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哇嗚小院(wow yard)(廈門市同安區柯鎮洪塘村蔡店裡)
蔡店裡109號,一座很有味道的老宅子,被命名為“哇嗚小院”。“院長”便是本文作者蔡偉宏,一位植物學專家。他在院子裡種上了數百種植物,並精心料理,使小小的院落頓時成為雅緻的微型“植物園”。這幾年,“哇嗚小院”經常舉辦活動,文人墨客雲集,已成為廈門有名的“文學小院”。如果將此蔡店裡109號與周邊的老宅子(佔地並不大),打包保留下來,打造一處文創休閒區,倒是環東海域的一處有趣之地。--- 林鴻東
《家譜》
講述者:蔡偉宏
小院營造基本就緒,只需要時間的滋養,就能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在這段時間的空檔,有必要坐下來,煮上一壺黑茶,品一品這座老宅裡曾經演繹過的人生故事了。
蔡店裡靠山面海,所倚靠的山叫美人山,這座山,從集美大橋廈門島內看,是一對惟妙惟肖的乳峰,故名“美人山”,下南洋的前輩們都把它當做地標,寄信回來的地址都寫“美人山前蔡店社”,2018年中秋節,馬來西亞的表哥就拿著這樣的地址回來尋親。
據村裡老人口口相傳,在1810年代,蔡店村曾是一個有兩千多人口的大村寨,因清朝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的牽連,整個村子被官府焚燬,本村族譜與家廟(祖厝)同時被毀,蔡店人四下逃散(臺灣布袋港也有蔡店先人落腳,民國時期布袋港宗親曾經回來尋親),氏族源流從此無據可考。後來蔡牽事件風波漸平後,部分依戀故土的族人偷偷回來,在殘簷斷壁中重建家園、慢慢繁衍生息,新的蔡店村漸漸又有些人氣,漸次有了上下柱、五口灶、上房、后角、後蔡等分支(後蔡大約在1880年代從潘塗遷來隨了蔡姓)。
回遷的族人又重新排定字輩,計有“德、日、府、國、煥、世、聰、明、銳、智、寬、裕、溫、柔”等14個字輩,但族譜卻一直沒有重修。今年,蔡店裡將整村拆遷,村裡許多人都意識到族人今後可能就要天各一方了,對重修族譜的願望空前高漲,大哥熱心,義務承擔起了重修蔡店裡族譜的重擔。
我家祖上,與普羅大眾一般,也未曾修家譜,及至祖父母早逝,源流就愈加模糊了,只能透過村裡人瑞的記憶加以佐證。
太爺名蔡歷(音)。按蔡店裡的字輩排序,應為“裕”字輩。太奶奶名諱不詳,村人均尊稱為“歷嬸婆”。大哥重修蔡店族譜時,弄清楚太爺有兄弟三人。據人瑞蔡珠說,太爺好酒,村裡的小賣部每每補貨回來,店東就隔著幾條巷弄高呼“歷嬸婆,酒到貨了。”太奶奶就會踮著一雙小腳,到小賣部打酒,給太爺備著。
說起好酒這事,可能老家有不少好酒之人,才有如此真實、精彩的酒故事:有位族人好酒,每日晚飯後,總要到小賣部打一勾地瓜酒,在小賣部喝完才回家睡覺。年關將近,養了一年的肥豬賣了出去,手上有幾個錢,就尋思每天到小賣部喝酒又冷又費勁,不如趁有錢,買一罈放家裡,想喝就喝還價格美麗。於是興沖沖從小賣部抱了一罈酒回來。好容易捱到太陽下山,吃過晚飯,趕緊把酒罈子抱出來,倒上一盅,美美的喝了下去,轉身就上床睡覺。可天曉得怎麼都睡不著,於是就披衣而起,拉出酒罈,再倒了一盅,指望喝完有點酒意好入睡。喝完上床,還是睡不著,尋思酒力不夠,又起床喝了兩盅。這回是有點飄了,可是在床上依然輾轉反側,那酒蟲子就在心頭撓一下撓一下的,恁是沒一點睡意。但想著今晚已經喝了四盅,大大超出預算了,忍著不起,思想鬥爭許久,終是拗不過酒蟲,於是起了詛咒,發誓就喝一杯,不然不得好死,然後就心安理得起身又喝了一杯。可是酒徒永遠鬥不過酒蟲,這位爺掌了自己幾個嘴巴,重新起詛咒,再喝了一杯。就這樣上床下地來回折騰了一宿,,終於酒罈子也見底了,天也亮了。
