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十多年前撤離阿富汗的蘇聯人比,美國人顯得更加狼狽——除了丟下大量翻譯官任其自生自滅,還激情上演了阿富汗版的“西貢時刻”。
美國大使館、領事館和各個軍事基地,到處一片狼藉....大量“美協軍”和其家屬,不惜一切代價,試圖擠上逃離阿富汗的任何交通工具。
一路上,緊急撤人的支奴幹直升機不斷釋放紅外干擾彈,以迷惑塔利班行動式防空導彈。
驚恐的阿富汗人玩命地湧向喀布林機場,企圖扒上美國人的軍機。
其中有三名阿富汗人,沒擠上飛機,乾脆爬上了運輸機的起落架...很快,隨著起落架的收起,他們就悲慘的自由落體了...
之前只見過印度人和孟加拉人扒火車,頭一次見著阿富汗人扒飛機。
這還是阿富汗的城市居民,竟然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搞不明白——就算他們能抓住站穩,飛機起飛後,高空、高速、低壓、缺氧的環境,再加上風力和低溫,他們也不可能有活下來的機會!
而且,就說美軍慌到什麼程度,裡外裡竟然都沒發現起落架上躲著三個大活人!
就算是僥倖美國軍機的阿富汗人,也把軍用運輸機坐出了印度火車的感覺——一架載客能力為134人的C-17運輸機,竟然塞進去了至少640人,更別提疫情當下講究的“社交距離”了。
要說這美軍飛行員也是相當猛的,超重如此厲害,也敢照開不誤。
結果,就有人把這次的“喀布林大逃亡”拿出來對比1975年的“西貢時刻”。
其中,最經典的兩個鏡頭就是“西貢鐵拳”和“美軍主動推直升機下海,只為給越南人騰地方”這兩個明顯互相矛盾的細節。
咱們先簡單說說這個“西貢鐵拳”。
1975年4月29日,越南的美軍電臺播送了一則訊息:“西貢當前溫度為105華氏度,並將會不斷升高......”,緊隨其後的是一首經典老歌《白色聖誕》。
按照美國使館提前發放的《緊急狀況下對平面的標準指導和建議》手冊所寫,這就是美國人的最終撤離任務——“常風行動”已經開始的暗號。
1小時後,執行“常風行動”的第76特遣艦隊的直升機群就陸續抵達西貢。
在之後的18個小時中,美國出動682架次直升機,接走了1373名美國人、5595名越南人和85名其它國家人員。
此時,“體面”地撤出越南已經成了笑話。
為了抓住這最後的“救命稻草”,西貢的美國使館院內湧入了2000多人,周圍則聚集了1萬多民眾,不少人都在試圖扒牆闖進去。
美國使館的樓頂上,最後一架直升機在嚴重超載的情形下,不得不拋下大批越南人強行起飛。
這就有了下圖的一幕。
這位求生欲極強的越南男子死死地扒著飛機不放,曾經的美國“戰友”卻衝著他的臉,來了狠狠的一拳;還有一個已經上飛機的越南“同胞”,則試圖掰開他的手指,以防他“拖後腿”——生生死攸關之際,他們對待自己的同胞,竟然比卸磨殺驢的美國人更狠、更冷酷。
當年的情形,跟如今喀布林機場的這個絕望的場面,確實有的一拼。
令人疑惑的是,在“西貢鐵拳”的同時,竟然又出現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場面——航母上,美國人主動把直升機推入大海,來騰地方,為更多的需要降落的直升機讓路。
據後來的媒體報道,當時美軍總共丟棄了46架直升機入海。
透過各種照片咱們也可以看到,確實有不同型號的直升機被推下了航母。
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傳聞是,為了7個越南人的平安降落,美軍決定捨棄航母上的直升機。
具體情節是,南越空軍少校黎邦開著一架直升機準備降落在美軍航母中途島號上,但連繞了航母三圈,都沒找到地方。
緊急關頭,他將地圖綁在重物上扔到了甲板,地圖上寫著:請救救我們夫妻和五個年幼的孩子,他們最小的才一歲,給我一點降落的空間!
美軍指揮官請示了上級以後,決定把甲板上空著的直升機推入大海,來幫助這家越南人平安降落。
一些沒走成的南越“反動軍官”以及其家屬,活下來的,大多都被關進了再教育營,吃了不少苦
結果,很多人曾經質疑這是個為了刻意美化美軍而杜撰出來的段子。他們懷疑的一大理由就是,直升機本身就是垂直起降的,航母甲板上那麼大,就真的沒地方降落嗎?
老實說,如果有機會查閱相關外文資料的話,你會發現——確實真的沒地方降落了!
