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先後在五十年代與美國、六十年代與印度和七十年代與越南發生過戰爭,這三場戰爭與印度和越南是是自衛還擊,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與美國發生的朝鮮戰爭是唯一一次出國作戰,也是這一次戰爭,讓世界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有了一個顛覆性的認識,沉睡百年的東方雄獅終於醒來了。
朝鮮戰爭 中國軍隊的鋼鐵意志讓美軍震撼
朝鮮戰爭之前,美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的印象,停留在抗戰時期在山溝溝裡拿著燒火棍似的"漢陽造",由穿著土灰色的破衣爛衫的無數東方年輕人組織起來的"散兵遊勇。
在趾高氣昂的美國人眼裡,那根本算不上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正規軍隊,他們沒有機械化軍隊的認知,沒有現代化戰爭的概念,沒有陸海空協同作戰的意識。充其量也就是一支頗具規模類似於德州荒漠上"打家劫舍"的牛仔式土匪。
雖然在國內戰爭中打敗了國民黨蔣介石的正規武裝,那也是因為中國國內民意政治風氣環境影響下的結局,美國人一直認為蔣介石的失敗絕不是什麼單純的軍事失敗,打敗他的是他們已經腐朽透頂的國民黨政府自己。
如果共產黨的對手換成美國軍隊,結局一定會是另一個樣子。美國人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剛剛結束不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榮耀和世界頭號強國的國際位置讓美國人早就養成了俯瞰全球的傲慢。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參戰時,這種傲慢在經歷了三次戰役後就已蕩然無存。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先後於1950年10月25日、11月7日和12月31日接連組織發動了三次大規模反擊作戰,也稱抗美援朝的三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打回了清川江以南,殲滅美韓部隊1.5萬餘人;
第二次戰役在長津湖成建制殲滅美軍"北極熊團",收復平壤,殲敵3.6萬人,其中美軍就有2.4萬人;
第三次戰役攻佔南韓首府漢城,將戰線推進到三七線附近,共殲敵1.9萬。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志願軍的三次戰役殲滅了美、韓和多國部隊敵軍的7萬多有生力量,這三次戰役之後,遠東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和他所統領的聯合國軍變得一樣沮喪和悲觀,以至於在1951年4月被杜魯門解除職務後,他消沉地表示:所有以往對中國軍隊的認識都是片面的,他們並不是一支保安部隊,所有和他之前持有一樣觀點的將領,都需要重新認識中國。
就在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美軍不敗的神話斷送在他的手中。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被中國軍隊所表現出的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鋼鐵般的戰鬥意志徹底征服。
參加了長津湖之戰的美國陸戰一師老兵皮特是這樣描述他看到的中國軍隊: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不顧一切的進攻、進攻、再進攻,他們拼命的樣子,誰看到都會恐懼的。
美軍第7師31加強團被俘虜計程車兵說到中國軍人,用難以置信的口吻說:中國軍人腦袋裡是沒有絕境這個詞存在的,把他們放在一個被重兵圍困的山頭上,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就像是一群技術嫻熟的"土撥鼠"一樣,很快就能把一座山掏空,155毫米榴彈炮對他們也是無能為力。
美軍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將軍,在長津湖向南潰退時發現埋伏的志願軍20軍一個連的120餘名志願軍官兵,全部凍死在在阻擊陣地上,他們每一個人都手持武器保持著面向前方的作戰姿態。他挺直身軀向他勇敢的敵人們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他對身邊的軍官說:敗給這樣計程車兵,陸戰一師並不窩囊。
1953年7月朝鮮戰爭停戰協議在板門店簽字,美軍在遠東的最高指揮官克拉克在簽字時說:"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我感到痛苦和失望"。
拿蘇軍對比中國軍人是因為美國對蘇軍衛國戰爭表現印象深刻
美國軍方在領教了中國軍隊所發揮的強大戰鬥意志之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除了蘇聯軍隊,誰都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這完全是來自他們對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展現出所向披靡的軍事能力的認知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相對也是客觀公正的。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集結了195個師500萬兵力的強大軍事力量,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戰爭初期,蘇聯西方面軍70餘萬蘇軍被德軍殲滅,截止到1941年年底,蘇軍已經損失了超過300萬軍事武裝力量,以至於希特勒都樂觀的認為,蘇聯正規武裝力量基本已經喪失,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當時對蘇聯衛國戰爭施以援手的美英,也正在做著蘇聯失敗後的各種準備。令世界也沒有想到的是斯大林竟然會在短時間內動員起數百萬年輕人拿起武器奔赴戰場,他們不僅抵擋住了德國瘋狂的戰車,還發動了扭轉戰局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
到1944年年底,蘇軍已經發展到擁有1200萬兵力的武裝力量。在東線戰場,蘇軍牽制了德國80%的軍事力量,殲滅了超過400萬德軍,比在歐洲戰場的英美盟軍多出一倍不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軍,投入到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的軍隊,雖然與蘇軍相當,但是美軍所殲滅的法西斯軍隊遠遠落後於蘇軍。儘管艾森豪威爾指揮了超過260萬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但在消滅德軍有生力量的作戰中,也遠遠趕不上蘇聯紅軍發動的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所取得的輝煌戰績。
特別是在1945年進攻德國首都柏林的戰役中,蘇軍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集中了150萬蘇軍對柏林發動雷霆之擊,一舉攻破柏林防線,直接奠定了戰爭結束的基礎,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在蘇軍與美軍於易北河會師後,曾經發生了一段讓美蘇兩軍高階將領都感到"後怕"的插曲,當朱可夫在與美軍上將巴頓見面後,在酒會上相互舉杯致敬時,本就對蘇聯佔領柏林非常不滿的巴頓突然說:"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蘇聯的狗崽子們,是不是要在這裡長期賴著不走呢?"
