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倉城
地址:上海松江區中山西路
交通:地鐵9號線
停車場:松江中山西路停車場
開放時間:00:00-24:00
門票價格:免費
松江倉城歷史:
春秋時,地屬吳國,戰國初吳亡屬越,中期後屬楚。秦統一六國後,隸屬會稽郡。松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明代有“蘇松稅賦半天下”之說。古倉城,位於松江中山西路一帶,自明朝起,是漕糧(稅糧)重地,“倉城”因糧倉得名。現有清和民國時期古建築共計128處。
主要景點:
費驊宅:
位於中山西路258一號, 與杜氏雕花樓緊鄰,佔地約1200平方米。費驊曾是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行政院秘書長、財政部 長。現存門廳、儀門、大廳及樓 宅,儲存較完整完好。
前儀門門枕石造型優美,雕工精湛。大廳為清末建,五間九架,高大軒昂,雕刻 考究華美,廳南部樑架下設有翻軒和廊軒。後樓為民國式樣,高爽華麗。
杜氏雕花樓:
當地名紳杜嶺梅的住宅,據杜氏後裔回憶,此樓建造於清代嘉慶年間。
此宅位於中山西路266號, 倉橋東對面,佔地約650平方米。原房主為杜氏.現存四進,前三進為走馬樓,第一、二進清代老樓,較破舊,第三進在民國時翻 建為杜延清(國民黨區長)之子婚房,極其豪華富麗。樓上樓下凡木結構均精細滿雕中西式圖案花 紋。第四進為雜院。
杜氏宗祠:
位於秀南街陳家弄1號,佔地約500平方米。杜氏是松江知名大族,家族房舍多而精,分佈面廣。宗祠現存儀門和大廳兩部分,儀門為民國式樣,大廳為清代建築。大廳五間九架寬敞高 大。幾乎所有梁訪的可見面都滿雕紋飾,除常見吉 祥圖案外,還有大量栩栩如生的反映宗族歷史大事的人物場景。雕刻精美絕倫,具有很高藝術歷史價值。
瞿氏宅:
位於中山中路580號,佔地約950平方米。原宅主為華陽橋崔氏二兄弟 之瞿繼康,因宅在東,稱東瞿。現為部隊用房。現 存門廳(店面)、清代儀門、清代大廳及民國豪華二 層住宅樓。儀門清水磚雕,有人物場景,雕刻極精緻優美,造型精美生動。廳五間七架,儲存完整,較 為氣派,原有鄭孝管題匾額“凝道堂”。
葆素堂:
葆素堂位於中山西路秀野橋西,座北面南,門面為五開間,約寬30米;據考為明代建築。
這裡原是一組規模較大的古代住宅,據說有十埭九庭心。清代為曾任平湖知縣的許嘉德住宅,現僅存這座葆素堂大廳(俗稱許家廳)。本來堂前掛有“葆素堂”一匾,現已毀。廳規模較大,結構複雜,屋頂部是使用江南特有的草架頂,斗拱繁複,交錯多變,裝飾華麗,梁枋飾以彩繪。現在雖然大多已褪色,但柱上卷剎仍具有氣勢,樑柱粗大,柱礎青石雕有勒腳,十分美觀,仍保持古代大廳建築的特點。
雲間第一橋:
雲間第一橋在中山西路玉樹路西,初名安龍橋,又稱跨塘橋,初建於宋代,系木結構大橋,南北向。
相傳在明代某年端陽龍舟節,觀眾擠於橋上,橋因超重而坍塌。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知府王衡在舊址上重建石橋,是當時松江最大的一座橋。從此,改名“雲間第一橋”,即現在的三孔大橋。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該橋再度重修,呈三孔石拱橋,拱券部分用青石砌成,橋面及階欄杆則用花崗石。
1986年,因年久失修,橋拱變形,部分石料在修葺時換成花崗岩石。東面橋拱上有同治年間鐫刻的一條“雲間第一橋”額,橋柱刻有“南無阿彌陀佛”之句。橋頂和橋薄墩十分纖秀。500餘年來,該橋保留著原由端莊雄偉、古樸典雅的風貌,體現出江南古橋的特色。
大倉橋:
明天啟年間,知縣章臺儒建。高10餘米,跨度50餘米的 五孔拱形大石橋,為上海地區著名的明代大石橋之一。原名永豐橋,因橋南為松江府漕運倉城,故俗稱大倉橋。
西林禪寺:
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迄今已有七百餘年曆史。初名雲間接待院,院內有崇恩寶塔,氣勢恢宏,元初年毀於兵焚。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重建,改名為西林禪寺,並修建寶塔,俗稱西林塔。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南宋雲間接待院創始人高僧圓應禪師,故易稱圓應塔。
松江清真寺:
