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驢”型孩子往往有著未被滿足的、強烈的內在需要,渴望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
---------------
臨近期末的一天,我跟教體育的同事G老師交流關於“倔驢”學生小L的情況,他小學時就作為全市最小的運動員被選入體校,參加每年寒暑假的集訓,而且很有希望成長為國家二級運動員。按理說前途很光明,但這個孩子偏偏是個“倔驢”,喜歡某老師,這個科目就認真學,不喜歡就不學,怎麼說都不行,跟老師對著幹。
正說著,他的語文老師怒氣衝衝地走進來:小L在語文課上隨便說話,老師提醒他,他還公然頂撞,鬧得不可開交,全班都無法繼續上課。由於班主任老師正在上課,沒法協助處理,語文老師無奈之下求助我,於是我們三人一同前往教室。
到了教室裡,小L正坐在座位上掉眼淚,同學們竊竊私語,目光都投在我們身上。我對小L說:“小L,你先出來,跟我說說你的委屈好嗎?”沒想到小L拒絕了:“我不走,不讓我上課,大家就別想上課。”我馬上安撫小L的情緒,溫和地告訴他,不是想給他停課,而是老師也需要聽聽他的想法,瞭解發生了什麼,他是什麼感受……小L沒吭聲,我微笑著試著調侃了一句:“你不想起來,要不讓G老師抱你出來吧?”小L身子動了一下,說:“他抱不動。”G老師很配合地說:“怎麼抱不動,我連你和桌子椅子都抱得動。要不我這20年體育豈不是白練了。”在場的人都被G老師逗笑了,小L才起身跟我來到諮詢室。
坐下來之後,小L講述了剛剛課上發生的事情,越說越生氣,梗著脖子說:“大不了就是請家長,反正我喜歡的東西,家長該沒收的都沒收了,再打我一頓就是了!”我安慰他:“小L,你先別激動。看得出你是有很多情緒的,都是因為今天這一件事嗎?還是有其他事也讓你感到不舒服?”
於是,小L向我吐槽近幾天正在跟家長進行的對抗,前段時間英語、數學老師紛紛找他家長談學習問題,於是家長沒收了他的手機和平板電腦,讓他感到很不爽。他氣鼓鼓地說:“我不想再努力了,愛咋地咋地吧。”
我說:“有這麼多沒有處理好的情緒積壓在一起,怪不得你今天的表現這麼激烈。” 小L“嗯”了一聲,眼圈有點紅,我告訴他:“沒關係,如果你覺得有委屈,在這裡你可以放心地哭出來。”他流著眼淚說:“老師,其實我也不想這麼犯渾,但我感覺他們就是欺負我。”
我問他:“你之前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麼解決的呢?”
小L說:“爸媽的話我不聽,老師越找我家長我就越牴觸。唯一能管得了我的就是我的教練,我只聽教練的。”
“哦,願意給我講講你和教練的故事嗎?”我說。
小L點點頭,給我講述了他入隊訓練的過程,教練對他們的關愛有加,但也很嚴格,要求隊員們訓練認真刻苦,在校學習成績也必須全科優秀,更神奇的是,小L師兄們也的確全面發展,都達到了教練的要求,自己備受鼓舞,也備感壓力,想努力,可是還力不從心……
說到這些,小L的情緒逐漸緩和了下來。我也從他的講述中,發現了他很多寶貴的心理品質:比如重感情,不願意辜負自己在乎的人;再比如,對自己認準的事會全力以赴,也有能力做得非常出色。我把我的發現反饋給他,小L臉上的表情放鬆了下來。
我問他:“如果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是否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教練會希望你怎麼做呢?”
小L說:“教練肯定希望我控制好情緒,不發火,可是我根本做不到。”
我說:“控制情緒就好比你在賽場上接球,以你的能力,一個球是可以接住的。但問題是,你懷裡還抱著很多個球,所以就處理不了。就像今天的事,其實只是一個導火索,關鍵還在於你前段時間積壓了一大堆沒有處理的情緒。”
小L點點頭,說:“嗯,老師,我明白了。我只有跟您說完,才感覺把那些球放下了。”
我誇他:“你的悟性真棒!那你覺得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
小L說:“接到一個球就先趕緊扔出去唄,這樣騰出手來接下一個。”他笑了,果然是個小運動健將,我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那你有什麼好辦法扔球,也就是處理掉已經存在的情緒呢?”我問。
“一般我會找朋友吐槽一下,或者寫到日記裡,再或者去好好吃一頓就沒事了。其實我自己也能處理,但有時候就是咽不下這口氣。”小L說。
“不服輸是運動員精神,我也很欣賞你這一點。但是,除了倔強,運動員也需要變通和靈活處理比賽中遇到的情況吧?如果只是一根筋,也不會有太好的成績和表現,對嗎?”
“那倒也是。”小L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笑了。
諮詢師感悟:
從我接觸到的個案來看,“倔驢”型的孩子往往有著未被滿足的強烈的內在需要,比如文中的小L,他其實是很渴望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的,諮詢結束之後還很捨不得離開,希望在諮詢室多待一會兒。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和老師的“順毛攻略”有三步:首先,需要嘗試著去理解他們激烈行為表現背後的“理由”,這種理解給了他們足夠接納、安全的環境,來“抱持”他們的情緒;其次,需要幫助他們啟用自身解決問題的“資源”,而不是替他們解決所有問題,要相信這樣的孩子本身就是解決自己生命問題的專家;最後,就是允許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反覆,不要操之過急,他們的進步總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核心秘笈一條:保持對自己狀態的覺察,不被他們的情緒捲入,陪伴和觀察就是最好的幫助。
小月兒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7月16日 06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