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熱蒸人,這時是不是想喝涼茶,又怕涼茶的苦?在廣東涼茶裡有一道清甜可口的茶方,叫竹蔗茅根水,組方很簡單,就是竹蔗(青皮甘蔗)和茅根。
茅根即中藥裡的白茅根,雖然它是藥,但它的味道是清甜的。清甜的白茅根配上甘甜的竹蔗,煮出來的涼茶味道都是清甜可口的,是廣東涼茶裡的一股清流。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味清甜的中藥白茅根。
《詩經.衛風.碩人》中曾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這古詩文中“荑”表示茅草的嫩花穗,柔荑就是指女孩子的手指,就像白茅的花穗一樣,又白又柔軟。白茅,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開花,後生葉子,在長葉子之前,它們會先抽出嫩嫩的花穗,花穗上密生白毛。古人用了一個特別美麗的詞來形容它——柔荑。葉子可以編蓑衣,根莖可以吃,也可入藥,即白茅根。
白茅根作為中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因其葉如矛,根白色,故名。
《神農本草經》:“主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本草經集註》中記載:“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採根。”
《本草蒙籤》曰:“曠野平原,無處不生。”
《本草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本草正義》:“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於燥,又不粘膩,故凉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洩降火逆,其效甚捷。”
在《中華藥海》中記載為:本品以野生者入藥,喜陽耐旱,多生於路旁,山坡,草地中,全國各地均產。
可見白茅根作為一味草根中藥,從古至今,均系野生,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出產。一般於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除去鬚根和膜質葉鞘,捆成小把。本品呈長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稍突起,節間長短不等,體輕,質略脆,斷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
白茅根味甘、性寒,歸肺、胃、膀胱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等功效。臨床主要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胃熱嘔吐,溼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白茅根與黃芪配伍:白茅根甘寒滲洩,利尿通淋;黃芪為補氣要藥,善補氣行水而治氣虛不運引起的小便不利、肢體面浮腫。二藥伍用,有補氣、行水、消腫之功,用於治療氣虛水腫。
白茅根與赤小豆配伍則治黃疸水腫。
白茅根搭配蒲黃可治療熱證尿血。白茅根甘寒,長於清熱涼血、止血;蒲黃甘緩不峻,性平無寒熱偏性,入肝、心包二經血分,既能止血化瘀,又能利尿通淋,善治血淋澀痛。二藥伍用,有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聖濟總錄》茅根飲,白茅根與木通、滑石、黃芩等藥配伍同用以清熱通淋,治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煎服,9~30g。鮮品加倍。止血多炒炭用,清熱利尿宜生用。
白茅根以粗肥、色白、無須根、味甜者為佳。一節白茅根可生髮無數分枝,互相牽連,盤根錯節,蜘蛛網一樣在地下蔓延。
張仲景治“窮”病
傳說,漢朝時候,洛陽有一窮人孩子,叫李生,自小父母雙亡。一天,他找到名醫張仲景來看病。問之:“什麼病?”答曰:“窮病!”
張仲景憐其遭遇,開了處方:“白茅根,洗淨曬乾,塞滿房屋。”李生深覺奇怪,但仍然依方照做。
這年冬天洛陽片雪未下,到了次年春天,滴雨未落。空氣乾燥,瘟疫蔓延。於是很多人找張仲景來看病,而白茅根就是治瘟疫的良藥。沒多久,白茅根就變成了缺貨藥物。許多人知道李生那裡有白茅根,就爭相去搶購。
李生看見是窮人來買藥就半賣半送,如果是富人來買藥就高價出售。李生就這樣大賺了一筆,不僅自己富了起來,還用賺來的一些錢救濟窮苦百姓。
李生後來請教張仲景,如何會未卜先知,預判會有瘟疫?原來他根據一冬無雪、氣候乾燥、百病雜生的現象,推測來年春天瘟疫定會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白茅根有清熱利尿的功效,正是治瘟疫的良藥。
白茅根的食療方
竹蔗茅根水
做法:
1、把材料洗淨,竹蔗斬成小段;茅根切開。
2、把竹蔗和白茅根放入湯鍋內,加清水,大火滾開,轉小火大概6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清潤解毒,清熱利尿。
竹蔗茅根腰果湯
生腰果:有降壓、益顏、延年益壽、利尿降溫之功效。有豐富的天然不飽和脂肪酸。
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青皮蔗:有清熱之效,能解肺熱和腸胃熱。
紅蘿蔔: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
荸薺:生津潤肺、化痰利腸、通淋利尿、消癰解毒、涼血化溼、消食除脹。
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
做法:把所有湯料及幾片姜洗乾淨之後,放進鍋裡,水高過湯料約5釐米,大火煮開之後就調小火再煮1-2小時即可。
功效:清熱利尿、解暑消積,特別適合煲給孩子喝,口味甘甜。
此湯利用生腰果的豐富油脂,煲湯之後起到類似肉類的作用,湯中嘌呤含量低,與其他湯料協同,讓湯液口感清潤甘甜,是解暑佳品。
不適宜人群:脾胃嚴重虛寒者。■
【來源:本文內容綜合自悅讀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胡世雲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