上海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融合了中國宮殿式古典風格和阿拉伯建築風格。始建於元朝至正年間,明朝先後四次重建、擴建,清朝時歷經四次整修。所以它至今仍舊保持元、明時期清真寺的風格。
元王朝統一中國時,納速刺丁曾率領部族人——中亞波斯人,鎮守松江,死後葬於松江西郊。他的部族及子孫就定居於松江,松江穆斯林由此而來。
寺內主要建築:
邦克門樓--始建於元代,典型的阿拉伯建築。
禮拜大殿--禮拜大殿分前、後兩殿。前殿是明代建築,古色古香;後殿為元代建築,阿拉伯風情。
北講堂--建於明代
南講堂--建於清代
古檜柏--大殿北側有古檜柏一株,植於明代,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
醉白池:
有九百餘年曆史。初為宋代松江進士朱之純的私家宅園 “谷陽園”。陸機有詩“彷彿谷水陽”,說自己的家鄉松江在谷水之陽。朱之純是以名人名句來命名宅園的。
歷代對“谷陽園”都有擴建。到了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松江著名書畫家、禮部尚書董其昌在此處建造“四面廳”、“疑航”等建築,與一批文人在此處吟詩作賦。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畫家顧大申將此處列為私人別墅重加修建,利用松江風光秀麗,最具江南水鄉韻味這一特色,以七百平方米長方形荷花池為主體,用不規則對稱等園藝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為相互配襯,融合一體。
竣工後,主人尋思:若詩仙李白在世來此,定然會被池景所醉、被池旁園林陶醉。同時他也非常迷醉於白居易的詩。故園林命名為“醉白池”。(其實最陶醉的是園主本人)
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醉白池曾被改為育英堂。建國後恢復園林。1959年被修繕擴建並開放,並擴充面積至76畝。1983年又增建,佔地面積達到80餘畝,園內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方塔:
宋代熙寧至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建於興聖教寺內,故名興聖教寺塔,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於1975-1977年經歷復原大修。塔為磚木結構,高42.5米,4面9級,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稱方塔,大出簷,瘦塔身,體現出盛唐時代的建塔特點。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廟:
東嶽行宮又稱松江岳廟、松江東嶽廟,位於松江區舊城谷陽門外大街。始建於何時已無考,宋尚書右丞朱諤始擴建。
解放後,大殿發現大量白蟻蛀蝕,有傾坍危險, 1964年12月拆除大殿,其餘屋舍也廢。2003年3月17日,東嶽廟主體建築東嶽大殿正式破土動工。該大殿為仿明清古建築。
正殿之西,為楊侯廟。楊侯名楊文聖,相傳為本縣點嶽官,一次失慎,全嶽被焚,後尊為神,故神像面容黝黑,呈焦炭色。
永恩堂:
原名“樂恩堂”,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美國宣教士向清政府購地建造。約1925年,又在附近的中山路大街上購買十多個門面(今中山西路746號),建造新禮拜堂,名為“松江基督教樂恩堂”。1941年太平洋爆發後,松江教會包括樂恩堂在內的所有房地產,均被日軍侵佔。抗日戰爭勝利後,仍被教會接收。
1998年遷址重建,2000年竣工,改名永恩堂。總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為哥特式建築,牆體採用棕色牆磚,紅色琉璃瓦,地面至鐘樓頂端高度21米左右,其中大堂1900平方米,附屬用房585平方米,整個建築宏偉、壯觀、典雅,是松江基督教的總堂。
倉城古建築(部分):
《松江獨宿》 唐代詩人 劉長卿
洞庭初下葉,孤客不勝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萬里寄滄洲。
久被浮名系,能無愧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