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電影《長津湖》,覺得電影很不錯,想寫點東西。首先,我只是一個普通觀眾,沒有什麼專業知識,只說自己的一些感性認識,很個人,只是從我自己的視角去說感受而已。
一、戰爭場面壯觀宏大。千里冰封的雪景,喊殺震天的衝鋒,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萬里在火車上和老戰士打鬧,賭氣要跳車時,車門外,夕陽下萬里長城的雄姿,戰士們也忘了爭吵,靜靜地看著這眼前的大好山河。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我們為什麼打這一仗,祖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祖國就是這眼前的秀美山川,保家衛國,這四個字從古走到今。
二、是動作場面流暢緊湊,扣人心絃。在七連支緩戰鬥中,既有他們作戰時的智慧和默契,行雲流水般打掉了敵人的主要火力,看時真是解氣。到肉博戰時,沒有花拳繡腿,動作乾淨利索,招招要命,看得大氣都不敢出。
三、電影陳述客觀,沒有太多的煽情,卻依舊打動人心。毛主席的一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更是回答了為什麼打這一仗,電影開頭美軍登陸北川的鏡頭,和北京天安門前的鏡頭前後出現,一邊是飛機,大炮,坦克,登陸如履平地,一邊是行人、驢拉車、腳踏車,社會百廢待興。當時中美的差距一目瞭然。毛主席也是眉頭緊鎖,這仗不能打,可是又不能不得打,國家領導人們時刻關注局勢,直到美軍跨過三八線,仍北上壓向鴨綠江,才最終決定抗美援朝。
電影前期用大量的時間,闡明瞭打這場戰爭,國家領導人當時的艱難決擇。
從現在的中國來看,當時決定是對的,如果沒有那一仗,我們也不會有這些年的快速發展。
而毛岸英一句“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麼理由不去?”和毛主席一臉不捨,眼含淚光,讓彭德懷帶他去戰場,這一幕讓人動容。他們是偉人,也是平凡人,大家有著一樣的情感。
四、演員塑造人物生動。百里、萬里、雷公自不要說,而有的演員雖戲分不多,卻讓人過目不忘。一位是張涵予飾演的名將宋時輪,他堅毅的眼神,讓人感覺到,作為一名將領所承擔的責任。特別是在對士兵們說的那句“共產黨,毛主席給他們家分了土地,有人要搶回去,這個不能答應”簡單樸實,這大概是戰士們的心聲。
還是有一位是段奕宏演的“打不死的英雄”,看到戰友們犧牲在敵人坦克的掃射時,他流下的眼淚,是心疼,是對戰爭的厭惡。
彭德懷飾演者周曉斌,我一直認為他是個喜劇演員或是小品演員,可在影片中,除了第一眼看到他有點疑惑外,後面越看越接受他是彭老總,運籌帷幄,鎮定自若,當毛岸英犧牲後,他說“後天,1950年11月27日,九兵團將在長津湖發起總攻。他們,他們知道該怎麼做嗎?給我一個新的指揮所。”將之前的隱忍蔽屈,在這一刻用憤怒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想要戰勝敵人,只有靠計謀和策略,得要時機成熟,才能一擊即中。
在排兵佈陣,等時機的過程中,是成千上萬名戰士的生命換來的。看到雪地裡中美兩軍戰士的天壤之別,估計大家都在想,祖國一定要變強大,才能給我們最可愛的人最好的裝備。我們深深知道硬體設施落後,在戰場上帶來的可怕後果。
明知道是這樣雙方懸殊巨大的戰爭,但我們依舊去打了這場仗,靠什麼拼?除了聰明才智之外,就是拿命和敵人拼,完全靠的是志願軍戰士們鋼鐵般的意志。
“沒有凍不死的英雄,更沒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軍人的榮耀。”又一次上戰場的老戰士坦言自己和第一次上戰場一樣害怕。可是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他們又一次走上了戰場。
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一段真實存在的歷史。
讓我們向中國的志願軍戰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