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進藏難甚於蜀道難,千百年來只有騾馬、犛牛踏出來的古道可走。如今,由公路、航空、鐵路構築起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連線千萬藏家。
翻過唐古拉山,飛越橫斷山脈,跨過雅魯藏布江。和平解放70年來,條條“天路”通西藏,“世界屋脊”不再遙遠。
拉林鐵路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全長525.1米,主拱跨徑430米(2021年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01 從人背畜馱到立體交通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曾這樣形容西藏的道路:“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和平解放前,從青海西寧或四川雅安到拉薩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
西藏建設,始於交通。70年來,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汽車行駛在青藏公路拉薩市當雄縣境內(2021年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公路里程迅速增加。目前,西藏建制村村村通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1.88萬公里,鄉鎮、建制村通暢率分別達94%、76%。高速及一級公路通車裡程約700公里。
即將建成通車的京藏高速那曲至羊八井段(2021年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鐵路建設日新月異。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運營,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今年6月,拉薩至林芝鐵路建成通車,至此鐵路已通達拉薩、那曲、日喀則、林芝、山南等5座城市。
拉林鐵路復興號列車乘務員正在為旅客整理行李(2021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空中天路”更加便捷。今年8月7日,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建成投運,成為西藏最大航站樓。昌都邦達、林芝米林、日喀則和平、阿里昆莎等支線機場相繼建成,國際國內航線達到140條,通航城市66個。
8月7日,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建成投運,成為西藏最大航站樓。(民航西藏區局供圖)
數字的背後,是時代發展的變遷,更是西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性跨越的體現。
02 “天路”通暢促產業興旺
沿著219國道一路向西,進入阿里普蘭縣,著名的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引人注目,山腳下的巴嘎鄉崗莎村熱鬧非常。
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的公路(2020年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道路通,遊客至。“最近3年自駕遊一年比一年多,有的村民開家庭旅館,有的做導遊,全村沒有閒人。”46歲的崗莎村村民旦巴說。
崗莎村2018年底註冊成立阿里首家村辦企業——西藏岡仁波齊轉山旅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擁有30多年曆史的犛牛運輸隊發展為現代企業。
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崗莎村村民參加家庭旅館管理培訓班(2021年8月3日攝)。益西多吉攝
“全村參與犛牛運輸隊的群眾增至338戶、1164人,入股犛牛1164頭、馬1164匹。每戶每年創收1.6萬元以上,部分家庭年收入達20多萬元。”崗莎村黨總支書記多吉白瑪說,他們守著山水資源提前實現小康,得益於從砂石路到瀝青路的改變。
依託“世界屋脊”的獨特景觀,道路沿線昔日一個個閉塞山村,告別貧困迎來小康。“天路”縱橫,連線的不只是萬水千山,還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促進了經濟發展。
列車行駛在青藏鐵路拉薩市當雄縣境內(2021年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的資料顯示,那曲物流中心年貨物到髮量由2006年的7.2萬噸增至2020年的51.8萬噸,增幅達619%。
“原來靠汽車運輸安全性和時效性差,現在鐵路運輸既快又安全,運輸量提高很多。”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物流中心工作10年多的色尼區羅瑪鎮牧民吉美說。
03 民生福祉隨“路”而至
交通,於西藏而言,是建設的奇蹟,是生活的改變,更是明天的希望。
交通守護了生命。“以前全是土路,外出只能騎馬或坐馬車,有些病人在送醫路上就沒了。”對於交通變化,南木林縣南木林鎮恰娃村42歲的平措深有感觸,“20年前親戚家孩子突發癲癇,因為路途不便,還沒送到醫院就去世了。現在半個小時就能到日喀則市,出行不再是看病阻礙。”
G4218雅葉高速日喀則段桑珠孜區覺仲村大橋(2021年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鍵攝
交通帶來了就業。拉林鐵路的開通運營,不僅為沿線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也帶動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應運而生的林芝市朗縣鐵路護路聯防隊,吸納了80名當地群眾穩定就業。“以往主要收入來源是採挖蟲草和打零散工,今年透過考試成為護路員。”朗縣仲達鎮35歲的普巴幸福感溢於言表,“每月有幾千元工資,離家近還能照顧家人。”
交通便利了生活。2020年11月,位於珠穆朗瑪峰腳下的定日縣扎西宗鄉群眾首次收到了快遞包裹。在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墨脫,門巴族居民拉傑也驚喜不已,他網購的冰箱竟送貨到家了。“冰箱雖不是稀罕東西,但以前大件貨品都不送墨脫,現在路暢通了,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了。”他說。
地處山南市浪卡子縣境內349國道邊的羊湖風景區(2021年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攝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達瓦次仁說,西藏和平解放前,交通處於人背畜馱的原始狀態,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如今一日千里的現代交通,正惠及百姓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來源 | 新華社
作者 | 羅博、劉洪明、李鍵、張宸、旦增努布、普布扎西
責編 | 翟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