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的快樂源泉,就是看網友吐槽今昔尷尬對比,古典美就是這麼消亡的!
好傢伙,網際網路隔三岔五就搞一波當眾鞭屍!
親身經歷的古典美消亡!
先上開胃小菜——
《還珠格格》之我穿越成了傻白甜皇后,快小心你身邊的惡毒嬤嬤。
不經意的小心機,同樣都是第一美女,憑啥你用了飄柔???
這海藻般的長髮也太有生命力了,風向順拐,吹啊吹啊我的驕傲放縱…
曾幾何時,羊印象中的第一美女是陳紅、蔣勤勤這樣的。
只可惜她們如今也不再拍戲了…
陳紅的貂蟬
蔣勤勤的西施
再來精神汙染——
這…
是《西遊記》還是《魔獸世界》?
左邊眉清目秀,右邊全員禽獸。
八戒:美貌全靠同行襯托。
悟空:哪裡來的妖怪!
阿sa雖然我很喜歡你,但是請你放過你自己。
brfore風華絕代,after泥鰍成精!
最後一起毀滅吧——
黛玉之死vs馬拉之死。
網友:紫娟,你倒是給林妹妹穿件衣服啊!
黛玉都逃不過,元春你也別閒著…
《人鬼情未了》vs《和0比美》。
同樣的卡姿蘭大眼睛,同樣的45°小v臉,真·AI換臉,美感消亡!
網友:頭上的是法棍吧?
感謝網友們給和大家的夜晚帶來了歡樂。
大家無聊可以去逛逛這個話題,u1s1雖然有點炒冷飯但還是蠻令人深思的。
因為網友們不止是為了吐槽而吐槽。
除了影視劇的例子,好多人身邊是真真切切的存在這樣“毀”美感的例子
羊關注#古典美的消亡#好一陣子了,這並不是錯覺。
今天想就著這個熱度,討論一下:為什麼中國古典美感在流逝?
為什麼古典美會消亡?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典美感的消亡與人們的不走心愈來愈敷衍有關。
舉個例子,影視劇中的髮型上趨於簡單,導致角色整體的古香古色淡化了太多。
還有新版《紅樓夢》的賈母,在選角上似乎也不如舊版的慈祥。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些可能只是表象。現代人對於中國古典美感的認知,或多或少都被水墨、寫意、古風這類概念所裹挾了。
日本有侘寂美學,是因為單一的民族歷史造就了島國很好統一的審美。
△侘寂一詞為現代翻譯錯誤延伸出來的一種美學
審美與文明意志息息相關。
國土的廣袤、歷史的綿延、民族的多樣,都註定了我們的美學不是一個單一概念。
宋徽宗的《瑞鶴圖》
所以比起去概括、定義中國古典美感,我們不妨簡單的談談中國人的美學哲思。
在羊看來,中國古典美感不只是流於表面的空、靜、淡、慢、雅。
舉個例子,電視劇《玉樓春》。
儘管服造感覺還蠻用心的,但也只能說很符合古典配色,並沒有什麼耐人尋味的古典美感。
視覺體驗和諧,但沒有審美層次
因為只是流於表面的空靜
為什麼呢?
前面說了我們地大物博,有著多元文化的歷史,所以中國人的美學哲思在於海納百川的圓滿,生旺之中追求空靜。
理解這份圓滿,可以引入劉勰的"物色"概念。白話說就是:把事物當成有生命感的物件去體會,生命感就是物色。
一個很有古典美的例子,1992年的夏天,趙雅芝在南京雞鳴寺拍攝了《新白娘子傳奇》。儘管玻璃窗穿幫了,但卻不會令人感到違和。
我們和綠紗白衣的她,沒有誰是觀察者、誰是被觀察者。我們都是一同感受的人,一同感受到牆面的老舊、陽光的溫熱,這就是物色。
正因為有了“物色”的概念,中國人的美學才會更加有層次,我們的審美底色是人間有情。
這麼一看,也許就能明白為什麼fbb的武則天不如劉曉慶版的具備古典美了。
完全不是因為我們的造型不夠華麗,而是因為古典美感本並沒有很追求形式之美,追求的是人情味兒。
山水花鳥、樓臺詩書、閒暇熱鬧是人情,憂國憂民、物是人非、欲說還休亦是人情。
萬事萬物互為主體,一花一木皆是宇宙。我們沒有去很嚴格的劃分誰才是被觀察者。
前文吐槽過的新版西遊記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為了取悅觀眾作為觀察者的主體身份,把筆墨全部用來強調八戒要有豬樣、悟空要有猴樣。
薩瓦迪卡?
古典美學是一種體驗的美麗,它明白存在的意義,所以才不會刻意強調。
婉約的工筆、豪放的寫意,其實不需要區分那麼開。萬變不離其宗,圓滿也好殘缺也好,我們追求的都是體驗感。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古典美感正在消亡,因為我們正不斷的強調客體。
比如《白蛇傳說》,也是過度強調了要演繹出蛇樣給人看。
但其實白娘子與許仙之間纏綿悱惻的故事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也是因為講述了萬事萬物都有人情,即便主角不是人類。
還有人們臨摹的敦煌壁畫,是還原菩薩本身的面貌,使其更清晰可見易於觀看。
但這樣一來,菩薩原本的那份般若禪定感一下子就被破壞掉了。
網友評論:像教導主任。
來看新舊潘金蓮的對比
新版的潘金蓮其實面容很漂亮,選角是沒有問題的,但一味強調角色的風情,反到會降低她本有的人情。
這就是現代人對體驗感的認知偏差——你是潘金蓮,你就要風情美。
左邊是美女想好好過日子,但是…
右邊一看就要提防的“壞女人”
同樣例子還有女兒國國王,你是美人你就要墊出來直角肩。
難怪人們吐槽,2018年以前的古典美人珠圓玉潤溜肩也很美。
2018年以後的古典美人一定要90°直角肩。
古典美追求的是一種物我兩忘的感受,直指本源的精神, 而現代人太過於追求形式之美了。
著名的道教楹聯也許可以詮釋這種心境——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
只可惜,我們仍在不斷修建更加輝煌、燈火通明的古典遺址。
以前的大雁塔幽靜安詳,現在的大雁塔喧囂繁華…
左邊,生旺之中求空靜
右邊,繁華之處無人情
王國維說“欲者不觀,觀者不欲。”
意思是:對物質世界充滿慾望的人不懂得欣賞美,懂得欣賞美的人心中會是沒有物慾的。
沒有人情味兒的形式之美,正在取代中國古典美的存在,我們可以從中反思的有很多——覺察細微處的精妙之美,對生活充滿情意的感受,似乎是我們能夠接近古典美感的最直接方式。
大家感慨古典美的消亡,也不是在唱衰當下,更多的是出於對於往日的追思。
也許有一天,我們能重新拾起這份流散的人間有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