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真正的第三極是指平均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帶,那裡是人類生命的禁區,但可可西里等空氣稀薄的高寒草原卻給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間。藏狐、亞洲胡狼、藏羚羊、普氏原羚、鵝喉羚、兔猻……這些野生動物讓寂寞的“第三極”有了靈動,讓無人區充滿了神秘和希望。野生動物攝影師徐永春用鏡頭記錄下青藏高原大量野生動物珍貴、動人的瞬間。
西藏野驢是青藏高原大型草食動物,棲居於海拔 3600-5400 米地帶,對高寒低溫具有極強的耐受力。瑪多縣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縣,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這幅照片拍攝於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腹地海拔 4500 米的瑪多縣黃河鄉,這是攝影師在青藏高原遇到的最不怕人、拍攝距離最近的一群西藏野驢。
攝影師在青海省天峻縣陽康鄉境內抓拍到野生藏狐“萌寶”與其“家人”在洞穴附近追逐嬉戲的生活場景。藏狐主要分佈於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帶,多在地勢開闊的高寒草原和高山草甸生境中活動,是一種活動範圍大、活動能力強的犬科動物。
喜山長尾葉猴是長尾葉猴屬在中國分佈的唯一一種,主要分佈於西藏南部的林區,數量稀少,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有長長的後腿和尾巴,棲息於海拔最高可超過 5000 米的喜馬拉雅高山森林和山地灌叢,食物由葉、果實和一些昆蟲、脊椎動物組成。喜山長尾葉猴比其他葉猴更適應地棲,但也在樹上覓食。
兩隻年輕的藏南獼猴掛在樹上,倒立著玩耍嬉戲。藏南獼猴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軀體粗壯,僅分佈於中國藏南地區。
一小群普氏原羚在草原上覓食,它們在冬季才結成大群出現,白色的臀斑和優雅的體態使它們格外醒目。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也是世界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之一。
藏羚羊屬於偶蹄目牛科山羊亞科藏羚屬,是青藏高原特有種。它的中文學名叫藏羚,但人們習慣稱呼為藏羚羊。藏羚羊是一個古老的物種,早在地球的遠古中新世時期,青藏高原上就生活著古藏羚羊。藏羚羊是地球上眾多羚羊的一種,是動物長期適應環境、不斷分化後形成的一個種群。
3 只鵝喉羚扭頭面對遠處攝影師的鏡頭,它們的腳下是風化的礁石和頑強生長的綠植,這樣的自然環境是鵝喉羚的家園。鵝喉羚是典型的在荒漠、半荒漠區域生存的動物。
一隻兔猻媽媽成功捕殺一隻高原鼠兔,回到洞穴邊準備餵給小兔猻。它們常單獨棲居於岩石縫裡或利用旱獺的洞穴,鼠兔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兔猻被稱為草原上的“小殺手”,獵食能力非常強,只要不是體型太大的動物,兔猻都有能力將其拿下。
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非常惡劣,高寒低氧,但作為青藏高原特有物種——藏鼠兔,卻進化適應得非常成功,從海拔 3200-5000 多米的草甸無人區,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青藏高原上的絕大多數食肉動物很大程度上依賴鼠兔,鼠兔不僅在夏季是許多動物最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因為鼠兔不冬眠,它在一年四季都會受到中小型食肉動物和猛禽的捕食。
與其他種類的狐狸相比,藏狐的臉圓而胖,眼睛小、鼻子寬,完全沒有狐狸通常給人的“狡詐”感覺,反而有些呆呆的。到了冬季,由於毛髮長得厚實蓬鬆,藏狐的臉顯得更圓,四肢也更粗壯,如果不是粗大的尾巴露了餡,它們看起來更像小號的狼。
黑熊是一種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泛,從低海拔 600 米的熱帶雨林到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海拔 4000 米左右的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都有棲息。黑熊的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像半個月亮,這是它們最明顯的特徵。
喜馬拉雅斑羚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在陡峭的山地森林。它們的奔跑速度很快。四肢肌肉很強健,同時有著利於攀巖的足墊。它們不但可以攀登陡峭的懸崖,還可以在巖壁上快速行動,甚至奔跑。幼年的喜馬拉雅斑羚就會跟隨年長的同類訓練攀巖和奔跑的能力,將陡峭的山崖當作玩耍的樂園。
亞洲胡狼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分佈在中南半島、喜馬拉雅山南坡、中亞至歐洲、非洲等地,主要生活在乾燥空曠的地區,開放的稀樹草原、沙漠和乾旱的草原。2018 年 7 月,西藏生物多樣性影像保護機構(TBIC)首次透過影像實證記錄的方式,確認亞洲胡狼在中國有野外分佈。
剛過立冬,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已是白雪皚皚,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起來。在茫茫大雪中,青海省都蘭縣天路邊站著一隻壯碩的野狼,看起來它是在觀察周圍的動靜,試圖穿越山路尋找獵物。在它身後不遠處,3 只藏原羚警惕地盯著它的一舉一動。
(資訊來源 《森林與人類》雜誌 攝影 徐永春 編輯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