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都在擔心白暨豚的命運,上一次有看到已經是2004年8月,也就是長江南京江段的那具白暨豚屍體。2006年的時候,由於包括中國、日本、美國等7個國家的鯨類專家都沒發現白暨豚的蹤跡,然後就有了功能性滅絕一說。
當然,雖然我們已經十多年沒有捕獲到白暨豚出沒,當年6周的考察時間也沒發現它們,但這些條件還不足以判定白暨豚已經滅絕,所以,到目前為止,白暨豚的保護現狀維持著“極危”的評級。
2019年12月31號的時候,長江白鱘就被宣佈滅絕,雖然體重能達到200到300公斤重,身體長度甚至超過七米,但“中國最大淡水魚”這個稱號終究還是變成了歷史。所以,大家難免會擔心,長相那麼可愛的白暨豚會不會走上長江白鱘的路,畢竟有這麼長時間沒有發現它們,而專門為了保護它們而建立的保護區也都還在努力。
30多年時間,中華鱘累計放流已超700萬尾,為什麼近四年多時間卻沒有監測到自然產卵?
是的,儘管中華鱘的卵看上去也有綠豆大小,但從2017年開始,就已經沒有在檢測到中華鱘產卵。而過去的這幾十年時間,人工放流的中華鱘數量就已經超過700萬尾,雖然從理論上來說,人工放流中華鱘的確能對野生中華鱘種群的繁殖帶來幫助,但實際結果卻並不怎麼好,放了那麼多的中華鱘,現在連繁殖都中斷了。
可能有很多人都會疑惑,既然放流了這麼多中華鱘,那為什麼看著並沒有對野外中華鱘進行有效補充?
關於這一點研究人員也表示,中華鱘過去放流的效果的確不太好,因為早些年放流的中華鱘很多都開沒開口攝食,這個階段的中華鱘在放流後比較難以存活,要說過去有效放流的中華鱘數量,其實也就一百多萬尾,這個數量平均到三十多年以後,其實一年的有效放流數量就只有幾萬尾了,而中華鱘發育到性成熟階段又要花10到15年。
實際上,中華鱘的數量原本也不是特別多,但在葛洲壩建好以前,長江上游部分江段探測到的產卵場也有16個,不過,也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這些產卵場地因為葛洲壩而直接被中華鱘遺棄,所以後來才又在葛洲壩水壩的下方區域形成了一個新的產卵場,這意味著中華鱘產卵場的規模也縮小了。
隨著後面又建了三峽大壩,中華鱘最後的產卵場也面臨水溫會因為水位下降而發生變化的問題,而實際結果就是中華鱘的數量在持續減少,雖然檢測到親魚洄游,但並沒有發現產卵行為,並且,檢測到的中華鱘裡面,也沒有多少個體具備繁殖的能力。
長江禁漁才開始不到兩年時間,長江南京段就江豚頻現,有時候規模還比較大,那裡到底有多少江豚?上漲幅度真的很大嗎?
大家都知道,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不同於往年的短暫禁漁,時間從幾個月直接提到了十年之久,到目前為止,長江禁漁還不到兩年時間,但我們明顯感覺到江豚出現的次數變多,就連活動範圍和群體規模也變大了不少,尤其是長江南京段,難道江豚數量真的大幅增長了?
既然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當然數量就比較少,此前統計到的是1012頭左右,大概有445頭是生活在長江干流的,目前長江南京段江豚冒出水面的確也比較常見了,有時候只需要一上午就能看到幾十次。但是,大家應該也明白,不是每次冒出頭的江豚都不重複,它可能遊動一段距離就會冒頭一次,江豚的性格本來也比較活躍。
不過,長江南京段的長江江豚數量也的確增加了,這個是由實際觀測結果做依據的,目前生活在長江南京段的江豚可分為3個群體,加起來的數量已經超過50頭,這與五年之前的20來頭相比,雖然增加的數量不算規模特別大,但種群數量也的確是翻了一倍,大概每年也有四五頭小江豚出生。
自長江禁漁以後,江豚出沒的地方,也離岸邊更近了,不再像以前要間隔一兩百米的距離看江豚,有的時候也就50米左右的距離,這得益於南京針對性地採取了對江豚進行保護,也得益於長江禁止生產性捕撈。
而且,長江江豚數量穩中有漲的趨勢,也不是隻有長江南京段,而長江禁漁又還有很長的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長江江豚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應該遠不止此前一些人擔心的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