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眾所周知,紅1軍團和紅3軍團是紅一方面軍的兩大絕對主力。長征初期,經過突擊補充兵員的紅1軍團擁有近2萬人,紅3軍團人數稍少,但也有1.7萬人左右。不過,隨著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兵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一系列戰事的進行,這2個軍團在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極大削弱。因此在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不久,為統一稱謂,紅1軍團和紅3軍團分別改稱紅1軍、紅3軍。
在“密電事件”發生後,彭總率紅3軍一路保護著機關脫離險境,向北追趕作為右路軍前鋒的紅1軍。此後,在哈達鋪對部隊進行了縮編:紅一方面軍改稱陝甘支隊,下轄3個縱隊。第1縱隊以原紅1軍團部隊為主體編成,第2縱隊以原紅3軍團主力編成,第3縱隊由原機關縱隊改稱。
此次改編採納了彭總的意見,將團級部隊改為大隊,每個大隊直轄4個步兵連和1個重機槍班,編余幹部編入紅軍大學或第3縱隊。這麼做的目的是精簡部隊指揮層次,儘可能多儲存幹部。只要這些“種子”還在,一有機會紅軍就能迅速擴大,並很快就形成戰鬥力。
在此次改編前,紅1軍和紅3軍各有4個團,理論上改編後的第1、第2縱隊都將擁有4個大隊。但考慮到第1縱隊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彭總主動提出將紅13團改編而成的13大隊,劃歸第1縱隊建制。紅13團是由湘江之戰中損失不小的紅5師縮編而成。而紅5師又是廣西百色起義紅7軍發展而來,故戰鬥力很強。彭總此舉,足見其大公無私。
只轄有3個大隊的第2縱隊,總計只有2000人左右。在宣佈改編決定後,彭總向全體指戰員,尤其是那些即將調入其他單位的指揮員作了一個自我批評,承認自己脾氣不好,平時沒少得罪人,但自己都是出於公心,請同志們多加諒解。具有光榮歷史的紅3軍團如今雖只剩下2000餘人,卻是軍團的精華所在,是革命的希望所在。希望調到其他單位的同志能繼承和發揚紅3軍團光榮傳統,在新的崗位上繼續不懈奮鬥。
彭總的這番話,讓聽者無不動容。但是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對部隊指戰員做更深入的思想動員,因此後來發生了一些事。這倒不是說編余幹部有啥想不通的,那個年代的人們職務時常調整,早已習以為常。真正的問題發生在組織決定第1、第2縱隊互相交流乾部以後。
紅1軍團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部隊餘部發展而來。紅3軍團是由平江起義部隊發展而來。兩支部隊的底子不盡相同,首任主官的性格、素養和觀念也不盡相同,這不僅造就了2支紅軍主力部隊不同的作戰風格,而且按時下的說法,2支部隊的“團隊文化”也有差異。這種差異在以前相互配合作戰時,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但有一天,忽然讓分別在2個團隊中成長起來的幹部在一起共事,在一定時期內難免會產生一些這樣那樣的不適應,繼而發生矛盾。
客觀地說,絕大多數所謂的矛盾,其實不過是些無關原則的雞毛蒜皮小事。但在當年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在長征那樣極端艱苦的環境下,這些小矛盾很容易在彼此心裡產生隔閡。隔閡出現後,人們總是傾向於找在同一氛圍、同一團體中共過事,彼此瞭解的人傾瀉和尋求共鳴,於是,小團體意識,或者說“山頭主義”便開始抬頭。
關於山頭,主席認為這是避免不了的。他對山頭的態度,是承認山頭的客觀存在,但主張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消弭山頭。消弭山頭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幹部交流。不過,一些交流到2縱隊的原1縱隊幹部,對2縱隊因一些客觀因素而產生的消極現象估計得過於嚴重,處理時有時失之於嚴苛。而2縱隊一些指戰員對於這些“空降”的原1縱隊幹部,在某些方面的作風上也看不慣。
這種情況持續了近1個多月。1935年11月3日,陝甘支隊與紅15軍團合編,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但問題是,此時陝甘支隊的第1、第2縱隊人數加起來,也只與紅15軍團不相上下。如果同時恢復紅1軍團和紅3軍團番號,勢必造成官多兵少,“骨架子雖大,但卻沒多少肉”的局面,這顯然對儲存幹部不利,因此只能恢復其中1個軍團的番號。
這個時候,彭總主動提出,為了照顧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歷史傳承,必須儲存紅1軍團,並將原紅3軍團部隊充實到紅1軍團去。不拉幫結派、不壘山頭、不拿實力討價還價,不計較個人得失,彭總的光明磊落和高風亮節,著實沒得說。
於是,恢復番號的紅1軍團下轄紅1、紅2、紅4師及2個獨立團。其中,紅4師由原紅3軍團縮編而成。不過,在1935年至1936年冬天,一些事情的發生讓不少原紅3軍團幹部心有怨憤,毛、彭等做了不少工作。而此前曾對紅3軍團幹部有所誤解的紅1軍團負責人,也在日常接觸中逐漸去除了成見,認為紅3軍團的幹部作風正派,工作積極,生活艱苦樸素,作戰勇敢,革命堅決。
鑑於原紅3軍團一些幹部一直有恢復番號的強烈願望,1936年紅一方面軍東征時,提出了“猛烈擴大紅軍”的口號,並有將山西新兵、陝北紅81師和紅4師編成新的紅3軍團的想法。聽到這一訊息,許多原紅3軍團幹部激動得奔走相告,紅4師政治部甚至公開提出了“猛烈擴大紅軍,恢復紅3軍團”的口號,並要求部隊人人都要積極擴紅。這樣一個狀態,一方面對提高部隊擴紅積極性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則隱隱透出一絲令人不安的傾向。果然,在此時的作戰中,還真就出了問題。
3月下旬,紅4師奉命攻下洪桐縣城。這一帶頗為富庶,一旦此地落入紅軍之手,不僅人員物資將得到極大補充,而且對此後的作戰甚為有利。但是,晉綏軍仗著工事堅固和武器精良、彈藥充足而抵死頑抗,致使紅4師久攻不克,傷亡不小。此時,紅1軍團出身的師長陳光堅決主張執行命令,並令號兵吹響了衝鋒號。而紅3軍團出身的師政委彭雪楓認為,根本沒有炮兵的紅4師想靠步槍和機槍打下如此堅固的縣城是不現實的,因此令號兵吹響了收兵號,要為紅3軍團多儲存一點戰鬥骨幹。
結果,陳光和彭雪楓當場就吵了起來,互不相讓。類似的情況非紅4師所獨有,在其他部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彭總再次主動進言,恢復紅3軍團恐怕弊大於利,反而不利於部隊團結與融合。於是,決策層打消了恢復紅3軍團的念頭。在東征結束後的總結會上,毛、周、彭嚴厲批評了部隊中存在的錯誤。聶榮臻代表紅1軍團作了自我批評,彭雪楓也作了檢討,承認自聽到傳聞後,自己打仗時便有些患得患失,敢打硬仗、爭打惡仗的那股勁頭遠不如前。
這樣一個實事求是,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會議,對於彌合各山頭間的分歧,加強團結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紅3軍團番號雖然再也沒有恢復,彭總在此後的全面抗戰和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也沒有對紅3軍團出身的幹部予以特殊關照,但並不妨礙這支英雄的部隊將才輩出,群星璀璨,大放異彩。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