著他們沒日沒夜地寫了幾個月,一直寫到手指發麻、手腕痠痛,連雞蛋都捏不住。

一場填補國內空白的開拓性攻堅戰正式拉開帷幕。

當時,雷達實驗站的選址位於一片荒蕪地帶,批覆的經費不足,發射機、接收機等模擬系統和作業系統也十分落後。

團隊裡有人打了蔫兒,劉永坦話語鏗鏘:“如果沒有難點,還叫什麼科研!”

選址地遠離人煙,科研人員住在四面漏風的簡易房子裡,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干就是幾個月。

生活不便,他們經常用冷麵包充飢;交通不便,他們頂風冒雨,單程徒步3公里往返駐地和雷達站。每到天黑路過一片墳地,就用手電的光柱給自己壯膽。

1989年,新體制雷達實驗系統建成,中國人用8年時間,趕完了西方國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體制雷達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劉永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他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隨後,劉永坦帶領團隊從實驗場轉戰到應用場,著力解決新體制雷達實驗系統的實際應用轉化。

踏平坎坷成大道——記科學家劉永坦


劉永坦(前右)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鑽研雷達技術(2018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劉永坦已是兩院院士,很多人勸他“歇歇吧”“別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卻堅持:“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就如同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

設計——實驗——失敗——總結——再實驗……劉永坦領著團隊進行了更加艱辛的磨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2011年,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研製成功並投入實際應用,攻克了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

一生不悔,他為祖國“永坦”永不停歇

美麗的海灘,海鷗不時高亢鳴叫。挺立的雷達天線陣也像這聰明、勇敢的精靈,永不停歇捕捉著來自遠洋的訊號。

在劉永坦看來,它們彷彿早已有了生命,是團隊中的“特殊成員”,凝結著很多人畢生的心血和夢想。他常跟人說:“我們團隊的特點就是不服輸、不低頭、不怕別人‘卡脖子’,大膽往前走。”

這又何嘗不是劉永坦自己的人生寫照?

1936年,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

他出生後的第二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父親給他起名“永坦”,不僅是對他人生平安順遂的祝願,也是對國家繁榮昌盛的企盼。

從南京到武漢,從宜昌到重慶,劉永坦的幼時記憶,充滿了飛機扔下的“茄子”(炸彈)、被血染紅的江水、顛沛流離的逃難……

到了十一二歲,時局漸穩,劉永坦才有了一張安穩的課桌,開始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讀到幾本關於愛迪生、牛頓等科學家的少年讀本,邊看邊想:為什麼愛迪生能發明電燈,牛頓看到蘋果掉落能發現萬有引力,可我卻什麼都沒發現?

大科學家的故事彷彿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看到了一個充滿神秘的未知世界。這個少年一會兒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會兒又想下海捉鱉,各種奇思妙想猶如潮湧。

昏暗的菜油燈下,母親常常教他誦讀古詩詞,陸游的《示兒》、岳飛的《滿江紅》,劉永坦跟著母親一字一句,抑揚頓挫。

踏平坎坷成大道——記科學家劉永坦


劉永坦在家中看書(2018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他至今記得,母親每每讀到這句詞時那激動的神情和略帶顫抖的語音。

父親從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話:“科學可以救國。”

那時他還不知,這種無法言說卻令人血脈僨張的感受,就是日後影響他一生的“家國情懷”。

1953年,劉永坦以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後作為預備師資被派往清華大學進修兩年。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挑起了教學科研兩攤任務。

1965年,劉永坦主持並提出了國家“單脈衝延遲接收機”研製的總體設計方案,只可惜,“文革”打斷了這項科研任務,這個醉心於科研的青年插隊落戶到當時的黑龍江省五常縣。

插隊的經歷,讓他落下了嚴重的腰病,卻也鍛造了他堅韌的品格。此後無論順境逆境、時代變遷,他對科學的求索不變,少時的報國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劉永坦登上了飛往英國的航班。他是“文革”結束後,中國第一批公派出訪的學者。

那時,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伯明翰大學的雷達技術實驗室,中國學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輔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國人,我的成功與否代表著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形象。”

劉永坦心裡不服,他鉚足了勁,在實驗室裡度過了無數個不眠的日夜。

他的導師曾三次挽留這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因為“其科研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來的中國學生,有的已經同意留在英國了。”最後一次,面對導師的勸說,劉永坦依舊淡淡一笑,微微頷首:“再次感謝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劉永坦,依然沒有停下腳步。

