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歐美國家相比,日軍的裝備不免有些寒磣,在半自動化武器已經普及的時候,日本還是抱著拉大栓的三八步槍不放,有時候甚至會展開大規模的板載衝鋒,與對手展開白刃戰。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二戰中的日本陸軍是一支完美的一戰部隊。"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孟煩了直白地指出了日軍的進攻戰術:"炮兵轟,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
其實日軍還是有一些非常出色的武器的,92式步兵炮就是這樣一件武器。八路軍對它讚不絕口,甚至美軍在繳獲之後也是青睞有加。
一戰之後,西方大國都意識到,在塹壕戰的背景下,機動性強、可以曲射的迫擊炮作為營連一級的步兵支援火炮是極為有效的,但是日軍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保證一定量的迫擊炮生產的情況下,還對步兵炮進行了進一步的開發。
這其實是頗具前瞻性的一個決定,一方面,在遠東戰場上,日軍的對手基本都沒有多少工業生產能力,特別是中國的軍隊,沒有能力生產足夠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加上中國東部地形平坦,對曲射的要求並不大;再就是日本資源的困境,迫擊炮固然好用,但是發射頻次很高,並且精度也不盡如人意,摧毀目標需要更多的炮彈,這在追求精度和低消耗的日軍眼中,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92式步兵炮便應運而生,1928年11月開始研製,1932年7月設計定型之後,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日本一共生產了3000多門。
與其他的步兵支援火炮相比,92式步兵炮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首先是輕便,全炮重212千克,很多人對這個重量沒有什麼概念,對比一下相近口徑的其他步兵炮就知道了。日本的92式步兵炮口徑為70mm,相近口徑的,法國的施耐德M1923型75mm步兵炮重量為352千克,蘇聯的M1927式76.2mm步兵炮重達640千克,德國的le.IG18型75mm步兵炮自重588千克,加上炮盾更是會達到634千克。
92式步兵炮與這些火炮相比,只有四百斤出頭的重量,這意味著可以快速機動,兩三個人就能拉著跑,如果路況不好,一個10人的炮兵班組就可以揹負著拆解的火炮向前方運動,甚至可以攜帶一個基數的炮彈,上山入林、淌水過河都可以用人力解決。作為一款步兵支援火炮,92式步兵炮可以說是非常方便了。
其次是隱蔽性極好。92式步兵炮全高只有62釐米,如果拆解掉炮盾,就只剩下50多釐米了,這與一架重機槍的高度差不多,在陣地戰中,這種火炮在運動的時候動靜非常小,不會被輕易發現,而且由於可以曲射,最大仰角是80度,這比一些迫擊炮都優秀了,隱蔽在掩體後邊打炮,對手短時間內根本找不到。
再就是威力相當可觀。92式步兵炮的炮管很短,發射藥燃燒後彈頭加速距離特別短,這就導致炮彈出膛速度只有197米每秒,這當然會使得射程不夠遠,但是也會帶來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採用更薄的殼體,攜帶更多的裝藥,這使得它的炮彈殺傷力非常可觀,92步兵炮使用的高爆彈重3.8千克,殺傷半徑可以達到22米,爆炸威力上已經超過了一般的75mm火炮和部分80mm迫擊炮。
雖然92式步兵炮因為過低的初速使得它的反裝甲能力很捉急,但是當時的中國部隊基本沒有多少裝甲力量,面對中國軍隊用土木修建的防禦工事,這款火炮已經能夠滿足中國戰場的需要了。
除此之外,促使日本大規模生產的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結構簡單,耗材非常低。前面說過,92式步兵炮只有212千克,這意味著耗費的鋼材很少,德國生產一門步兵炮的鋼材,日本可以生產三門,這簡直就是為缺鐵缺到需要進口美國洋垃圾的日本人量身打造的。
日軍的92式步兵炮既然這麼適應中國戰場,八路軍和新四軍自然也很眼熱。《亮劍》中,李雲龍在丁偉和孔捷面前雖然嚷嚷著看不上,但當初二營長向他報告說繳獲了兩門92步炮的時候,李雲龍可是樂得好幾宿都沒睡。
剛開始抗戰的時候,八路軍非常缺乏火炮,要知道,當初紅軍長征的時候,幾乎拋棄了所有的重火力裝備,到達陝北的只有一門炮,後來在與東北軍和胡宗南的部隊作戰的時候才繳獲了一些火炮,到抗戰開始時,整個八路軍就只有一個山炮連,能夠組建起總部直屬的炮兵團,那還是託了閻錫山的光,撈起了晉綏軍潰退時丟進河裡的8門火炮。
