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琛,上海外國語大學俄語語言文學本科生,同時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卓越學院的多語種+外交外事人才實驗班。曾獲第26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上海賽區亞軍。在課餘時間,閱讀俄語和英語文學是她的最愛。在本期“少年會客廳”節目中,李維琛分享了她學習俄語的故事。
當我還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姥姥一段奇妙的往事。
姥姥年輕時學習了俄語,經常與一位叫做瑪利亞的俄羅斯筆友寫信往來。“到現在我都忘不了和她寫信時的快樂!海外郵寄信件很貴,但我們仍樂此不彼,一晃就堅持了這麼多年。”姥姥每次談及此事,眼中總是閃爍著熱情的火花。
年幼的我不禁想知道,俄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俄國文化又有哪些特別之處?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姥姥仍然熱情不減,反而更加珍惜兩國的情誼?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多年後,我選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俄語。
大一剛入門學習俄語時,我發現這門語言實在太難了。數不清的詞性變化、重音變化和語法規則像一座座大山堆積在我面前,我只能不斷地學習、記憶和練習。直到那時,姥姥眼中的火花,對我而言仍是一個謎。當我費力學習俄語時,並不能感受到智識上的光芒閃爍,更不用說那種炙熱的火花。相反,我陷入了無盡的黑暗,在數不清的測試和課程中痛苦掙扎。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的一排排書架間流連忘返。偶然間,俄羅斯詩集《海燕》映入眼簾。高中時,我曾在課本上學習過它的中文版。於是我開始仔細閱讀,令我驚訝的是,我竟能理解其中大部分內容。“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 我為海燕的無畏和俄語的魅力所折服。艱難地學習了一年俄語後,再讀起那些優美的詩歌,我感到彷彿有音符從我口中躍出,在耳畔迴響。火花點亮了我的天空,我終於意識到俄語是一門多麼的詩意的語言!這本特別的詩集,做到了我之前學習時從未做到的事情:把我從黑暗中解救出來,點燃我學習這門語言的熱情。
從此,我愛上了俄羅斯文學。我沉醉於布林加科夫在《大師和瑪格麗特》中創造的魔法世界;著迷於屠根涅夫在《獵人筆記》中描繪的寧靜鄉村;感動於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講述的愛情悲劇;震驚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揭露的複雜人性。我開始夢想著有一天能夠讀懂它們的原文,渴望著前往俄羅斯,踏上這片孕育了無數名作的土地。我開始想象行走在特維爾大街上,到紅場拍照,擁抱俄羅斯作家的偉大思想。簡而言之,我對俄羅斯文學的熱情成為了我眼中閃爍的火花。
不幸的是,由於新冠疫情,原定的交換專案被取消。但這並沒有澆滅我心中的火花。5月初,我被選中參加莫斯科城市大學組織的線上中俄文學研討會並發表演講,我分享了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感想。在會上,我們用俄語和中文交談。即使我們相隔數千公里,對文學的熱愛將我們緊緊相連,而我們正在學習的語言則是彼此間的橋樑。
當然,我現在已經不再是姥姥懷中的小孩了,但我想我明白了姥姥眼中閃爍的火花到底是什麼,又意味著什麼。我現在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火花。法國作家莫里哀曾言,語言是賜予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當莫斯科城市大學的俄羅斯同學談到《紅樓夢》和《茶館》裡的中國故事時,我能感受到他們心中對於中國文化的火花。在他們眼中,會說俄語的我並不完全是外國人。我們學習俄語是為了走進他們的內心;而他們學習中文亦然。幸運的是,我們都找到了自己火花——這些火花賦予我們自信,讓我們分享自己的熱愛,彼此相互理解。
語言也是合作的基石。2009年,“俄語年”活動在北京舉行,讓我們有機會品味美妙的俄語詩歌、音樂、芭蕾舞和繪畫。八年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啟動,中俄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2019年,漢語被納入俄羅斯高考科目,漢語和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影響日益增強。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的20週年。熱烈的火焰由火花匯聚而成。正是這星星點點的火花,點燃了我們對語言和文化的熱情,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合作,點亮了中俄兩國緊密合作的未來。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