感到非常震驚的朱可夫當時就表現出震怒:"你們美國狗崽子們是不是要發瘋了?"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巴頓向朱可夫舉起酒杯大聲說:"那就讓我們兩個狗崽子好好地先喝一杯吧。"隨後兩軍將領大笑起來。
4個月後,蘇軍集結重兵轉戰遠東攻入中國東北,消滅了日本在東北的近百萬關東軍,隨著美國原子彈在日本廣島長崎爆炸,日本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落下帷幕。
就蘇軍在近五年的戰爭表現,美軍認為蘇聯的抵禦與發動戰爭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特別是在大兵團方面軍協同作戰和戰略佈局中的指揮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想象,當面對蘇聯在戰後重兵佈防在歐洲正面的時刻,美國毫無疑問將戰略重心放在了歐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啟了正規化建設的步伐,蘇聯自然就成為新中國借鑑的主要物件。那個時期的所有軍事化管理和運作完全都是照搬了蘇軍的模式,包括部隊建制結構、軍事院校的設立和軍銜等級的評定標準,所有有關蘇軍在部隊建設中的的資料、制度、規定統統都是"拿來主義。"可以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建設的初級階段,蘇聯給予了中國無私的幫助。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後,中蘇短暫的蜜月期便在赫魯曉夫日益膨脹的大國沙文主義的影響下戛然而止。
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終於引發中蘇兩國軍隊的第一次直接對決,這也是繼朝鮮戰爭和對印自衛還擊戰後的又一次與外國發生的武裝戰爭。與1950年時的美國一樣,蘇聯將當時尚處於貧弱的中國也視為可以任意欺凌的物件,他們集結了包括最先進的T62坦克在內的機械化裝備和蘇軍一個加強營,對中國領土珍寶島發起了攻擊,解放軍邊防部隊奮起反擊,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
不否認在軍事裝備上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蘇聯軍事武裝力量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但中國軍人在保衛國家領土安全和抵禦外敵侵略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戰鬥意志,在任何時候都會讓對手感到震撼。
這場自衛還擊戰同樣也讓蘇聯真正認識到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中蘇兩國這場圍繞邊界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69年10月,經過外交談判最終也沒有達成協議,邊界爭議問題便長期擱置下來,蘇軍開始在中蘇邊界長期集結重兵擺出一副誓不罷休的態勢,這種形勢一直到蘇聯解體後的2004年,中俄徹底解決了邊界劃分後,兩國關係才出現真正緩和。
在那場看似規模不大的衝突戰爭,對中國軍人誓死捍衛主權的優秀表現,俄國人卻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蘇軍一位曾經參加過這場戰爭的上尉,在後來兩國邊界最終確定後說過一句話:"希望未來俄羅斯的對手永遠不會是中國。"
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 保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旺盛的戰鬥意志和綜合實力
在美國軍方陸續解密的檔案中,有兩份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情報機構針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軍力調查報告,分別是1951年3月的《參謀長聯席會議致國防部的備忘錄》和1952年4月《中情局關於中國大陸的力量及其對臺灣意圖的評估》。
在這兩份檔案中,美國中情局透過一年對中國情報蒐集、分析和後來實際產生的真實對比,他們得出了一個讓他們自己都感到震驚的結論:中國軍事能力增長速度驚人,臺灣自我防衛能力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擊能力形成巨大反差。
美國以中國空軍從1951年3月到1952年4月一年間作戰飛機從"650架急速上升到1700架"的變化為例,著重闡明瞭中國正在形成一支亞太地區"最令人生畏"的武裝力量,並表示出這一鉅變將對未來臺海形勢安全的"擔憂。"
而在對中國海軍戰力評估方面,美軍檔案給予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結論,他們認為中國海軍作戰艦艇不僅少得可憐,大多都是隻能在近海遊弋且極易成為攻擊目標的陳舊老化的艦船,但以中共強悍的組織能力,他們依然可以在發動對臺灣進攻時,持有投放5—7個軍的作戰能力,這一點不容小視。如果以中共現在的增長勢頭繼續快速發展,未來的臺海局勢將更加"危險。"一旦登陸臺灣,中共陸軍的戰鬥力毫無疑問地取得完全勝利。
新中國彷彿一夜之間成為世界軍事強國,這與蘇聯給予的大力援助密不可分。在朝鮮戰爭爆發初期,蘇聯陸續為中國軍隊裝備了24個蘇械師,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已經為中國提供了60個蘇械師的全部裝備。
在援建中國的156個專案中,涵蓋了冶煉、鋼鐵、發電、煤炭、航空製造和軍工生產等所有重工業的基礎,這不僅為新中國奠定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家的迅速轉變,並且從轉變成本和時間而言,在世界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奇蹟,可以說沒有蘇聯當時的援助,就沒有今天完整的中國工業體系,也是在這個基礎之下,才形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長久不衰的戰力。
從朝鮮戰爭走到到今天,中國軍隊已經經歷了71年的磨難與艱難,在這期間,戰爭從來就沒有離開,和平也遠沒有我們所期盼的那樣高枕無憂。國雖大,忘戰必憂,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懈怠,在任何時候都會成為國家安全的危亡隱患,因為,世界之公平準則的話語權永遠掌握在勝利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