在他的設計推動下,“21世紀的雷達”將在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大顯身手,造福於民。

“一項任務完成了,就要開始下一項,只有研製出效能更好的產品,才能給國家交上滿意的答卷。”他說。

一輩子一件事,他始終“燃著一把火”

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劉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建起了一支“雷達鐵軍”,帶出了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夢之隊”。

踏平坎坷成大道——記科學家劉永坦


劉永坦(右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鑽研雷達技術(2018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他們中很多人,本可以站在講臺上成為教授,卻甘願跟著“坦院士”,紮根在偏僻清冷的海邊。

同事們說,劉永坦個子高大,看起來更像個大俠。學生們說,劉老師身上有一把火,點燃了每個人的“核心”。

團隊討論,大家七嘴八舌,“坦院士”總是靜靜坐在一邊,耐心傾聽,最後再總結髮言,尊重並吸納每個人的意見。

“他是干將,是帥才,更是父兄。我們敬重他,更不能辜負他。”張寧說,“坦院士”發自內心地深愛著這份事業,關愛著年輕人的成長,每當團隊有人科研進步或職稱晉升,他都會特別開心。

唯獨對家人,劉永坦有太多說不出的虧欠:到農村插隊,妻子毫無怨言相伴相隨;長年在外地,妻子一人撐起整個家,不讓他分心……

他們的家中,沒有豪華傢俱,最多的就是各類書籍和科研資料。他的書房裡,一塊閃閃發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銀盤,赫然與那些獎章並列擺放著。那是2010年11月,學校送給劉永坦與馮秉瑞這對哈工大“科學伉儷”相伴50週年的禮物。

小小細節,藏著大科學家獨屬的溫情,更襯出他超脫凡俗的精神追求。

40年前,他本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更好走的路”:沿著西方既有路線做更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或者直接“下海”賺錢。

可是,他甘坐“冷板凳”,多少單位高薪聘請,都被他一一謝絕。即使在1991年和2015年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後,他依然低調無名地奮鬥在一線。

去年8月,他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工大,助力學校培養人才。

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來第一批“00後”新生,這是他寄予厚望的後輩……

劉永坦卻並不在意這些盛譽。“我們那代知識分子都是這樣,只想為國家做點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個人的追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說:“一輩子一件事,劉院士始終燃著一把火。”

統籌:王曙暉

記者:吳晶、陳聰、屈婷、楊思琪、王松、王鶴

編輯:王薇、冷彥彥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09-28

相關文章

學習劉永坦的敢為人先的精神
國慶佳節普天慶, 又有訊息引轟動, 時代楷模劉永坦, 新式雷達研成功, 這種雷達高尖精, 具有許多大功能, 可得資訊防災害, 又能勝敵止戰爭. 還能控制眾衛星, 促進航天大工程, 國家獎他八百萬, 他 ...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中)
住在南華山附近的農戶,也有一些人知道莊生是一個逃避名聲的隱士,紛紛前來弔喪,但是到底不比城市熱鬧. 到了頭七那一天,有一個德才出眾的少年,臉蛋白淨,嘴唇紅潤,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衣著華麗,穿著紫色繡花 ...

傻白甜成精記

傻白甜成精記
十六歲的雨季 特此申明:故事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千萬別對號入座! 這天傍晚,冷若霜坐在老地方--校園的一處人跡罕致,環境清幽的櫻花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著瓊瑤的<窗外>.然而看著看著, ...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下)
這天晚上,那婆娘收拾好婚房,把草堂內擺得燈燭輝煌,楚王孫穿戴著達官貴人的官服和帽子,田氏也穿著一身華麗的衣裳,雙雙站在花燭下,一對男女,秀美無比,妙不可言.互相拜禮完畢,千恩萬愛地攜手進了洞房,吃了合 ...

回望百年風華 領略千秋偉業

回望百年風華 領略千秋偉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中展出的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照片及相關文物.本報記者 姜奕名攝/光明圖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 ...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來自:前線客戶端 有兩個故事表面上看毫無聯絡,細琢磨卻深意相通. 豐子愷17歲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預科,李叔同教他們音樂課.這個年紀的學生生性活潑好動,但說也怪,只要踏進教室便有一種無形的莊嚴感.原因 ...

鳴警鐘勿忘國恥 悼先烈砥礪前行——紀念九一八事變爆發九十週年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九十年前的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爆發.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變以後,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在這面旗幟的引領下,中國人民在白山黑 ...