爺爺名蔡溫月。
溫月公兄妹4人,老大蔡白(蔡白姑奶奶的名諱原本也失傳,恰好18年中秋期間馬來西亞表哥回國尋親,建立了聯絡,我們詢問姑奶奶、也就是他奶奶的名諱時,他一時也不記得,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一張姑奶奶的遺照,上面寫有姑奶奶的名諱忌辰,這才知道了姑奶奶的名諱),老二蔡溫賀,老三蔡福源,爺爺排行老四。蔡白姑奶奶嫁給集美兌山人李珠,又隨李家“下南洋”,在馬來西亞站穩腳跟後,接大伯公蔡溫賀、二伯公蔡福源也下南洋。他們是老宅的第一批海外親人,為家族經濟貢獻巨大,祖上成為殷實人家,爺爺也才得與奶奶林雙花成親。要知道奶奶林雙花的孃家,可是潘塗的大戶人家,她哥哥林大出,號稱是清末同安縣“出南門外”的首富。
蔡店裡老一輩人的記憶裡,爺爺奶奶被奉為“善人”:清末民初的中國極為貧弱,民不聊生,許多小孩因極度營養不良而得了“猴損”病,得“猴損”病的小孩,身體和大腦的發育嚴重滯後,如不及時醫治,成年後身材和智力就都停留在孩童階段。當時南洋有一味中藥,名“猴棗散”,專治此病,極為靈驗。海外親人給爺爺奶奶寄了不少,爺爺奶奶都拿出來免費醫治鄉鄰,受此恩惠的族人甚多。其他善行,如逢年過節,許多窮苦人沒多餘的糧食做糕點,奶奶都會多做許多糕點,趁別人家下地幹活,偷偷把糕點擱在那家人桌上。東家娶媳婦,沒有“眠床”,爺爺奶奶就送“眠床”;西家沒飯桌,一家子蹲地上吃飯,爺爺奶奶就送飯桌;如此種種,爺爺奶奶被奉為“善人”可謂名副其實。
家父名蔡通來。父親有兄妹8人:蔡後,蔡真川,蔡願意,蔡梅,林琪,蔡豆粒,蔡通來,蔡再添。父輩裡,姑娘時期的姑姑秀麗聰穎,被南洋回來探親的蔡白姑奶奶相中,遂鍥而不捨地做爺爺的思想工作,爺爺雖有萬分不捨,終於還是把蔡後姑姑許給姑奶奶的兒子李為來為妻,李為來和蔡後是表兄妹,這樣的姻親,民間稱為“親上加親”。家父蔡通來、家叔蔡再添一生都頗富傳奇色彩,按現在的說法,屬於“創新型人才”。蔡通來連一天學堂都從未上過,全靠一本字典自學成才,在部隊、三明鋼鐵廠、獸醫、肉雞養殖等崗位都頗有建樹,甚至出席了廈門市第一屆科學技術大會。
到了我這輩,我家兄弟三人,都是1980年代的大學生,這在當年,也是很給父母長臉的事,甚至蔡店裡家廟還紅榜報喜。兄妹三人還都繼承了父輩的創新基因,在各自工作上獨當一面,屢有建樹,三人先後都被區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稱號。老大是農場動物專家,省“最美農業專家”,出版了4部專輯;老二是中國作協會員,區作協主席,出版了3部著作;老三是食品安全專家,閒時擺弄哇嗚小院,自稱院長(哇嗚小院),種幾株花草、組幾場沙龍、烹幾道美食、拍幾張照片、寫幾筆散文,另有一種閒趣合宜的人生體驗。
以前,對於撰寫家譜這事,認識不到位,以為可有可無,但經歷越多,越發覺得家譜別有意義:撰寫家譜,並不是為了顯耀,而是激發後人奮發圖強,為家族、進而為民族爭光。今大哥義務承擔蔡店裡族譜撰寫重擔,也得到了族人的大力支援。從今起,蔡店人就要腰桿直、聲勢壯地開創更加美好、值得寫入族譜的明天。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