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蔣介石軍隊不斷潰敗,蔣經國不禁大呼:“我們拿到的作戰計劃是副本,正本在共產黨那裡,這個仗我們沒法打。”
這雖然是無心之語,但也無意間說出了蔣軍潰敗的原因之一:情報工作實失守。
而提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情報工作,就不得不提郭汝瑰。
解放戰爭期間,郭汝瑰曾出任國民黨第三作戰廳廳長,負責編寫國民黨軍隊對共產黨軍隊的作戰計劃,可謂是位高權重,身居要職。
但就是這樣一個深得蔣介石信任的將領,實際上卻是共產黨安插在蔣介石身邊的竊聽器,國民黨的作戰戰略,都經由他的手,交到了共產黨領導人手裡。
01 愛國少年,投筆從戎
1907年,郭汝瑰出生於四川銅梁縣一個家道衰落的書香之家。
他的父親是一名教書先生,好議論時政,經常批評北洋軍政府的腐敗;母親不怎麼識字,但也懂得做人應善良、正直的樸素道理。
父母的教育和言行,給了郭汝瑰最初的精神啟蒙,也影響著他後來的人生選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正在成都讀小學的郭汝瑰被衝進了愛國的洪流。
年少的他雖然沒有太深厚的思考能力,但強烈的愛國思想直抵人心,在他純潔的心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郭汝瑰從小目睹了國家的貧困,窮人生活的艱苦,所見所聞的一幕幕震撼著他的心靈,也在他心中播下了救國、愛國的種子。18歲之後,他的畢生目標都在為此努力。
1925年12月,正讀中學的郭汝瑰因為帶頭鬧學潮而離開了學校,投奔在四川軍閥楊森手下任師長的堂兄郭汝棟。
此時,郭汝棟正準備派幾個學生到廣東黃埔軍校去,便建議他也去。
對於堂兄的建議,他是猶豫的。
父親希望他考入上海同濟大學學醫;他自己希望學工,走科學救國的道路;堂兄希望他進黃埔軍校。
三條路擺在眼前,應該何去何從,他一時拿不定主意。
父親給了他300大洋,讓他自行決定,他帶著這筆錢到了上海。
到上海後,他找到在同濟大學讀書的老同學陳廷棟,想聽聽他的意見。陳廷棟說:“國家政治不上軌道,學什麼理工,搞什麼科學救國,統統是假的。汝瑰兄,我看你如果學理工,不如干脆到廣東去革命的好。”
陳廷棟的一番話,讓他開了竅,在“使政治上軌道”的理想支配下,他前往廣州,成為黃埔五期的一員。
當時正處於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的政治教官有不少共產黨員,在他們的影響下,郭汝瑰不斷向社會主義道路靠攏,並於1928年5月,經好友袁鏡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叛變革命。這時,中共黨員、黃埔軍校校務委員吳玉章、辦公室主任李合林找到他和同樣來自郭汝棟軍隊的軍官傅炳勳,讓他們提前一個月畢業回到四川,勸說郭汝棟無論如何不要幫助楊森進攻武漢。
肩負著吳玉章、李合林的使命,郭汝瑰回到了四川。郭汝棟與楊森本來就有矛盾,自然不願意幫他,郭汝瑰順利完成了任務。
郭汝棟的軍隊中有不少共產黨員,郭汝瑰也順勢留了下來。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權後,郭汝棟開始向蔣介石靠攏,並按照蔣介石的要求清除部隊內的共產黨員。
對於自己的堂弟,他雖然願意網開一面,但也不希望郭汝瑰繼續留下來。於是,他建議郭汝瑰前往日本士官學校深造,避開風頭。
1930年冬天,郭汝瑰踏上了東渡的輪船,與此同時也失去了與黨組織之間的聯絡,政治生活發生了巨大轉折,而再次迴歸,已經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在日本士官學校,郭汝瑰一邊學習日本先進的軍事,一邊飽受種族歧視之苦,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報國的決心。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郭汝瑰深感屈辱,憤然退學回國,以表明自己的愛國立場,之後進入中國陸軍大學深造,並在畢業後留校任教。
在陸大任教期間,一方面,他憑藉有創見、有新意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喜愛;另一方面,他因有共產嫌疑而被排斥。這樣的懷疑,後來伴隨了他多年。
1937年3月,國民黨十八軍十四師缺少一個參謀長,郭汝瑰的同學曾粵漢把郭汝瑰介紹給了十四師師長霍揆彰,霍向陳誠彙報的時候說:“此人能幹,只是一點不好,思想左傾一點。”
陳誠說:“年輕人嘛,叫他來嘛,那有什麼關係,年輕人就是要思想左傾一點好嘛。”
如果陳誠知道多年後,郭汝瑰直接成了埋葬蔣家王朝的推手,不知道會不會後悔這個決定。
