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方法是由英國學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提出的一種研究兒童的方法。它將觀察、訪談等傳統研究方法與兒童會議、兒童攝影、幼兒園之旅、兒童繪畫、魔毯等參與式工具結合使用,利用混合多元的方法充分激發兒童自身觀點的表達。研究者可以透過每一種方法獲得兒童不同角度的觀念或看法,各種方法綜合起來便可獲得兒童的完整看法。這就好比由一片片馬賽克拼成的美麗圖案,因此被稱為“馬賽克方法”。該方法聆聽兒童包括語言在內的多種聲音,被認為是較好地回應了近十年來國際範圍內對於傾聽兒童聲音的興趣與研究方法的侷限之間的矛盾。
馬賽克方法建立在一種積極的、全納的兒童觀基礎上,讓兒童參與到研究中,展現了對兒童身份認識的變革。在觀念上,研究者將幼兒看作“自身生活方面的專家”、熟練的交流者、權利的持有者、意義的創造者。在實踐上,研究者學習傾聽兒童、尊重兒童、理解兒童,更全面系統地收集兒童的觀點並賦權兒童,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指導研究和實踐的開展。
目前,國內一些幼兒園結合本土文化,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了馬賽克方法,他們是如何從環境創設、活動內容、學習過程等方面,用馬賽克方法提升幼兒園課程質量的呢?
支援教師進行課程研發
深圳市第九幼兒園針對如何用馬賽克方法支援開展專案化學習進行了探索。該園某班以“鳥”為主題,以問題線索為驅動,運用馬賽克方法,滾動式推進開展了長達數月的專案化學習。在專案第一階段,教師首先透過讓兒童用彩泥手工做出自己的小鳥支援幼兒表達,並經過後續深入的訪談了解兒童的興趣所在——哺育行為,明確專案進行方向。在捕捉到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後,教師退後、讓權,讓兒童掌握專案的走向。如在兒童會議中討論“為小鳥遮風擋雨的方法”,透過走訪調查與繪畫記錄瞭解“小鳥意外死亡的原因”,讓兒童逐漸理解自然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馬賽克方法也可以支援兒童成為課程資源的“最佳創生者”。如教師在觀察到兒童對鳥爪的強烈興趣後組織了戶外觀鳥活動,兒童可以自主選擇或組合兒童攝影、觀鳥記錄單、自然筆記三種方法,記錄自己的發現,最後使用“魔毯”工具進行班級分享。每個兒童都是一個課程資源“寶庫”。馬賽克方法透過一些視覺化、視覺化的手段,讓兒童在基於觀察與理解的基礎上充分表達,將“惰性”的課程資源變得“視覺化”“兒童化”,真正成為“兒童視角”下的課程資源,促進兒童在互相交流和群體互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
賦權兒童,落實兒童參與權
在提升園所環境與教育質量方面,馬賽克方法的運用充分落實了兒童的參與權。深圳市第十二幼兒園在改造沙池活動區時,鼓勵兒童參與設計與討論環節,將決定權交給兒童,真正創造兒童喜歡的遊戲場地。教師充分運用馬賽克方法中觀察、兒童攝影和圖書製作、沙池之旅、地圖製作、兒童訪談、家長訪談等方法,全面地收集兒童及成人對於沙池遊戲的看法。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畫筆、鏡頭描繪沙池的樣子,與教師一起回顧、梳理對於沙池的觀點、沙池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沙池材料改進的建議,並以自己的方式表徵。最後,教師根據上述表徵與孩子們共同討論並制定了“增減沙池內材料”及“改善功能區”的計劃與措施,並在園長、家長的幫助下逐步實現。
廣州市番禺區直屬機關幼兒園則使用馬賽克方法瞭解兒童對於該園“科學嘉年華”課程的想法並作相應調整。該園教師透過觀察、訪談、兒童攝影、照片書製作、幼兒園之旅和幼兒園自創的“暢想”等方法收集兒童看法,之後與兒童一起回顧,對資訊進行歸納、分析與整合,找到了各區域可調整的設施與活動內容。在調整前,幼兒園各個遊戲區域是由教師設計的,大多是從功利角度出發。馬賽克方法為教師展現了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的顯著區別,讓教師明白了兒童最大的需求是“好玩”,課程和活動的設計首先要考慮遊戲的趣味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參與權還給兒童,讓兒童成為遊戲的主人。
幫助教師支援兒童個性化發展
深圳市蓮花北幼兒園某班在舉行“深南路”主題學習期間,一個男孩對地王大廈產生了興趣。他本來對畫畫沒有很大的興趣,但是自從認識了地王大廈後,他每天都在美工區持續地繪畫該建築。一開始,男孩的畫面很簡單,只有一些由線條組成的歪歪扭扭的房子。後來,在教師的建議下,家長帶著男孩多次參訪地王大廈,男孩用自制記錄表記下地王大廈的特徵,他的畫面也越來越形象、豐富。在該班,另一個孩子向大家介紹了自己製作的有關“深南路”的照片書後,男孩對深南路上的其他建築也產生了興趣,於是教師、家長、同伴不斷用材料、圖片、語言來支援他的學習,甚至還將他的畫掛在班裡展示。更特別的是,幼兒園決定為這個男孩舉辦畫展。男孩非常高興,在為畫展準備期間,他又從多個角度創作了深南路兩旁的建築和地圖,還精心為園長和全園各個班級準備了畫展邀請函。
從2月份開始,男孩共繪畫了58幅深南路的建築畫。除此之外,他每天都會畫一些自己生活中的事物,比如中午吃的飯。由此可見,男孩找到了表達自己的最好方式——繪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準確把握住男孩對某個建築的興趣,並以繪畫為主要方式,以參訪、地圖製作、展覽為輔助方式,在全班探索“深南路”的背景下,運用馬賽克方法支援男孩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個性化學習。
讓教師的專業決策看得見
教師既是兒童研究者也是教育者,藉助馬賽克方法,能夠使他們的教育決策更多地吸收兒童的經驗和想法,提升課程領導力。
北京市海淀區頤慧佳園幼兒園某班以角色區遊戲為切入點,運用馬賽克方法支援幼兒的深度學習,生成了“頤慧旅行社”遊戲。在遊戲中,教師採用馬賽克方法中的拍照工具,請幼兒拍攝自己喜歡的遊戲。透過幼兒的作品,教師發現本班幼兒喜歡的是“真實可操作、結合生活實際、能夠表達內心情感”的遊戲活動,並根據幼兒的需求進行調整。
一天,小可帶來了一張遊樂場的地圖彩頁,這引發了大家的興趣。教師及時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運用訪談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幼兒的想法,並支援幼兒開展“頤慧旅行社”遊戲。幼兒自發製作“旅行線路地圖”,組成“景點拍攝小組”。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幼兒將自己在幼兒園中的經驗與地圖製作相聯絡;在選擇拍攝景點時,幼兒選擇他們認為“有趣”的地方作為景點。
活動過程中,教師透過馬賽克方法吸收兒童的經驗和想法並作出專業決策,幼兒也在此過程中成為遊戲的發起者、組織者、研究者、創造者,享受著遊戲帶來的快樂。
馬賽克方法帶給教師的不僅僅是一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更是一種兒童觀的轉變——這正是影響教育實踐的起點。當代教育強調“兒童視角”“兒童權利”,強調兒童作為自身生活的專家有表達自己的權利,而馬賽克方法恰恰為傾聽兒童的多種聲音提供了支援工具,為賦權兒童、保護兒童的參與權提供可能。
(作者李敏誼、郭惟成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李峰單位系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1年08月15日第2版
作者:李敏誼 郭惟成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