八路軍最初的三個師,師一級的直屬炮兵部隊更是隻有迫擊炮和擲彈筒。而在日軍中,每個大隊就有兩門92式步兵炮,要知道,日軍的大隊相當於中國一個加強營的編制,而日軍一個聯隊裝備的火炮就超過了八路軍全軍的火炮。
八路軍和新四軍也曾多次繳獲過日軍的92式步兵炮,第一門就是在平型關戰役中獲得的。但是首戰就有繳獲並不意味著92式步兵炮很容易繳獲,92式步兵炮作為大隊炮,平時都放在保護嚴密的縣城和大型據點中,基本只有進行大規模的掃蕩的時候才會帶上,而這種情況下,八路軍很難短時間之內殲滅日軍。
加上日軍有一個傳統,一看作戰不利就會毀掉自己的武器,而火炮本身就很嬌貴,只要往炮管裡塞一枚手雷就能徹底毀壞一門火炮,所以能繳獲一門火炮本身就非常難得。
直到1940年,晉察冀這樣的大軍區才有了自己獨立的炮兵營,即便這樣,也因為步兵炮和山炮不夠多,主要還是迫擊炮。這也是八路軍攢了好幾年的家底,在這之前,八路軍的步兵團雖然部分有迫擊炮,但是一旦繳獲了步兵炮,就得上交給軍區。
並且即便是繳獲了火炮,補充彈藥也很困難,很多時候,繳獲的92式步兵炮在用光炮彈之後,戰士們只能含淚炸燬。
1941年,八路軍山東軍區教導三旅在戰鬥中繳獲了一門92式步兵炮,但是由於沒有炮彈,只能把這門炮埋在地下。1943年的時候,隨著日軍建造的炮樓越來越多,八路軍便以一枚啞彈和三個彈殼為基礎,仿製出了炮彈,但是產能很低,每個月只能造30多發。到1944年,戰士們推著這門炮,帶著攢下來的200多發炮彈,一週之內就敲掉了偽軍33個據點,殲敵2600多人。當時這門炮配屬給主力七團作戰,於是便有了"八分割槽有兩大寶,七團加大炮"的名聲。
圍繞92式步兵炮,新四軍和日軍在抗日戰場上也有過交鋒。
1944年,日軍獨立混成第12旅團出動100多名日軍和300多名偽軍對根據地展開掃蕩,新四軍16旅得知後,由王必成旅長親自指揮,動用兩個營打伏擊,最後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完整繳獲了一門92式步兵炮。
這件事甚至驚動了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出動部隊找了一個月的炮,但絲毫不見蹤影,無奈的日軍寫信給粟裕,說願意拿100挺機槍贖回這門炮,被言辭拒絕了,那名丟了炮的日軍中隊長也因為這件事被槍斃。
在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就開展了對92式步兵炮的仿製工作,可惜直到1946年才完成試製,直到年底才造出了7門,後來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兵工廠不得不轉移,仿製火炮也隨之停產。
這款火炮在解放戰爭戰場上也是大放異彩,92式步兵炮及其仿製版經常被解放軍拿來做抵近射擊,被稱為"大炮上刺刀",電影《大決戰》中就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92式步兵炮的隱蔽性高、機動性好自不必多說,在打國民黨軍隊構築的野戰工事時,炮彈初速低也成為了一個優點,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的防禦工事大多都是土木或者磚石結構,如果炮彈速度太高,會導致"過穿",對敵軍火力點的摧毀效果並不好。
平津戰役中攻打天津,解放軍和傅作義的部隊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敵軍火力點的阻攔下,一批又一批的戰士們倒在了槍口下,東野部隊便將92式步兵炮拆解下來,運到樓頂組裝,或者推著火炮運動到火力點近處,直接開炮轟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炮兵經常利用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摘掉92式步兵炮的炮盾,乘著夜色把炮推到距離國軍陣地的跟前,透過炮口直瞄國軍的火力點,打一發就跑,等到國軍反應過來的時候,解放軍早就推著炮跑遠了。
朝鮮戰場上也有92式步兵炮的身影,在志願軍的火炮配置中,每個步兵團都有一個迫擊炮連和一個步兵炮連,一個連配備有三到四門92式步兵炮,但是畢竟這是一款二戰之前的火炮,朝鮮戰爭時效能已經落後了。
獲得蘇聯的援助之後,志願軍有了直射能力更強的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在曲射的作戰能力上又比不過82mm迫擊炮,92式步兵炮便逐漸退出瞭解放軍的作戰序列,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