真正的名星是我們的科學家、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真正的名星是我們的科學家、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在舉國歡慶我國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村的時候:在仲秋佳節來到的時候:我收集整理了80位科學家的生平簡介提供給大家,他們為了中國的科技發展事業,為了不受列強的欺凌,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工作了一輩子.特別是老一輩 ...

17年暴走5萬里,玄奘才不是弱和尚!他的一生比“貝爺”還要彪悍

17年暴走5萬里,玄奘才不是弱和尚!他的一生比“貝爺”還要彪悍
滄海桑田天下事,閒談華夏五千年,大家好我是李師弟. 西遊記中的唐僧給我們留下了一副軟弱無能的樣子,這個白淨的和尚,動不動就被妖怪捉走,張口就是:"悟空,救我~" 然而神話故事不是歷 ...

這篇有著“先知一般語言”的散文,難懂卻耐讀

這篇有著“先知一般語言”的散文,難懂卻耐讀
今天讀到了一篇極好的散文佳作--阿根廷作家安東尼奧·波契亞的<聲音>. 這篇散文艱澀難懂,卻被世人譽為有"先知一般的語言",安東尼奧·波契亞自己也認為,這是他一生引以為 ...

王德民:參加石油會戰住牛棚,一生研發多項專利,最不喜談論長相

王德民:參加石油會戰住牛棚,一生研發多項專利,最不喜談論長相
2016年4月1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為21023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此前獲此殊榮的人有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張衡,現代慈善家邵逸夫,被毛主席譽 ...

晚間悅讀 | 容言,容事,容人

晚間悅讀 | 容言,容事,容人
01 在寓言詩<鳥的評說>中,有這樣一段話: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那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幅奴顏媚骨:喜鵲 ...

逆水寒手遊 v1.0.0安卓版

逆水寒手遊 v1.0.0安卓版
逆水寒手遊是一款集合高品質的玩的強力上面畫風和刺激畫面大公司製作rpg遊戲,我們將在手機螢幕上為玩家提供極致真實.精湛細膩的遊戲畫面,並且致力於打造自由度更高.想象力更飄逸.江湖感更濃郁.武功戰鬥更熱 ...

1957一隻狗被人類送入太空,流浪太空的英雄狗,現在變成什麼樣?

1957一隻狗被人類送入太空,流浪太空的英雄狗,現在變成什麼樣?
為何人類都在探索太空?萊卡的死亡究竟是誰的錯,為什麼官方會謊報資訊?大家好,歡迎來到我一個朋友說,關注我進入今天的故事. 人類首次進入太空 探索太空一直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科研團隊在探索太空上,花費 ...

封神演義:8個吃齋道人,成就卻趕不上1個吃人魔頭,道理何在?

封神演義:8個吃齋道人,成就卻趕不上1個吃人魔頭,道理何在?
好久沒更新了,今天得空,咱們再說封神. 今天,咱們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或許,各位看官會感興趣. 眾所周知,封神演義成書於明朝,儒釋道三教大融合的背景之下. 三教教義對整個故事的滲透影響比比皆是. 比如 ...

全球鼓吹氣候變暖,真相來了
文/端宏斌 最近看了一本挺有趣的書,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心得.書名叫<氣候創造歷史>,作者許靖華. 此人算是地質學領域的大牛了,曾任國際沉積學會主席.國際海洋地質學委員會主席.歐洲地球物理協會 ...

《誤入小雷音》拍攝用了三座廟宇,瓜地擒妖讓妖王曹鐸苦不堪言

《誤入小雷音》拍攝用了三座廟宇,瓜地擒妖讓妖王曹鐸苦不堪言
#影視雜談# 踏平坎坷一路前行,1986年7月16日一行人先後趕往安徽九華山.浙江建德靈棲洞拍攝了第十九集<誤入小雷音> 安徽九華山拍攝<誤入小雷音>劇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當年 ...

與黨同齡的科學家 | 記我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

與黨同齡的科學家 | 記我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於2010年正式啟動,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家部委共同實施的一項科技歷史人文工程.10餘 ...

段奕宏“心酸往事”成典範!坎坷打拼終走紅,個人事蹟震撼演藝圈

段奕宏“心酸往事”成典範!坎坷打拼終走紅,個人事蹟震撼演藝圈
文/小航 段奕宏,雅痞書生,藝術界的"瘋子",演藝圈的實幹家.懸疑劇"常客",零緋聞"標兵偶像".出道23年,在崗位上盡職盡責,從一而終做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