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中國海軍巡航美國阿拉斯加專屬經濟區以及孟晚舟回國兩件事的發生,標誌著中美博弈態勢呈現出了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中國已經越來越積極主動地尋求與美方之間和平共處、管控分歧的有效辦法,並試圖用“美方能聽得懂”的方式,來與其進行溝通。
中美兩國從蘇聯解體之後,競爭與對抗的態勢就一路飆升,這完全是因為美國對中國的制度抱有偏見,而且還一直認為中國的強大一定會建立在美國的衰敗基礎上,同時也認為中國在各個領域將會挑戰美國的權威和國家利益。
但是,我們看到,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並沒有像二戰之前的那些列強們那樣依靠侵佔別國領土、奪取別國物理性資源來強大自己,也沒有像二戰後美國那樣依靠經濟霸權和軍事霸權來薅全世界各國的羊毛,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憑藉中國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換來的,我們既沒有偷、搶,也沒有試圖自己獨立建立一個現有秩序之外的新國際體系。
正是因為中國自身的發展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順利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即使在面對新冠疫情如此嚴重的全球性災難的情況下,我們也是第一個復工復產、恢復經濟增長的國家。
也正如此,中國才不懼怕美國的任何挑戰,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強大的製造業能力、極高的民族凝聚力、堅定的信仰力以及強大的執行力賦予了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可能性。
而美國站在冷戰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不顧別國的反對,搞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搞貿易保護主義,任由國內民粹主義盛行,甚至在國際上針對個別國家搞國家恐怖主義,並在敏感的國際問題、糾紛上拉偏架,這些行為都證明了一點,美國才是當今世界動盪的根源,是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最大公敵。
由於中國近年來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把美國的敏感、脆弱的神經又挑動了起來,他們拿著英國、日本、蘇聯、歐盟的例子,企圖用舊的方法來套用在中國身上,希望能夠打亂中國發展的腳步,並遏制中國的崛起。
現如今,美國已經把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科技、人權、輿論等各方面的牌都用盡了,卻沒有收到任何效果,於是又開始在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這一敏感的問題上不斷挑戰我們的底線。
對此,中國政府和人民一直堅決反對,也不斷用各種方式警告美國,希望其能夠有所收斂,並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美國顯然已經被國內外的困境衝昏了頭腦,“殺紅了眼”,這樣下去,中美很有可能會爆發直接衝突,那將是世界各國人民的災難。
對此,本月中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已經公開發表警告稱,中美對抗的這種態勢將會蔓延至全球,並有可能演變成為一場新冷戰,這將是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災難,他也明確指出國際社會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新冷戰的爆發。
令人覺得可笑的是,對於古特雷斯的這一擔憂,美國白宮新聞發言人給出的回應卻是:拜登政府不會與中國進行新冷戰,這一屆政府對中美關係的定性為競爭而非衝突。對於這樣自欺欺人的說法,我們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會相信。
那麼,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到底什麼導致的?中美關係的好壞對於世界各國來講到底有何影響?為什麼事情都做了,美國自己卻硬是不承認?還狡辯稱與中國是競爭而不是衝突呢?中美之間如果爆發新冷戰將會對兩國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又如何發揮戰略能力,避免與美國形成新冷戰的態勢?
