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上,大家聊起幾位領導家的孩子。領導1的孩子今年被清華大學錄取,領導2的孩子在某外國語學院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妥妥的清華北大的苗子,領導3的孩子在某著名的小學上學。再細品,領導1從父輩開始就是人傑型的人物,家庭無論經濟實力還是人脈關係都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比的。領導2的小孩兒在小學的時候就被送到國外學習,英語水平趕上老師。領導3為了孩子能夠上頂尖的小學,花900多萬購買了學區房。於是一桌人感慨:現在孩子都拼爹,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討論的話題最後聚焦到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
百度發現對於寒門難出貴子的討論,早在2011年就有過小高潮。當時是一位教師在網上發文說到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引發網友熱議。後來有人專門以《寒門難出貴子》為題撰文,講到家庭教育所帶來的思維方式對人在生活中的影響。就連《人民日報》也曾經發文《寒門難出貴子?高考狀元告訴你,現實並非如此!》,說明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在現實中就是的確存在。
無論願不願意承認,雖然我們常對孩子講人人平等,但大人自己心裡清楚社會就是不平等的。上個幼兒園,當你還在為公立幼兒園名額到處託人找關係的時候,人家直接把孩子送進雙語幼兒園。當一位母親用省吃儉用的雞蛋想找老師換取一個新書包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卻已經在幾百萬的鋼琴上學習彈奏了。等到小學,我們就想:九年義務教育是國家層面的,應該可以並排跑了吧。但優秀的師資力量在哪兒都是稀缺資源。有的學校一位老師要帶好幾門課,身兼數職,而有的學校老師最低學歷就是研究生起步。當我們還在仔細研究新的學區劃片政策時,有人已經拿到了頂尖學校的入學許可。等到了中考,我們想這下憑成績說話,該公平了吧。而事實卻是人家早已把孩子送往國外,直接跳過了高考,目標常青藤。還記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被困在英國的15000名的小留學生嗎,還有網上爆出的疫情期間上海到波士頓的機票價格即使漲到10萬一張,購票的隊伍依然排起了長龍。這些難道不是現實?連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自己都承認:“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
與這三位領導的孩子相比,王威被記者找到的時候,正在送外賣,他今年高考成績623;清華大學新生林萬東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正在工地搬磚;2018年高考廣東梅州高考第2名梁含英,12歲時就已經夜晚獨自一人睡在文化廣場幫父母守攤。寒門子弟中,這樣心酸的例子不勝列舉。不是家長故意想拉低孩子的教育層次,也不是父母不想給孩子更好的學習機會,而真的是實力不允許。
劉強東接受採訪時非常激動地講:我就是不信命,不想必須死在那村子裡面,爛在那村子裡面;我不信命,上來就是一個平庸者;我不想認命,生來就是最底層。在我看來就是寒門子弟對不公的怒吼。寒門不是不出貴子,而是寒門的孩子得全憑自己的努力去與命運抗爭,相比於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取得成功真的很不容易。擺在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繼續當魚,要麼鯉魚跳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