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日訊“蹲點沿黃一線,聆聽黃河好聲音”。閃電新聞系列報道《黃河好聲音》第七期,讓我們跟隨一對白鵜鶘(tí hú)夫妻的旅行線路,來東營觀萬里黃河奔湧入海,聆聽邕邕鳥鳴吟唱出的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成果。
今年上半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溼地巡護時,發現了白鵜鶘的身影。這次發現的白鵜鶘一共有兩隻,它們體長約在1.6米左右,體羽粉白,黃色大嘴十分顯眼,極易辨識。它們時而並排遊弋,時而將頭深入水中捕食,顯得異常悠閒。
2020年11月,白鵜鶘秋季遷徙期初次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遷徙停歇,今年,白鵜鶘春季遷徙期再次來到保護區遷徙停歇。
白鵜鶘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全世界共有8種鵜鶘,在中國只有3種,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記錄有2種,分別為白鵜鶘和卷羽鵜鶘。卷羽鵜鶘2006年首次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記錄後,每年春秋季節都會在此遷徙停歇,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白鵜鶘也有望成為當地的“常客”。
進入5月份,保護區迎來了黑嘴鷗的繁殖季。黑嘴鷗體型較小,身長平均在30釐米,體重不足250克,個體防禦能力比較差。再加上黑嘴鷗是在地面上建巢,很容易受到天敵的攻擊,所以它們的巢通常會三三兩兩分佈在同一片植被裡。鹼蓬草粗壯的根為黑嘴鷗做窩提供了天然的便利,較為茂密的枝幹為黑嘴鷗遮風擋雨。今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嘴鷗繁殖超過了5000巢,種群數量超過1萬隻。
近年來,互花米草嚴重影響了黃河三角洲灘塗的本土物種生存。保護區透過科研攻關,利用生態圍堰、機耕船旋耕等物理方法,2020年共治理互花米草3800畝。
東方白鸛對繁殖地的生存環境要求十分苛刻。近年來,隨著生態補水和溼地修復工程的實施,黃河三角洲溼地的整體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東方白鸛選擇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育後代。據瞭解,東方白鸛2003年開始在保護區築巢繁殖,截至2020年已累計繁殖雛鳥1954只,今年繁殖的雛鳥數量有望創新高。在保護區科研中心前幾年環志的49只東方白鸛幼鳥中,今年監測到的有9只回到黃河三角洲繁殖、築巢。
為了保護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自2002年以來,東營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採取了以打通溼地與黃河水系大迴圈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補水,透過修築引水渠、引水閘、連通閘、洩水閘等措施恢復了黃河與兩側溼地的水系大迴圈和地表徑流,保證了淡水的正常交流,土壤總氮、總磷去除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土壤含水量均有明顯提高,土壤總鹽量分別比溼地恢復前降低,水質保持三類水平,為鳥類棲息、覓食提供優越的環境條件。
2020年,黃河三角洲退耕還溼、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生態補水1.74億立方米,比近10年均值增加兩倍多。大流量生態補水期間,河海交匯線向外最遠擴移達23公里,大大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壞溼地生態系統的趨勢,增強了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能力。
目前,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觀測鳥類由1990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0種、600萬隻,越來越多的候鳥變成“留鳥”。這裡的故事,還在繼續……
閃電新聞記者 李金彥 張侃 尹承謙 賀曉菲 於嬌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