競爭不可避免,衝突則有人為因素
中美建交至今,雖然一直紛爭不斷,但是卻沒有像如今這樣博弈得如此激烈的時候。蘇聯解體之前,美國因為在戰略上有求於中國,加之其認為中國的實力不會對其地位產生威脅,所以對我們的定位一直是夥伴關係。
到了上個世紀末期,美國一方面看到中國鐵定不會追隨美國,不會改變自己復興的想法,也不會改變社會主義性質,反而還扛起了大旗,於是開始對中國進行敲打。即便在臺海危機期間,中美也是僅在軍事領域有所摩擦,並沒有上升至全面對抗。
然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獲得了中國的幫助,恢復了元氣,並逐步開始意識到中國已經在各領域悄然拉近了與其之間的差距,中美綜合國力慢慢接近,於是開始瘋狂打壓中國。從奧馬巴執政時期至今,中美關係就沒有好過,那是因為美國已經將中國的定位從“夥伴”下降成為“有缺陷的夥伴”。
特朗普上臺之後,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開始到處找中國麻煩,就是希望趁美國在一些領域還具有碾壓性優勢的時候,遏制中國的崛起。然而,因為特朗普本質是一個商人,政治戰略眼光和手段都比較膚淺,所以雖然陣仗很大,但收效甚微,反而把美國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拜登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明確了美國對中國的定位,那就是“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但無奈於中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所以遏制中國崛起基本上已經不能實現了,其希望能力拉攏盟友,延緩中國崛起的速度,為自己爭取到戰略時間,恢復元氣。
不過,中國鬥來鬥去,總是有原因的,我們不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就把兩國鬥爭的原因描述得很清楚,從總體上看,兩國之間的矛盾確實是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還存在著偶然性。
首先,中美之間產生矛盾是有其客觀性的。從美國內部來講,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特別是資本之間的較量可以主導美國政府對外政策,而中美之間如果有摩擦,美國自然會在熱點地區挑事兒,也會促進該地區其他國家的焦慮,對美國利用貿易,特別是軍火貿易來壓榨別國有好處。
此外,從中美兩國現實基礎上講,兩國的戰略目標不同,存在著矛盾,一個是想要實現民族復興,更多地聚焦國內社會和經濟建設,奉行防禦型國防政策;另一個則以維護霸權主義為目的,搞單極化,希望全世界一直在自己的管控之下,所以遇到不聽話的國家,自然會威逼利誘。
其次,中美之間產生矛盾也有主觀因素。在價值觀念方面,中國一直講求以和為貴,合作共贏,我們的想法是符合時代主題的,也符合未來世界趨勢以及各國發展的需求;反觀美國,一直是一個好戰的國家,再加上歷史實踐經驗的輔佐,讓其堅定地認為強硬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也養成了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思想。
最後,中美矛盾集中爆發,還有著偶然性。新冠疫情作為偶發因素,對兩國矛盾的集中爆發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為各國現在經濟都很困難,產品也無法按時交付,特別是受影響最大的美國,一邊是債務危機,另一邊是通貨膨脹,這些都讓其十分著急。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繼續維持國際地位、國家信用就必須要一邊去跟別國做利益交換,另一邊則擺出一副強勢的態度,時刻提醒著自己的盟友,或者那些中小型的國家,一定要站隊美國,這樣才能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美國現在十分需要中國,我們看到美國多次向中國提出高層互訪的請求,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說服中國在出口方面,在購買美國國債方面能夠為自己提供幫助,但是中國一直表示美方必須拿出誠意才能往下談。
中國這一次也確實給美國上了一課,讓美國知道了中國的強大,想要讓美國低頭,就必須要用強硬的手段才行。為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罕見地出現在阿拉斯加專屬經濟區,中國與日本等亞洲國家簽訂了貿易協定,與歐盟也商定了中歐貿易投資協定,與中東的伊朗簽訂了長達25年的合作協議,還加強了在南海、臺海、東海的戰略巡航。
這些動作的背後,都是中國在給美國劃線,明確告訴美國,在亞洲地區還想要搞霸權,搞欺凌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中國要率領亞洲各國共建一個安全、繁榮的國家集團,真正把亞洲的安全和發展權利掌握在亞洲各國手中。
