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華為的財務首次出現了停止增長,兩年後,任正非曾尋求摩托羅拉合作,差點把華為賣出去。
這段時間,華為面臨著一場寒冬,製造這場寒冬的,是當時國內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小靈通技術。
這一技術在國際電信巨頭的眼裡,已經是落後技術,有著“持續創新”文化的華為,放棄了小靈通技術,轉頭研發3G技術,並且投入了幾十億資金。
可是,這幾十億就像是在高空懸落的石子,直到2008年12月3G牌照的發放才真正落地見效。
被稱之為小靈通之父的吳鷹,早就在2007年結束了“小靈通神蹟”,UT斯達康在中國的開拓史塵埃落定,成為了過去式。
一、
吳鷹是北京人,他的母親曾是清華大學的學生,身家不俗的吳鷹,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後在北京工業大學學習無線電通訊,畢業後留校就任,成為了一個大學老師。
在校期間,吳鷹對專業保持著研究,時不時會了解到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通訊技術,但他的女朋友去了美國讀書,為了追她,吳鷹在1980年代也去了美國。
據比較廣為人傳的一個版本,吳鷹這段赴美經歷頗有傳奇色彩。那時他的身上只帶著30美元,1美元在飛機上買了啤酒,2美元在機場捐助乞丐,所以他只有27美元在美國求生存。
這段時間,吳鷹跟大多數赴美學子一樣,在餐館刷盤子,在碼頭搬貨物,一眼望去,他只是“芸芸學子”當中最為普通的一員,很難想象日後他經營的公司會達到70億市值。
給吳鷹帶來轉機的是,他繼續追求著學業,在美國學院攻讀碩士,並且在1987年加入了貝爾實驗室,擔任專案主管,負責個人通訊服務等技術的研發。
10年後任正非參觀貝爾實驗室,動情地說:“我愛它,勝過了愛情。”因為貝爾實驗室每天可以產生1到3項技術專利,通訊領域的大佬,無不對這間實驗室動情。
1991年,一直在從事研發的吳鷹接到了一個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辦公司啊?”
吳鷹的願望是想擁有一間1萬人的高科技通訊公司,接到這個電話,他毫不猶豫地回應:“有。”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成立Starcom,公司業務則還是吳鷹的研究方向。但是如何把技術變成產品,這是個問題,4年後,另一位海外學子陸弘亮找到吳鷹,創始團隊再次一拍即合,將兩家公司合併,變身為“UT斯達康”。
UT斯達康的業務放眼全球,但吳鷹回到中國擔任分割槽CEO,也正是回到中國,讓吳鷹抓住了一次機會。
1996年,浙江餘杭市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去日本考察,發現被通訊業界嫌棄的PHS技術大有可為,能解決行動通訊這個大問題,於是他回國後,先後跟華為等通訊巨頭接觸,可無一例外,沒有巨頭願意接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業界認為小靈通技術是3G技術的過渡,通訊體驗差,經常斷訊號,建造基站等投入成本也較大,不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對於各地方的電信局來說,當時的固定電話業務市場已經飽和,沒有任何利潤增長點,電信透過重組,還把行動通訊的業務轉給了移動和聯通,所以小靈通技術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回到國內的吳鷹,看到了電信的困境,下定決心“賭”一把,接下了徐福新這個專案,傾盡全力買下小靈通技術專利。
二、
小靈通技術是日本開發的,吳鷹最初選擇跟三洋和京瓷合作,可惜對方的效益比較慢,吳鷹不得不花大價錢,消化技術,還進一步研發改善。
吳鷹知道這個專案的成本較大,為了縮小預算,吳鷹帶著研發人員,實現了網路接入、基站、手機的全套設施的研發,還在日本晶片公司的基礎上,自主研發晶片,從而把人均4000的成本,下降到1000元。
但是,研發技術與基礎設施建造等,也需要成本,UT斯達康的資金從哪裡來呢?
