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時刻新聞
紅網時刻通訊員 文紹偉 永州報道
初見何建良,他那白皙的面容與活潑的姿態,咋一看以為他只有三十多歲,完全看不出是一個從教三十多年的老師。聽了他的課後,那深入淺出的講述,隨手拈來的見聞,引人入勝的啟迪,讓同學們對他由好奇到敬佩:完全想不到這位湖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的老師曾是一位偏遠山區的小學教師。他是怎樣從小學教師變成了大學教師?是什麼讓他堅持教書育人幾十年?其經歷又有什麼值得大家學習?
“樂”在學中,授人以漁是教學的真諦
“不管哪個老師的課如何生動有趣,多年後,聽課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會忘記講課的內容。因此,老師不在於教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如何教的過程中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精神。學習興趣與探索精神才是學生今後不斷成長的動力。只有讓受教者學會方法,並能以此終身學習,這樣才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何建良老師常說。
從方法論的視角看,何建良老師的這一觀點並不新奇,就是通常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另一種表述。對於“授人以漁”,何建良老師有獨到的體會:就是要自己站在學習者的視角切己地去“學”,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去“教”,這樣才會知道學生的痛點與難點,才會激發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才能找到“漁”的方法。
為此,何建良老師拿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教學體會舉例子。1988年,他從湖南第三師範畢業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省級貧困鄉教小學,教六年級畢業班的語文。經過仔細分析,他發現要快速提高語文成績就必須快速提高作文分數。對此,在當時作文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何建良老師把當時統考的作文題型分成幾類,然後針對幾類不同的作文題型分別設計了十來個不同的作文題,最後又針對這些不同的作文題擬寫出一個開頭與結尾的通用模板,並對學生講解遇到什麼題目就怎麼調換詞句。這方法很快就讓那些不會寫的同學知道下筆並言之有物了,慢慢地,學生不僅不再害怕作文,反而逐漸喜歡作文。
在此基礎上,他當時又進一步鼓勵同學圍繞主題寫出新意,而要寫出新意就得平時多讀好文章,多記好詞句。為了寫好作文,同學們也愛閱讀了。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形成了良性迴圈,作文不再是“苦差事”。
不僅授人以漁,而且授自己以漁。1993年,何建良老師從偏遠的鄉村調到湖南省汽車製造廠工作;1996年,他準備考研複習之路,想考研就一定要過英語關,他隨即做了三年考研計劃:第一年自學英語,第二年自學專業,第三年爭取考上。在攻克英語難關過程中,他制定了一個簡單的計劃:每天早晨聽一次英語,去上班的路上背記單詞,晚上學習課文,睡前聽課文催眠。1999年,他考研成績為:英語70分,政治80分,總分384分,實現了三年考研的目標。後來他談及自學英語的體會時,用“方法,心態,堅持”六個字進行概括:做事都要講究方法,爭取用最少時間完成更多工;要心無旁騖,心態淡然;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得益於考研時的聽力練習,後來他順利考取了浙江大學攻讀博士,三年後他從文學碩士變成了哲學博士,也從小學教到了大學。
儘管小學與大學的教學物件完全不同,但何建良老師認為其中的教學理念具有共通之處:那就是盡最大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盡最大可能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與能動性,讓學生成為一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人。每節課,他都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儘量使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
“愛”在教中,施之以責是育人的法寶
何建良老師堅持用“愛”在教中,施之以責的理念育人,始終用真誠的愛去體貼學生、感化學生,用責任意識去引導學生、改變學生。他常對大家說:“你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你們可以自由地發展你們的潛力,但在選擇發展方向的過程中,你們要勇敢地面對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後果,要勇敢地承擔起自由選擇的責任。”
作為一個從教三十多年的教師,何建良老師深深地明白:教師除了教好書,更要育好人,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教師與其它職業不同,面對的永遠是鮮活的生命,因此,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教師只有堅持多一分愛心,多一點理解,多一些鼓勵,允許學生犯錯誤,讓學生在反思、尊重與關愛中成長,才能最終教育好學生。
現在,何建良老師常用“你們是我的孩子”這樣的視角對同學進行引導和教育。無論是在班委選舉,還是班級日常管理,同學們都牢記奉獻和責任是班委管好班級的先決條件。得益於這種方法的引導,全班同學相互關愛,相互團結,獲得了學校優秀班集體。
在愛的世界裡,一切都充滿了陽光。何建良老師總是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誠的愛心去開啟每個學生的心門,每一扇門的後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只有不求回報的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去精心地培養學生;只有愛得深,才能更認真、更耐心、更細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作為班主任,從新生入學的那刻起,他始終與同學們一起並肩作戰,共同經歷了軍訓的洗禮,迎著朝霞進行早操鍛鍊,伴著暮色走訪宿舍,透過面對面交流、微信、微博、qq等各種方式與每名學生進行深入而平等的對話。為了解決班上學生學習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問題,從大一開始,何建良老師基本堅持晚自習到場點名,然後利用1個小時左右時間和學生真誠談心,答疑解惑。
在日常生活中,他與學生亦師亦友,經常深入學生宿舍與同學們談心,幫助同學們解決實際困難:學生遇到生病,他積極陪同去醫院看病;學生遇到困惑,他及時關愛談心引導;學生遇到困難,他慷慨解囊幫助。他的做法贏得了同學們的高度信任,與同學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
2021年元旦,何建良老師花了3000多元錢請全班同學吃飯,在慶祝新年中,讓同學們暢談新一年的人生規劃,鼓勵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裡積極向上,不斷取得新成績。在慶祝新年中,他也給同學們提出了在校大學生應該學什麼、做什麼、怎麼學、怎麼做等相關問題的建議,為同學們如何處理學習、交友、就業、考研等相關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在當下各種教學改革提倡新形式、新技術、新媒介、新方法的潮流中,教育的主要職責應該是在自由平和的心態中激發學生探索萬物的興趣,挖掘學生自我發展的潛力,培養學生承擔責任的意識,鼓勵學生熱愛國家的精神。”“身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用健全的人格去塑造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學生。”何建良老師稱。
本文來自【紅網-時刻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