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日戰爭留給中國人的是難以消除的悲痛,時至今日提起來仍然悲憤、痛心。真實的戰爭比影視劇裡演繹出來的更加殘酷,敵人很狡猾,一旦被俘,面臨的可能將是難以挽回的後果。在不斷鬥爭的過程中,不少先輩們都因此而犧牲。
1942年的時候,日軍與我方的鬥爭進入白熱化狀態。激烈緊張的氛圍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頭。就在這時,一則我方人員被俘的訊息傳到了劉伯承元帥那裡,頓時令他大驚失色,立即下命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個被俘的人究竟是誰?他到底有什麼重要的身份呢?
在抗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劉志堅於1912年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家境貧困的他在12歲那年輟學,一直靠給人放牛、當長工或短工來謀生。
劉志堅在1927年成為了平江縣長壽區赤色工會委員長,次年他參加了平江起義。
18歲那年劉志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懷抱。他先後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並在這些戰爭中擔任重要職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妄圖想盡快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把華北地區盡收囊中。
為此,他們開始對冀南根據地展開前所未有的瘋狂掃蕩,為了摧毀根據地,日軍把矛頭指向了當時以陳再道為首的首腦機關。
1942年4月29日,駐華北最高司令官崗村寧次親自率領由日軍和偽軍共同組成的隊伍約3萬人,加之配備的各種重型武器,浩浩蕩蕩的出發直指冀南根據地的領導機關。
敵人的步步緊逼使得冀南抗日根據地的處境愈發艱難。
陳再道等領導在軍區黨委會上作出明確指示要誓死抗戰到底,並制定一系列作戰計劃和方法,交由軍區機關領導親自傳達到各地委分割槽,當時任冀南抗日根據地政治部主任的劉志堅奉命到第六分割槽傳達會議精神和內容。
中傷被俘
劉志堅接到指示後便直接去往六分割槽的機關駐地棗強縣。到了棗強縣後,一眾人員正準備在老鄉家休息時,便傳來敵軍已經包圍村莊的訊息。
情況緊急,來不及想辦法佈置作戰計劃,劉志堅當機立斷,決定率領部下直接突圍。
他騎馬帶頭向村外衝去,敵人的機關炮火不停在身後射擊。劉志堅不幸被擊中右腿,摔倒進路邊的一個深溝裡,所騎的那匹馬也因身中多槍而倒地不起。
劉志堅顧不得身上的疼痛,趕緊將藏在身上的機關檔案掏出來咬碎吞進肚子裡,做完這些後,他舉起槍準備自盡,結果槍支出現問題,最終他被日軍抓住並關進棗強縣附近的大營據點。
日軍並不知道劉志堅的真實身份,他們決定嚴加審問,以此來得到有用的資訊。
但劉志堅猜到了他們的企圖,因此在審問身份時,他機智地回答道:“我說我是連長,你們不會相信;我說我是營長,你們大概也不會相信;實話實說,我是個團長,還是個副的。”
日軍聽到劉志堅的身份後高興不已,自覺掌握了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於是連忙將訊息報告給上級,接到指示後劉志堅被安排到醫院療傷並嚴加看管。
展開營救
當劉志堅被俘的訊息傳到時任129師首長的劉伯承那裡時,他大為震驚,直接下死命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不顧一切傷亡,搶不回活的,如果已經就義,就是遺體搶回來。
在戰爭中越是職位高的軍官被俘,後果就越嚴重,因此營救刻不容緩。
在日軍準備將劉志堅押往棗強縣的情報部門時,八路軍這邊早已接到了內部訊息,一場營救行動就此展開。
當時看守劉志軍的日軍有100多人,整個營救過程存在一定的難度。劉伯承等人仔細思索後,決定這次的營救將由六分割槽來執行。
於是八路軍喬裝成挑著柴火的農民,而槍支就藏在柴火裡。日本人的車經過這裡時,他們把這些柴火放在路中央將其攔住,毫不知情的日軍在押送劉志堅的半路上就中了圈套。
早已埋伏在兩邊的八路軍突然發起進攻,一時之間日軍還沒來得及反應便被打得措手不及。這邊戰火不停,那邊接到命令的八路軍戰士也趕忙展開營救,背起劉志堅馬不停蹄地撤離,營救順利完成。
其實押送劉志堅的還有偽軍,他們其中一部分人雖然投靠了日軍,但畢竟也是中國人,因此對於八路軍救人大多也是裝作看不見。
當劉志堅被成功救出時,偽軍才朝空中開了幾槍算是反擊,以此來矇騙日軍,而我軍在這場營救中幾乎沒有人員傷亡。
日軍後來得知劉志堅的真實身份是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時,不由得咬牙切齒,大呼上當。
隨後劉志堅被安排到永年縣警備大隊長韓蔭亭的家裡面養傷,在精心照顧下他的身體很快得到恢復。
然而,腿上的傷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劉志堅落下了終身殘疾。但是這次的事件並沒有擊垮他,反而更加堅定他的信念。
1955年,解放軍開國將帥的授銜儀式在中南海的懷仁堂召開,毛主席也親自到場祝賀將士們。
見到劉志堅時,毛主席拍著他的肩膀打趣道:你就是那個劫法場搶出來的劉跛子吧!劉志堅則十分激動地行了一個軍禮說道:我是劉志堅。
2006年3月11日,劉志堅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抗戰十分殘酷,我們要面對的是窮兇極惡的敵人。與其鬥爭中,一旦被俘,不僅僅面臨著機密洩露的風險,更有可能會遭遇非人的折磨。
而面對這些壓力的劉志堅不僅做到了及時銷燬機密檔案,更是巧妙地隱瞞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最終成功被營救。
正是因為在抗戰中上有無數這樣勇敢的先輩們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才換來了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們的精神和信念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