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長假帶娃去哪玩?如果還沒有計劃的話,不如來一場“特殊”的打卡之旅吧!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幾個北京“紅色”打卡地,帶娃打卡的同時,也別忘了講講背後的故事哦!
1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廣場內沿北京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矗立著國旗杆、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從此,天安門廣場成為黨和國家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以及外事迎賓的重要場所。
2
北京大學紅樓就在五四大街的北邊,由於整座建築主要用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故名“紅樓”。
在這座紅樓裡,蔡元培大刀闊斧進行教育改革;李大釗潛心研讀馬克思主義,建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陳獨秀等人創刊了《每週評論》,宣傳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魯迅在此授課,培養了新一代中國知識青年;鄧中夏等一批青年學子在北大紅樓裡汲取新營養,成為最早一批黨員;黨和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正是在紅樓精神的滋養下,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引領中國走向解放,引領民族走向復興……
3
《新青年》編輯部遷京後,迅速成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刊物。一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聚集在這座小院,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傳播思想革命的火種。
《狂人日記》《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國際歌》歌詞……發表於《新青年》上的一篇篇文章警醒了一大批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對大革命的興起,其功赫赫。
4
郭沫若故居在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5
魯迅故居位於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21號。為三開間小四合院。房間內的陳設均維持原樣。故居東側是魯迅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文稿和遺物。
6
北京李大釗故居坐落於西長安街南側新文化街風貌保護區的文華衚衕,與北側的民族文化宮相望,為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及家人在此居住近四年,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看似不起眼,卻承載了非凡的意義:它見證了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活動,也是李大釗簡樸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實寫照。
7
在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歷程中,長辛店工人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階級相結合的典範,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鍛鍊了幹部,被稱為中國北方工人運動的搖籃。1923年爆發的“二七”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雖然大罷工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以長辛店為代表的工人群體,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武裝下,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8
香山革命紀念地包含香山革命舊址和香山革命紀念館兩個部分。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3月25日入駐香山。中共中央在香山時期領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完成了向全國進軍、籌備新政協、籌建新中國三件大事,實現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戰略任務,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做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
9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建成於1987年,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10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從事收藏、研究、陳列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鬥爭歷程和人民軍隊建設成就的文物、實物、文獻、資料,以及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軍事歷史和世界軍事史的文物、實物、文獻、資料。
11
1943年,中國共產黨黨員曹火星同志來到房山堂上村開展抗日宣傳。他借用當地“霸王鞭”曲調創作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為歌名添加了“新”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此定名並傳唱至今。為紀念這段歷史,2001年建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
12
1926年,京西第一個中共黨員崔顯芳在家鄉田莊村創辦了田莊高小,宣傳黨的主張,進行革命教育,積極培養革命力量,先後發展了魏國元、趙曼卿等一批共產黨員。田莊村成為京西第一黨支部的誕生地,在京西革命史和黨建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是門頭溝區人民寶貴的紅色資源和精神財富。
13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14
位於大莊科鄉霹破石村,是平北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按照冀熱察區黨委和冀熱察挺進軍確定的“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三位一體的戰略,於1940年在霹破石村成立了昌延聯合縣政府,這是開闢平北根據地時建立的第一個聯合縣政府。1944年底,全縣有黨員2000餘人,在107個村建立了黨支部。
15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號翠明莊。1946年1月13日至1947年2月21日,此處成為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工作人員住所,三樓臨街的房間為當年中共代表團安放電臺的地方。當時,軍調部的中共負責人有委員葉劍英、參謀長羅瑞卿、副參謀長耿飈、秘書長李克農和秘書黃華;參加工作的還有宋時輪、伍修權、張愛萍、章文晉、韓敘等。
16
辛亥灤州起義紀念園是北京市海淀區一處中華民國早期紀念墓遺址,辛亥革命時駐灤州新軍第二十鎮官兵在革命黨人白雅雨、王金銘、施從雲等領導下於1912年1月初舉行武裝起義。遭袁世凱鎮壓,起義失敗。劫後餘生的馮玉祥將軍主持,於1936年11月建此園紀念灤州起義犧牲的先烈。
17
為抗日戰爭時期冀東軍區18分軍區軍械修理所所在地。主要製造裝配地雷、手榴彈並負責修理軍械槍支。紀念館記錄了抗戰時期平谷魚子山地區軍民保家衛國、英勇殺敵的事蹟。
18
狼兒峪村是平西地區最早發展起來的黨支部之一。在建黨初期,早期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就來到狼兒峪村開展組織工作,抗日時期,黨員已經有70多人。解放戰爭期間,基於狼兒峪村深厚的革命根基,昌宛縣委將狼兒峪村作為主要駐地,指揮平西地區的革命鬥爭,為平西地區乃至全北京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聶榮臻元帥更是親自在狼兒峪村指揮作戰。
19
“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為了銘記這段歷史,中國科學院對懷柔火箭基地原址進行改造,透過展出“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的照片和實物等,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彰顯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家做出的重要貢獻。
20
此館是北京市第一家由農民集資建立的村級陳列館。佔用挺進軍司令部舊址四合院一套,全部展線48.2平方米,資料照片135幅、文字介紹16幅、圖表3幅、油畫4幅、連環畫二組八幅、拓片二張、沙盤一個,實物108件。馬欄村保留有大量抗戰時期遺址,其中有“馬欄事件”發生地;張秀林跳崖處;扔地雷處;多處防空洞,還有挺進軍司令部政治處、機要科、通訊科、警衛班、醫院、槍械所、彈藥庫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