1937年5月,郭汝瑰正式調離陸軍大學,從一名教員變身為一名軍人,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
02 抗戰將領,有勇有謀
郭汝瑰到十四師不久,日本便發動了七七事變,緊接著,日軍又在上海製造“八·一三”事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淞滬抗戰爆發。
淞滬抗戰中,郭汝瑰顯露出來了令人折服的英勇和智謀,並獲得了陳誠的賞識。
淞滬會戰打得格外艱難,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面對敵人的兇猛進攻,郭汝瑰所在的十四師奉命守南塘口時,四十二旅旅長曾粵漢緊張得食慾大減,嚇得夜不能寐,不願意繼續當旅長。
師長霍揆彰怕他誤事,便要副師長代理,可副師長同樣膽怯,拒絕出任。霍揆彰問郭汝瑰是否願意,郭汝瑰回答:“為國家打仗嘛,怕什麼,我去。”
代理四十二旅旅長後,郭汝瑰提出趁日軍進攻七十九師之機,由他率領軍隊夜襲敵軍右側背,以主動進攻代替被動防守。但他的意見被十八軍軍長羅卓英否定,無奈只能死守,等著日軍前來進攻。
1937年9月13日,是郭汝瑰的30歲生日,這一天,日軍正式向他所在的陣地發動進攻。他開玩笑說:“有這樣多的日本人給我放炮做生,自感鴻福不淺。”
這是一次慘烈的戰鬥,郭汝瑰率領的部隊一次次面對敵人炮擊和衝鋒,士兵一個個倒下。戰局危急之時,他留下遺書:
“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了……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也就戰死在疆場。……他日抗日戰爭勝利後,你為世界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
國難當前,甘願青山埋忠骨,郭汝瑰的愛國之情,拳拳報國之心,可感可嘆!
經過敵人的一次次衝鋒,堅守陣地七天七夜後,郭汝瑰率領的8000多人只剩下2000多,其中還包括不少炊事員和傷兵。
淞滬會戰失敗後,南京緊接著失守,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一系列失敗,使得士氣大減。
武漢會戰前,關於抗戰還能不能進行下去,國民黨內有不同的聲音。
郭汝瑰深知如果武漢失守,國家前途將會更加慘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將湖北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貼在牆上,揣摩了兩三天,一個初步的作戰方案在他腦海中形成了。
軍事會議上,他向陳誠提出儘量利用山地在武漢外圍作戰的方案,被陳誠採用。
雖然武漢最終沒守住,但此次戰役與南京保衛戰相比損失較小,蔣介石和陳誠對這樣的結果已經滿意了。
經此一役,陳誠對郭汝瑰的信任和賞識,更進一步,並有意對他進行培植提拔。
1941年,郭汝瑰出任暫五師師長。
暫五師是湘西土著龍雲飛的部隊,部隊中有苗族,有漢族,土匪習氣很濃。軍隊內部層層吃缺,紀律廢弛,戰鬥力極弱。
郭汝瑰到任後,整頓軍備,提高士兵待遇,迅速建立了威信,暫五師一改從前的面貌,成了一支將士用命、戰鬥力大增的隊伍,並先後在襄西攻勢、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
1942年,在陳誠的推薦下,郭汝瑰離開暫五師,前往位於重慶的國防研究院學習。
1943年,日軍在宜昌附近和上下五龍一帶集結大量兵力,準備向國民黨軍隊發動新的進攻。蔣介石判斷不清日寇的企圖,一下子慌了手腳,便派陳誠到前線指揮。
陳誠到重慶後,邀請郭汝瑰在內的研究院研究委員分析戰況。其他幾人均判斷日寇要進攻常德產糧區,並建議將防禦重點保持在常德。
但是,郭汝瑰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日寇是要學希特勒的鉗形攻勢,目的在吃掉長江南岸的防守軍隊。
事後證明,郭汝瑰的判斷果然正確,由於陳誠採用了他的意見佈防,國民黨軍隊大大降低損失,從此之後,陳誠對他更是另眼相待。
1945年2月,他被陳誠任命為軍政部軍務署副署長。從此之後,郭汝瑰便一直在國民黨的高階司令部工作。
03 中共臥底,不忘初心
在國民黨軍隊的這些年,郭汝瑰雖然不斷升遷,位居要職,但他也目睹了國民政府的腐敗,蔣介石的剛愎自用。
1945年夏天,希特勒戰敗,日軍成為釜底游魚。雖然抗戰還在繼續,但蔣介石已經開始把戰略重點轉移為對付共產黨。
從18歲開始,郭汝瑰的一系列選擇都是以救國為前提,以報效祖國為己任,他當然不願意與國民黨反動派同流合汙。
此時的他,急切地希望與黨組織取得聯絡,以離開國民政府,前往延安。
1945年5月,一個偶然機會,郭汝瑰在軍務處碰到了在黃埔軍校時的老同學任逖猷。
郭汝瑰知道,任逖猷曾是共產黨員,還為此做過牢。
郭汝瑰悄悄問他:“你還有關係沒有?”
