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世界關注的諾貝爾獎會在每年的10月初公佈當年各個獎項的獲獎者。諾貝爾獎是一場科學盛宴,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諾貝爾獎曾經是中國人的痛,因為本土科學家從未拿到該獎,直到2015年屠呦呦成功拿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中會不會有中國人的身影?如果能有,對中國人來說可謂是國慶期間的一大喜事。能不能獲諾貝爾獎要看成果是否重大,要看成果產生的影響或應用。近些年來,中國已經出現了多個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
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近幾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人選。他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從胎兒體內遊離出的DNA,並將其用於產前基因測試,從而可以判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徵及其他基因疾病。在此之前,若想獲取胎兒的DNA只能透過羊水穿刺,羊水穿刺會產生大約1%的流產率。而用盧煜明的技術只需抽取孕婦的10毫升左右的靜脈血,由此導致的胎兒流產幾乎為0,故該技術被稱為無創產檢。目前越來越多的醫院有資質做這種檢測,並且檢測費用較之前大幅降低。
盧煜明因此技術已經斬獲多個大獎,包括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獎金額達300萬美元的科學突破獎。盧煜明若是在近幾年內獲得諾貝爾獎,會是實至名歸。
王貽芳,就是那位和楊振寧爭論中國要不要建超大型對撞機的王貽芳,他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微子的質量一直被認為是0,包括標準模型理論。中微子的振動表明中微子是存在靜止質量的,這是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重大發現。發現前兩種中微子振動的科學家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王貽芳憑此發現斬獲諾貝爾獎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王貽芳也曾摘得獎金額達300萬美元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薛其坤是近幾年來國內的明星科學家之一,他領導的團隊在2013年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近幾十年來,關於霍爾效應的研究已經制造出多個諾貝爾獎,並且還會繼續製造諾貝爾獎,薛其坤就有望憑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得諾貝爾獎。當年楊振寧得知薛其坤的發現後,第一時間稱讚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華人科學家張首晟曾被視為早晚要拿諾貝爾獎,也是因為他對霍爾效應有研究,他預言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被實驗證實。
以上幾位是很明顯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另外,科研成果從問世到產生巨大影響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國內定有很多研究成果尚未在科學界或應用領域產生較大影響。當今的一些成果在幾年後、十幾年後、幾十年後定會閃爍出燦爛的光芒,那時候看中國,定會有更多的諾貝爾獎及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