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吳世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實習這幾天,我算是真正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快節奏’生活,每一天都被填充得滿滿當當,每天收穫都是盆滿缽滿。”來自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的大學生倉拉說。
最近,這位藏族大學生和她的同學一起,參加了由學校組織的“工學交替”。所謂“工學交替”是一種將學習和工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崗位實踐與專業學習交替進行,可以是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週期性交替,可以是企業崗位上實踐與崗位下學習相結合,也可以是崗位實踐與知識學習融合進行。
初到浙江烏鎮工作崗位實習,倉拉最難克服的還是語言交流問題:從小生活在拉薩的她習慣了用藏語交流,操著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話,對語速較快的對話反應有點遲緩。
但作為旅遊管理專業大學生,語言交流是她不可逃避的坎兒。第一天實習,倉拉就跟在同學們身後,跟不上節奏,工作起來總是力不從心。
這次“工學交替”,倉拉的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一起同行,他們很快發現了倉拉的不對勁——一向幹勁十足的倉拉在一天工作結束後,像蔫了的茄子。
班主任老師馬上找倉拉了解情況,在得知倉拉是因聽不懂當地帶著方言腔的普通話後,班主任連夜幫倉拉補上了當天所安排的實習任務,又安排她去做了為期兩天的核酸檢測志願者工作。
這兩天的志願者工作,倉拉在短時間內和不同口音的旅客們交流溝通,漸漸有了自信,也讓她感覺學到了真本事。
除了鍛鍊倉拉,班主任老師還囑咐其他同學,每當倉拉有難以理解的話語時,她身邊總會出現一個“貼身翻譯官”。
倉拉描述起同學們爭先恐後為她翻譯的場景時,還用上了年輕人常用的網路熱詞“秒懂”,她笑著說:“就是我一個迷茫的眼神,她們就‘秒懂’了,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像倉拉一樣參加“工學交替”的少數民族學生還有很多,該校回族大學生許雲風暑假回到家鄉新疆,在當地一家央企實習。
按照學校要求,“工學交替”必須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或緊密型合作企業,以“校中廠、廠中校”為平臺載體,堅持“企業對口專業、崗位匹配課程”的原則,實施崗位育人。
該校為此專門對少數民族學生設計了“一生一方案”,少數民族學生可以選擇回鄉實習,這對離家已久的許雲風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訊息。但在實習沒幾天,她就開始想念學校了。
許雲風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前幾天是中秋節,她收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發來的節日祝福。“前幾年,在校過中秋節,學校還會給我們發自制的月餅,超級感動。”
據她描述,學校經常結合傳統節日,召集少數民族同學開展特色活動,例如端午節包粽子、國慶節做中藥香囊和中秋節做團扇等,大夥兒在一起感受祖國多彩的傳統文化。
並不是所有人的實習之路都一帆風順,藏族小夥夏吾拉周在這個暑假去揚州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實習,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他困在寢室裡。
但他一刻也沒閒著,堅持每天在線上認真學習,在服務網站上完成安排的電子商務實踐工作。他在寢室上起了網課,學校專門為他們少數民族學生開設了計算機和英語課程。
“這些課程是專門開放給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同學的,我們那裡條件有限,計算機和英語教學不到位,現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我這兩門課的成績都進步很快!”夏吾拉周說。
據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少數民族大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都要參加學校組織安排的“工學交替”計劃,更好地實現崗位標準與教學內容對接,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專業精神與職業精神相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創業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