聽到這句話,任逖猷嚇了一跳,他戰戰兢兢地說:“哪還有什麼關係,莫非你嫌棄我這雞圈坐得還不夠嗎?”
郭汝瑰以為他是怕暴露身份,一再說明絕不是炸他,但任逖猷賭咒發誓,說自己確實已經沒有關係了。
不過,分別的時候,任逖猷還是留了一句話:“我的堂弟任廉儒,你當年是認識的,不知他是不是還有關係,我可以去打聽一下”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任廉儒果然來拜訪他了。
任廉儒表面的身份是銀行職員,真實身份則是董必武領導下的中共南方局的一名地下黨員。
情報工作兇險萬分,面對郭汝瑰這位國民黨高官的示好,任廉儒還是心裡打鼓的。
所以,當郭汝瑰問他:“您和那邊還有關係嗎?”
任廉儒只是笑笑回答到:“我也和那邊斷了聯絡,不過山那邊的情況,兄弟從朋友那邊也略知一二,吾兄之願必將轉達,相信必有報國之門。”
第一次見面之後,任廉儒又幾次來到郭汝瑰的家,透過初步瞭解和確認,任廉儒肯定了郭汝瑰的心意,抗戰勝利後,他安排了郭汝瑰與董必武的會面。
郭汝瑰向董必武提出,自己想恢復黨籍,想去延安。
談話後的第二天,任廉儒再次來到郭汝瑰的家中,他告訴郭汝瑰:董老說你要恢復黨籍,原則上可以,但是你去延安的作用不大,希望你留在這邊,能為黨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情報,由我和你單線聯絡。
自此,郭汝瑰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潛伏,併為中共傳遞一份份重量十足的情報。
1947年3月,陳誠向蔣介石舉薦郭汝瑰為國防部第三廳中將廳長。第三廳又名作戰廳,直接參與指揮作戰,並且負責向蔣介石提供作戰方案。
對於這一任命,郭汝瑰是牴觸的,因為他不願成為可能殺害同胞的劊子手。
任廉儒告訴他:“作戰廳廳長你不去做,自然還有別人搶著去,你去了可以為更方便地給組織提供情報。至於作戰計劃你儘管做,一式兩份不就成了另一回事了嗎?”
從此,郭汝瑰每次制定作戰計劃交給蔣介石審的時候,也會準確無誤地抄送一份到中共中央領導人手中。
1947年12月,第三作戰廳負責制定國民黨軍隊在山東的作戰計劃,郭汝瑰在向蔣介石彙報後一回到家中,就將作戰部署抄了一份,交給前來聯絡的任廉儒,並且叮囑他:“這一次的戰鬥序列中,有號稱國民黨軍隊五大支柱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全部美式裝備,要解放軍務必格外提防,特別小心。”
郭汝瑰的情報,很快被轉送到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手上,因為對國民黨軍隊的部署和兵力配置十分熟悉,華東野戰軍採取了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的戰術,全殲國民黨王牌部隊整編七十四師三萬餘人,並擊斃師長張靈甫。這便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之戰,讓國民黨軍隊損兵折將,也讓徐州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焦頭爛額。不久,顧祝同的參謀長張秉鈞引咎辭職,陳誠便向蔣介石推薦郭汝瑰前往徐州任陸軍司令部總參謀長。
在徐州,郭汝瑰的兩個決定,對解放軍的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他利用職務之便,對蔣介石隱瞞了劉鄧大軍向南躍進的戰略意圖,導致蔣介石判斷失誤,待到蔣介石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追悔莫及。
二是安排他在陸軍大學時期的同學張克俠擔任徐州城防司令。張克俠也是共產黨員,這一著棋為之後國民黨淮海戰役的失敗,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次年,淮海戰役中,張克俠率部起義成功,敞開了徐州東北的大門,讓解放軍直搗徐州,完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
在徐州待了一年多之後,郭汝瑰回到南京,此時接替陳誠任總參謀長的顧祝同邀請郭汝瑰再次擔任第三廳廳長。
對於顧祝同的邀請,郭汝瑰一度拒絕,因為他心心念唸的是到解放區去。不久,任廉儒帶來了黨組織的任務,希望他繼續留在南京,郭汝瑰服從組織安排。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打響。
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劍指徐州,黃百韜十萬大軍被圍。
得知黃百韜兵團無力突圍,並且有被殲滅的風險之後,蔣介石的臉色難看極了。他問:“作戰廳有什麼計劃?”
