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每天和你一起剖析人性與情感。
01
“雙減”政策下來後,不僅迎來了“雙減不是減去家長的責任”,我們更迎來了畢業班的“分班”。
當過媽的人,應該都知道,孩子上小學,老師一般都是一年級跟著往上走,只有個別老師、特殊情況下會換。
分班的結果,便是在一起相處了5年多的同學,要換成熟悉卻陌生的同學,老師也是聽天由命,不知道換成了誰。
兒子在學校屬於學習渣子,卻是典型的“社交牛逼症”。
簡單來說,學啥啥不得,耍嘴皮子第一名。
然而,兒子運氣卻挺好。
遇到的幾位老師都特別好,哪怕兒子上課愛講話,作業錯誤率高,字寫得他自己都不認識,考試成績只能從後往前數,老師們也沒有放棄,還刻意發揮他的特長,在學習上,也是各種緊盯。
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到“分班”,我便莫名焦慮。
其實,“分班”的事,去年就有“傳說”。
當時,我第一時間諮詢了班主任老師,她說,畢業班分的可能性很小。
我想,也是。最後一年了,無論什麼理由分班,對孩子都沒有好處。
不過,那時候,我就厚著臉皮向老師“表白”了,說兒子很喜歡幾位老師。
今年剛開學,又傳出要“分班”,我再次重啟厚臉皮模式,找老師詢問情況,並“狗腿子式”的“表白”老師,希望留在她的班裡。
老師還是去年的話,畢業班分班的可能性不大。
結果,這周又傳來“分班”的異動,說非分不可,連一直堅信不會分的班主任老師,也正式通知了全班同學,並好幾次在班上哭了起來。(兒子回來告訴我的)
我多方打聽,瞭解了分班的規則,又從成績、為人、老師需求等各個方面,客觀分析了兒子留在本班的可能性,最終只有兩個字“靠命”。
本想聽天由命算了,可是,老母親為了孩子,總有一顆“不死”之心。
我分別給兒子的幾個老師都打了電話,表示了對“分班”的牴觸,與老師成功來了一把“共情”,接著再次向老師“表白”。
令人焦慮的是,老師並未給我露半點口風,連她自己都不知道會教哪個班。
沒想到,前兩天,分班結果下來之後,兒子第一時間給我傳來了訊息,他留在了本班。更幸運的是,老師還是原來的老師。
起初,我以為這是兒子“命好”。
後來,瞭解了分班結果,以及老師那裡間接傳出來的訊息,兒子很大機率是她留下來的。
那一刻,忽然有一種“終於等到你,還好沒放棄”的感覺。
凡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在兒子分班這件事上,我基本上是遵循了這個原則。
不管有沒有用,先把能想的辦法、能做的事,都想一圈、都做一遍,萬一機會突然就降臨了呢!
02
前幾年,單位改革,人員定崗,由於特殊情況,最終,沒定到我。
領導仍然讓我做那個崗位的事(是個好崗位),卻沒法享受那個崗位的待遇。
公司正式定崗檔案下來後,一個之前共事過的領導,特意打電話問我,怎麼沒有定我的崗。
我向她解釋完原因後,也說了我的想法,大概是相信現在的領導會在有機會的時候,給我相應的待遇。
當時,她告訴我:
“傻丫頭,你的想法太天真了。定崗這件事,本來就是崗位少,人數多,哪怕他內心真的知道你想定崗,你不向領導表明想法,不去為自己爭取,他只需要裝傻,就能避免麻煩。”
醍醐灌頂。
在一次給領導送檔案時,趁機向領導表達了我的意願。
領導聽了後,真誠地向我解釋了沒有給我定崗的原因,大概意思是說,看我平常表現不太突出,工作比較佛系,以為我對這個崗位並不感興趣。
聽了我的話後,他承諾,以我的能力,他會給我留意相應的崗位。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裡,領導三番五次向我推薦了崗位,因離家太遠被拒絕了,差不多2016年時,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有一個離家近且適合我的崗位。
在處理事情時,我總是習慣性地結合自己的能力,對事情的難易進行預判,若是覺得這個事,我沒有辦法解決,便會習慣性放棄,哪怕心裡有什麼委屈,也不會去爭取。
事隔多年,經歷種種,漸漸才明白,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容易的事。
大多數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都會或多或少有些難度,若是每次都輕易放棄,或者“想當然”,結果便只有“得不到”。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事情有多麼難,而是我高估了事情的難度,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與基礎。
天下的事,靠等是很難成的;特別是“好事”,更需要靠堅持和爭取。
自己的事,自己盡力了,人家才有可能盡心幫你。
03
其實,兒子分班的事,若是沒有留在本班,我也做了其它準備。
我分析了我們這個小城的教育特點,在升學考試時,主要還是唯分數論。
相比大城市,小學的孩子英語就達到了四六級,奧數已經達到了很高級別,作文寫得像作家出手,我們的小城,還是停留在對學校知識的檢測上。
以兒子現在的成績,他只需要把基礎知識再鞏固一些,問題應該不算很大。
所以,哪怕他沒有分到現在的老師班裡,在小學階段最後一年,也計劃給他在外面找一些培訓班,把小學階段學得不夠紮實的基礎知識,再跑一遍,應該問題不太大。
做人時間越長,越能體會到,人間的事,從來都是不如意的多,順意的少。
只不過,在事情還沒有最終結果之前,自己都還有機會。
若是早就放棄,肯定就會離自己想要的結果越來越遠。
更重要的,當你沒有盡到全力,便過早放棄後,留下的更多的遺憾與後悔。
在兒子分班這件事上,就有幾個家長找我聊過,後悔沒有早點跟老師打電話。
如今班已經分定,再去做掙扎,難度便在無形中增加了很多。
李嘉誠也曾說過:“抱最大的希望,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做人做事,盡最大的努力,是一個將想法“落地”的過程。
這世上,誰都“想美事兒”,或是,普通的事,都需要努力的過程,“美事兒”的難度則會更大。
若是沒有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沒有大量的具體操作、沒有理論與實際的深度思考,“美事兒”就只能是飄在天空的三個字。
只有將想法“落地”了,才會發現,它是真的難,還是想象的難,難的程度,是自己真的無力承擔,還是自己投入不夠。
當我們對事情有了這樣理智的思考,很多事情,便不會那麼困難了。
提前做好“最壞的結果”的預判,是對自己心態的前置調整,不至於等到最後結果到來時,一時接受不了,導致時間較長的萎靡不振。
這世上,本就沒有什麼絕對的正確的選擇,更沒有什麼“一條黑路會走一輩子”的事。
有人“一條路走到黑”,是不願意接受現實。
盡最大的努力,不是對一件事沒有目標、沒有思考的死磕到底。
是認清了“失敗才是常態”後,依然不會放棄生活的“英雄精神”。
作者簡介:吳漾。多平臺簽約作者,女性勵志作家。領略世間情感,解讀人間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