當年執行撤退任務的中途島號航母,它的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早已經堆滿了各色飛機和軍用裝備。
雖說跟固定翼飛機相比,直升機適應性更強,還能垂直起降,但並非就意味著可以隨便落地——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稍有閃失,就機毀人亡了,航母也將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當時,作為撤退的中轉站,中途島號和企業號兩艘航母已經變得非常擁擠,最密集的時候,曾經同時有26架直升飛機在中途島號航母上空盤旋,等待降落。
儘管美國使館一遍一遍地上報數字,但撤退的需求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似乎永遠無法滿足。
面對不斷持續湧來的直升機,中途島號艦長艦長拉里·錢博斯(他也是美國海軍的第一位黑人艦長)與他的上司、中途島打擊群的司令官,海軍上將威廉·哈里斯進行了緊急磋商,錢博斯建議把甲板上已經完成任務的空直升機推入大海,為新來者騰出空間。
開始的時候,哈里斯持反對意見。畢竟,就算是相對便宜的支奴幹,價值也超過了1000萬(當年的價格,現在3000萬美金左右),這樣一折騰,動輒幾十億美金就打了水漂,責任太大,必須繼續上報五角大樓,讓華盛頓那邊拍板才行。
不然,這鍋誰願意背啊。
此時,更趕上黎邦少校帶著一家子老小打著降落燈,在航母上空焦急地盤旋。
中途島號試圖透過緊急頻道跟他聯絡,但頻道對不上。黎邦的油料有限,因為超載帶著小孩,也不能在海上迫降,如果不降落到航母甲板上,他們最後的結局就是墜毀海中,葬身魚腹。
素來喜歡小孩的錢博斯決定擅自下令,撤走甲板上的攔阻索和部分不能安全轉移走的直升飛機,將它們推入南海。
隨著越來越多的直升飛機需要降落,錢博斯也豁出去了,接著推....就這樣,中途島號上,又陸續有幾十架直升機被推下海。
這個過程中,錢博斯的老闆,威廉·哈里斯上將也收到了華盛頓方面的緊急答覆——同意扔掉已經完成任務的直升機。
後來,錢博斯和哈里斯因為這個“人道主義的決定”,還得到了美國政府的嘉獎——畢竟,如此高大上的新聞素材,可是平時美國人花錢都不好買到的。
而這個中途島號航母,則成了後來一大批越南裔美國人的“諾亞方舟”。
中途島號航母退役後,被改造成了航母博物館,經常有越南裔美國人過去回憶感概。
2010年“常風行動”35週年紀念日的時候,位於聖地亞哥的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博物館還舉行了一系列隆重的慶祝活動,它曾經的艦長拉里·錢博斯和得救的黎邦一家人作為重要嘉賓,都出現在了活動現場。
航母上,越南裔美國人穿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
只是,要說這個“常風行動”,本屬於一個狼狽的撤退,並不怎麼光彩,為什麼也要大肆慶祝呢~還真頗有點喪事喜辦的味道。
原來,“常風行動”被當成了美國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用作了一個自我吹噓,提升國家美譽度的典型素材,每逢提到它,美國人自己就把自己感動壞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人眼中,遇事並非越節約越好~撤軍時丟棄、毀壞軍備,也屬於美軍的“傳統操作”。
這麼多年來,無論是老早前的二戰、越戰,還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本世紀的伊拉克、阿富汗戰場,美軍撤離的時候,都是這樣做的。
典型的像這次美軍在阿富汗,成堆的美軍輕重武器“遺骸”被以“廢舊金屬”的形式賣給了收購站。
要知道,這些“遺骸”,可並非全是美軍不能用的“廢品”,它們中的大多數尚可正常使用,一些甚至還相當新,是美軍刻意將其拆毀、碾壓成“廢品”的。
比如下圖的場面,幾輛全地形作戰被卸得七零八落,周邊到處都是發電機被拆解後的又被撅了的金屬條,後面的坦克履帶也給拆成了金屬碎塊,還有堆積如山的已經被扯成碎布的軍用帳篷……
更有美軍半夜悄悄撤離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很多裝備和生活醫療器械還原樣擺著,都沒顧得上拆毀。
結果,為了哄搶這些美軍的寶藏,當地人還差點沒發生火拼。
其實,對於美軍來說,都帶走的話成本太高,並不划算。一些大傢伙的運輸仍相當燒錢,還特別花費精力,運回去比買新的還貴,不如扔了重新造划算。
更何況,這些軍備要是總這麼運回去縫縫補補的迴圈使用的話,美國軍火商們會不高興的。
根據美軍軍事物資補給條例,美國本土必須保持著一定數額的武器庫存——前線開出去多少,後面就得補上多少“新貨”,送往戰場的武器裝備剛運走,馬上就會有新裝備入庫。
整個過程,美國軍火集團賺得盆滿缽滿。
這個美國軍火集團,長期以來,對白宮的政治決策層一直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而且,不少國會議員也跟美國四大軍火商有著不可不說的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美利堅式“軍工複合體”——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向來無人敢碰。
也正因如此,美國政府向來愛挑事兒四處打仗。
很明顯,1975年的“常風行動”中,華盛頓方面之所以最終同意把那批直升機推下海,自然也有上述因素方面的考慮。
至於“浪費”的錢,印就是了,反正印錢的成本,全世界買單。
他們的這種“美式思維”,可以簡單總結為兩句——只要美軍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他們就能保證美元不會變成廢紙;只要美元還是硬通貨幣,美元霸權就能讓美軍獲得最多的軍費,讓美軍保持世界領先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