這就要說到吳鷹的另外一位合夥人,陸弘亮。
他與吳鷹分工合作,吳鷹負責管理,陸弘亮負責融資,1995年兩家公司合併之後,美國兩家基金就投資了650萬,隨後不久,日本的孫正義也投資了4000萬,之後日企追加投資,UT斯達康融資到了1個億。
有了資本加持,還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吳鷹開始將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合理合法。
1999年9月,吳鷹在西安安裝了“小靈通無線市話”,宣告了小靈通手機正式步入市場,給本土的通訊界帶來了一場風暴。
小靈通手機的出現,解放了固定通話,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聽,即使一臺2000元,也有人為了裝闊,忍痛買下一臺。但是,一臺小靈通手機的成本價只在300元左右。4個月後,小靈通在西安的使用者就突破了10萬用戶。
2000年,UT斯達康的業績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並且在這一年的3月3日,UT斯達康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達到了70億美元。
UT的春天來了,吳鷹的幸福生活也到來了,但是其他堅持技術創新的通訊企業,卻不好受了。
華為的任正非堅持不做小靈通技術,不斷投入資金研發3G技術,可是外界那火熱的市場,令華為內部眼紅,紛紛勸說,任正非還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一語否決。
2003年,UT斯達康的市場份額佔據了 70%以上,其他產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任正非也是在每天的焦慮中度過,不得不釋出“罪己詔”,承認自己犯了三大錯誤,並且開始把華為的業務拓寬到終端,開始研發華為手機。
雖然UT斯達康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寵兒,但吳鷹還是焦慮不堪,因為高新技術的發展,一直處於“幹掉和被幹掉”的週期中,只要某項技術突破,就可以掌握先機,提起入局,可UT斯達康一開始就選擇了小靈通,必須選擇新的方向來增加利潤增長點。
三、
UT斯達康也曾想要研發3G技術,可惜,UT斯達康的研發實力本就薄弱,也不具備先發優勢,專案進行到一半就被叫停。
上市5年的UT迎來了第一次危機,技術研發失敗,業績下滑。吳鷹建議把小靈通業務和海外業務分割,單獨把小靈通拎出來。
再次可惜,陸弘亮不同意,因為此時UT把寶押在了IPTV技術,而這項技術與小靈通息息相關。
業績下滑對企業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2003年任正非差點把華為打包出售,業績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UT面臨內憂外患之際,吳鷹在小靈通業務上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把小靈通的使用者數帶到了頂峰,給UT多帶來了10億元的營收。
就算如此,資本市場對吳鷹做出的這番成績也不認賬,因為UT提交財務的時間短了點,就被納斯達克停牌警告。
資本、市場、技術,這個穩定的三角形,出現了不平衡,UT斯達康有搖搖欲墜之勢。
為了重新確定UT斯達康的方向,董事會對內部做了一次人事調整,宣佈陸弘亮辭去全球CEO,由吳鷹擔任,但,這是有個時間界限了。
不久後,UT斯達康又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吳鷹被辭,陸弘亮接任中國區CEO。
吳鷹被辭事件,令UT再次蒙上一層灰色的色彩,也令外界猜測紛紛,是不是陸弘亮以退為進,刻意逼走吳鷹?
與其說是一次洗牌,不如說是吳鷹被資本遺棄了,陸弘亮在公司內部扮演的就是融資的角色,跟資本走得近。
而吳鷹離開了UT不久後,小靈通也開始成為歷史,因為在2008年12月工信部發布了3G牌照,並且計劃讓小靈通在2011年完成退市。
屬於華為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回首看小靈通之父吳鷹的沉浮,他的末路是在何時形成的呢?
技術和資本都脫不開責任。1990年代的小靈通技術本就落後,但在潛力巨大的市場面前,吳鷹破釜沉舟賭了一把,並且靠著超高利潤登上資本市場,一時間站在了聚光燈下。
同時,在UT合併之初,陸弘亮透過多項融資,成為了資本逐利的工具。
當你還是個新生兒,還有點潛力時,資本會不惜成本,等你完成了資本逐利的目的,不能實現“複利”的目的,資本也會毫不猶豫的甩開你,所以,吳鷹成為犧牲品,但他也在商界上,留下了一個重重的足跡。
離開了UT的吳鷹,還正值奮鬥之年,他選擇加入了投資公司,當了一個投行經理。
如今,摩托羅拉、朗訊科技等電信巨頭已經沒落,華為仍在奮發向上,不上市依託資本的力量,在持續創新方面加大力氣,提前突破5G技術,現在6G技術專利排名第一,而吳鷹的UT斯達康轟然鬧了一場,已經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