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暑期,杭州谷裡。有幸觀特級教師張祖慶十餘年前執教的“新體驗作文課”——《巨角猥》,仍覺精華無數,深感好課可以穿越時空。
上課伊始,張祖慶老師便告知學生要進行一場關於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的測試。在講述了一個編撰的動物——“巨角猥”後,張祖慶老師要求學生填空。不料,認真填寫的學生一一被打上了“0”分,一字未寫的學生反而得了“100”分。
學生的各種情緒如煮沸的開水,對老師、對文字的質疑和思辨滔滔而來。水到渠成之時,張祖慶老師引導學生寫下各自的感受與思考。
觀之再三,也思之再三。我梳理瞭如下幾點。
思考一:為何設計這樣一節課?
這節課的背後,承載的是張祖慶老師厚重的思考和希冀——少年,應漸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文字,應是思想的載體”。
如今紛繁雜亂的網路背景下,魚目混珠的資訊,洶湧而來的網暴,常裹挾著孩子,甚至成人都毫無思考地盲從而來又呼嘯而去。或人云亦云,不明所以地搖旗吶喊;或自負傲慢,不負責任地口誅筆伐。
在以前過於應試的教育背景下,孩子非常習慣記憶、背誦的考試方式。文章的理解、人物的概括都有“標準答案”可循,鮮有“獨立思考”,更遑論“批判性思考”。而在唯上唯書的慣性思維下,孩子更習慣了聽命、順從。
十年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更多會把著力點放在文章的長短、辭藻的堆砌,甚至內容的編撰上。但優秀的文章只關乎長短嗎?優秀的文章就是辭藻的堆砌嗎?不是,文字是思想的承載。沒有真正的感受和思想,一切都是無病呻吟。
但現實恰恰如此。許多孩子忙著編撰“假大空”的習作,抒發虛假的情感。這,是許多孩子十年前以及當下的習作狀態。
當我們洞悉這樣的教育思想時,就不得不對這位設計者心生佩服。
思考二:如何到達彼岸?
當靈魂已經矗立,我們將用什麼把這個靈魂托起?在張祖慶老師的課堂上,這個支架叫衝突。戲劇中,作者借“衝突”將小說中的情節、人物推進得跌宕起伏。課堂上,張祖慶老師則借“衝突”將學生的思維攪得波瀾四起。
第一次衝突:“真假祖慶”——指向對文字的思辨。
課前談話中,張祖慶老師設計了有關自己的真真假假5句話,讓孩子辨析是真是假。在這樣的衝突下,孩子的思考力開始開啟,表達欲被激起。張祖慶老師更是無痕地引導孩子從文字矛盾、生活經驗等甄別,旨在幫助孩子建立有邏輯的思辨。
第二次衝突:“真假巨角猥”——指向對文字、老師、夥伴的思辨。
課堂開始,張祖慶老師丟擲了課堂上的核心衝突——“真假巨角猥”。這個過程中,在他的引導下,孩子激起了對老師的質疑:“我們一切按你說的填,為何0分”“難道一字不寫的才是最優秀的”“老師可以欺騙學生嗎”?
有些孩子展開了一個更長更全方位的思考:生氣,然後再讀文字,發現了其中的種種矛盾以及曾被無視的題目關鍵詞,再思考老師的用意,最終省察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於是,持不同觀點的孩子展開了彼此間的表達、傾聽、比較,對夥伴的思辨由此展開。
這裡,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兩個細節。一個是在孩子被老師0分擊得“昏頭昏腦”之時,張祖慶老師引導孩子將情緒喚醒、命名、表達。
“你們最想問什麼嗎(三秒鐘,暫無人舉手)?也許你鬱悶,也許你難受,也許你憤慨,請你大聲地說出來?”
當孩子的思辨之火不夠猛烈之時,張祖慶老師或“扇風”或示弱:“你的話語一下子贏得了許多粉絲,有沒有我的粉絲”“同情票我不要,我要聽到真正理解我的聲音”“難道反對我的聲音只有一個”?我們知道,只有在充分的辯論下,孩子才能經歷思維的洗禮,才能在不斷表達、傾聽、比較中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才會漸漸形成獨立思考。
另一個是,之所以有這樣淋漓、真實的辯論,源於教師背後的尊重與接納。課堂上,無論偏激還是全面,無論感性還是理性,無論成熟還是幼稚……張祖慶老師都在認真傾聽、讚賞。所有的有聲與非有聲語言都在告訴孩子——真誠思考,彌足珍貴。
而這些,是一篇真正的思辨文章產生的最為重要的基石。
隨後,孩子開始了他們的寫作,將剛才所發生的關鍵事件以及對此事的心情、觀點寫下。
回看這堂課,也有一些建議。學生的思辨是否可以更有力、更聚焦、更理性?撕開學生思辨的慾望——這是張祖慶老師設計這節課的終極目的。我們是否可以把網路上一邊倒的話題呈現在課堂,再呈現底下被人漠視的真相和鮮有人聽到的聲音。在層層推進的辯論中,除了簡單的支援和反對,我們還鼓勵學生存在第三種地帶,那就是遲疑、再追問、再探索。
既然思辨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那麼寫作的重點應該放在觀點的表達上。但是從一系列呈現的寫作支架上,張祖慶老師更多把寫作重點放在了“心情體驗”上。
我們還看到,課堂上有一群非常了不起的孩子。他們從一開始的生氣,到漸漸冷靜,再到最後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他們的思維是非常全面理性的。但課的最後,張祖慶老師卻更熱烈地讚賞了一直持反對意見的學生。在這裡,也許矯枉可以不必過正,值得我們再深思探討。
(作者單位分別系浙江省杭州市雲谷學校,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岷山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1年08月25日第5版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