美國眼看遏制不了中國了,自己又有求於中國,中國也不上美國的套,自己不拿出誠意真的是不行了,於是才會出現近期孟晚舟回國的一幕。然而,美國並沒有放棄對中國的圍堵,他們還在下一盤大棋,一旦中國在一些領域幫助了美國,使其恢復了部分元氣之後,美國一定會繼續打壓中國。
美國明知道對中國的各種手段收效甚微,為什麼還要如此做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用這些態度性的行動來逐步激怒中國,讓中國跟自己全面脫鉤,搞中美新冷戰,這樣一來,中國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新冷戰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災難
新冷戰搞得越早,對美國越有利,因為美國一方面具有冷戰的經驗,並贏得了美蘇爭霸的最後勝利,另一方面,現在的國際秩序依然是美國主導建立的,美國依然可能憑藉強大的盟友體系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但這必須有三個前提,第一就是美國的那些西方盟友還能夠控制國際金融秩序和規則,他們的體量必須還是非常大的;第二就是中國必須跟美國全面對立,這樣才能讓美國有理由打著所謂西方共同價值觀來說服其他國家放棄自己的一部分國家利益,跟著美國對抗中國;第三就是中國經濟的增長依然要離不開外部環境。
可真實的情況並不像美國想的那樣。首先,在全球金融秩序和規則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已經越來越多,西方傳統強國受到自身制度侷限性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經濟下滑嚴重,逐步失去了對全球金融秩序和規則的絕對控制權。
其次,中國現在非常清楚新冷戰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所以中國並不上美國的當,我們堅決不搞新冷戰。第一,中國知道新冷戰對於我們在產業鏈上的合作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全球分工將會出現缺口,甚至會導致全球化逆行;第二,中國知道,西方國家現在明顯與美國正在越走越遠,特別是美國向澳大利亞出讓部分核潛艇技術,影響了法國大額貿易這件事,我們只要靜觀其變就好,何必在這個時候非要給美國一個團結西方盟友的新藉口呢?第三,新冷戰在更高層面將會決定全球兩極分化,中美身後必然會出現兩個利益陣營,他們也會人為地提升雙方對抗的烈度,造成無謂的消耗。
最後,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越來越傾向於建構在內迴圈體系之上了。一方面,國際格局動盪不安,國際貿易也因為政治因素和美元本身不穩定而產生了一系列風險,加之新冠疫情的爆發,本身就對全球貿易產生的嚴重衝擊,所以中國已經在減小對出口、進口的依賴;另一方面,美國對我們的封鎖、打壓逼的我們自己必須要更加獨立、自強,把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才不會被美國斜坡,損害自己的國家利益。
正如古特雷斯所言,新冷戰對於中美兩國將是十分有害的,而且對於全球各國來講都是一種極大的災難。
中美冷戰的外溢效應
很多人認為,中美兩國搞對抗,僅限於對兩國產生影響,但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中美兩國體量、實力、影響力擺在那裡,自然會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粗略地分析一下:
首先,中美冷戰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大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是國際秩序和規則的主導者,如果中美髮生冷戰,國際貿易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一方不出口,一方不進口,最大的市場停止開放,最成熟的市場滿是陷阱,世界經濟根本就沒有辦法再發展了。
其次,中美冷戰對於全球安全的影響。那些有求於中國,或者從中國獲得巨大利益的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必然會站在中國這邊,同美國及其身後的集團展開激烈博弈,美國也是亦然。本來中美兩國就是核大國,如果背後的國家集團中的一些中小型國家爆發衝突,很有可能會把中美兩國直接拖下水,一場核大戰不可避免。
最後,中美冷戰對於國際格局的影響。本來現在的國際格局正在向著有利於新興國家方向發展,一旦中美冷戰,兩國實力必定會受到損傷,現有的國際秩序的改革也會被耽誤,在這個過程中,一旦西方傳統強國之間利用現有的規則壓垮一些新興國家,致使力量的天平再一次回到他們那一邊,那麼國際關係格局的調整必然會出現停滯,甚至是逆轉,這對於我們來說絕對不是好事。
因此,避免新冷戰是中美兩國作為世界性大國的共同責任,無論兩國的矛盾有多麼激烈,都必須要冷靜下來,保持溝通和交流,交換彼此的意見,告知對方自己的底線,這樣才能避免誤判,才能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