郭汝瑰趕緊彙報了由國防部制定的作戰計劃:建議調集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的兵團前往解救。
蔣介石聽完之後點了點頭,並轉身看向身邊的將領,說:“一定要解黃百韜的圍。”
這位被蔣介石寄予厚望的將領便是有“救火大隊長”之稱的杜聿明。
聽到蔣介石的話,郭汝瑰出了一身冷汗,深感大事不妙。
因為杜聿明一直懷疑郭汝瑰與共產黨有聯絡,是中共的“間諜”,當顧祝同邀請郭汝瑰再次擔任第三廳廳長的時候,他還專門找到顧祝同表示反對。
在國民黨軍隊中,郭汝瑰雖然位高權重,但作風清廉,是國民黨軍官中的異類。再加上他的職位敏感,早就有人懷疑他是共產黨,還把小報告打到蔣介石那裡。
一次,蔣經國突然造訪郭汝瑰的家,進門後,郭家的簡陋讓他震驚了。回去之後,蔣經國對身邊的人感嘆:“如果黨國的幹部,都像郭廳長這樣的話,那黨國就有希望嘍。”
雖然有蔣介石父子的賞識,但這並沒有幫助郭汝瑰洗清嫌疑,杜聿明便是對他提防的人之一。
杜聿明派黃維兵團前往救援,可是路還沒走一半,黃維就發現兩邊都有解放軍的影子。他覺得可能中圈套了,便將情況上報作戰廳。
郭汝瑰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黃維的行軍路線正是他透露給解放軍的。很快作戰廳便給了黃維答覆:按原計劃進行。結果,黃維兵團落入瞭解放軍的包圍圈。
黃百韜的圍沒解,黃維又被圍,杜聿明對郭汝瑰恨得牙癢癢。
接著,蔣介石又希望杜聿明去解救黃維兵團。
儘管杜聿明小心提防,如履薄冰,與蔣介石私下商定執行與郭汝瑰相反的作戰計劃,可他沒想到,最終還是中了郭汝瑰聲東擊西的計策,也落進了解放軍的包圍圈。
最終,杜聿明、黃維雙雙被俘,黃百韜陣亡。
在解放軍的進攻下,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待到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之後,蔣介石几百萬精銳已經喪失殆盡,蔣家王朝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郭汝瑰知道,蔣介石作戰失敗經常遷怒於人,此時他已經成為被懷疑的物件。於是,他決定引咎辭職。
與此同時,他迫切希望逃離蔣家王朝,奔赴解放區,因此一再請求任廉儒把自己的心願轉告給黨,但是任廉儒給他帶來了新的任務:讓他到西南去,掌握軍隊,並在合適的時機起義。
郭汝瑰再次接受任務。他找到顧祝同,提出要出任軍長。
顧祝同一聽,睜大眼睛說:“別的軍長早就想脫身溜走,你怎麼還想當軍長,這明明是自找苦吃嘛!”
郭汝瑰只好慷慨陳詞,表示自己願意臨危受命,將生死置之度外,報答長官,報答黨國。
經過一番周折,蔣介石命令郭汝瑰重建被解放軍殲滅的七十二軍,並立馬開往四川。
這個任命正合郭汝瑰心意。
1949年2月4日,郭汝瑰乘飛機飛往重慶。他透過各種方法招募士兵,擴充軍備,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建立了一支滿員裝備、戰鬥力不俗的軍隊。精良的軍備加上充足的給養,七十二軍成了四川的機動主力軍。
1949年12月10日,於解放軍入川之際,郭汝瑰在宜賓地區通電起義,此舉破壞了蔣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計劃,也圓滿完成了黨交給他的任務。
解放後,郭汝瑰先後在川南行署、南京軍事學院、重慶警備區工作,並於1980年重新入黨,實現了自己堅持數十年的政治夙願。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因車禍去世,享年90歲。
他去世後,臺灣的故友給他寄來了一張白紙。郭汝瑰的兒子郭相操說,這一張白紙是故友對父親的懷念。
回顧郭汝瑰的一生,他18歲時便立下了“使政治上軌道”的宏願。抗戰時期,他奮勇殺敵,報效國家;解放戰爭時期,他在國民黨內部運籌帷幄,讓解放軍在千里之外決勝,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原本可以在國民黨享受高官厚祿,卻放棄獲得榮華富貴的機會,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更加危險的道路。
他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理想的光芒,什麼是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