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這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明確要求。對於基礎教育而言,應該如何貫徹落實這一精神?山西省忻州市人才雙語小學探索出一條用中華經典滋養生命成長的新路徑。
究竟怎樣學習經典
“所有孩子端正坐姿,雙腳放平,雙手放在大腿上,將書本放在頭頂,閉上眼睛緩慢呼吸……”伴隨著舒緩的背景音樂和引導詞,教師和學生進入靜心環節。這是記者在忻州人才雙語小學二年級教室看到的場景,校長陳俊傑說:“對於經典誦讀而言,這個靜心的環節非常重要,教師應該以身示範,給學生做好榜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誦讀過程中,學生將經典置於課桌正中,一手按壓書本,一手食指指字,坐姿端正,聲音洪亮。
在學校的每間教室,牆壁上都有學生誦讀經典次數和閱讀書目的柱狀統計圖。“每日誦讀《論語》《大學》《孟子》等經典是學校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強求學生背誦,而是注重他們在家長和教師的陪伴下共同誦讀,注重他們對經典的理解和踐行。”陳俊傑說。
在陳俊傑看來,經典誦讀就是給學生種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能滋養學生心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經典課如何改變師生
梁富垚是一名體育教師,從小練體育的他非常活躍,基本安靜不下來。但幾個月的經典誦讀讓梁富垚發現自己的性格逐漸沉穩起來,做事情也越來越有耐心了。不僅如此,梁富垚還發現自己對家人影響很大。梁富垚的外婆沒有上過學,字也不識幾個,但梁富垚平常在家誦讀時,外婆都會認真傾聽,聽得多了也學會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誦讀經典一年來,教師閆曉青驚奇地發現學生有了顯著變化。經典誦讀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喜歡讀書,下課了仍在捧著書讀;經典誦讀也提升了學生的專注力,無論讀課文還是讀課外書,他們都讀到哪指到哪,很少走神;經典誦讀還使學生變得知書達理,端莊大方,教師、家長省心多了,校園也和諧多了。
教師史可還發現了一個變化:以前學生看到老師幹活,只有高興了才去幫忙,現在只要看到老師需要幫助或教室髒了亂了都會積極主動去幹活;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學生遇到老師就熱情問好。“這些小事最能說明學生的改變,而這一切都源於學校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史可說道。
經典課怎麼改變家庭
進入人才雙語小學兩年以來,學生付巖柏的變化讓他的父親驚喜不已:每當遊覽文化古蹟時,付巖柏往往會說“我讀過,我會背”。 誦讀經典還讓付巖柏能定下心來做一件事情。“孩子,爸爸已經比你差遠了,我必須學習、踐行經典,不能拖你成長的後腿。”付巖柏的父親激動地說。
學生王士博以前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做作業也不愛動腦筋,稍微不會就讓父母幫忙。誦讀經典兩年之後,王士博不僅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而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實在想不通再向別人請教。看到孩子的變化,王士博的母親也下定決心與孩子一起讀書、共同成長。
談到家庭的變化,學生白愷彥的母親略顯興奮:“現在孩子回家後會主動做家務,他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把自己的書桌收拾得乾淨整潔,他說‘几案潔,筆硯正’才能寫好字,‘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才可以更好找到自己想讀的書;過年回老家,見大家喝酒,就勸他爸爸‘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引得大家刮目相看。”
一個週末的下午,白愷彥對母親說“覺得自己比較差”。母親還以為孩子受批評了,然而經過溝通才瞭解是因為孔子的一句話:“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白愷彥說:“我是‘困而學之’,不就是比較差嗎?”經過母親的耐心開導,“‘生而知之’的人少之又少,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學來的”,白愷彥才如釋重負。8歲的孩子思考問題的深度讓母親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動力。
“經典誦讀是一項需要沉下心來長期堅持的活動,學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還會在潛移默化中修養身心。”陳俊傑這樣總結經典誦讀的意義。
《中國教師報》2021年07月14日第6版
作者:本報記者 王佔偉 | 劉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