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搭載專機返回祖國,70多年前,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了新中國的安寧,而現在,這109位烈士終於可以落葉歸根,魂歸故土。山河已無恙,英雄歸故鄉,抗美援朝戰爭轉眼已過去70多年,那麼這些志願軍烈士的遺骸是怎麼被找到,又怎樣辨別出身份的呢?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祖國長久的和平,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義無反顧地奔赴朝鮮戰場。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我們贏得了這場偉大戰爭的勝利。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240萬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而其中的19萬志願軍為國捐軀,犧牲在了遙遠的異國他鄉。
1953年,在戰爭結束後,志願軍領導機關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由中國政府出資,在朝鮮建立起了八個志願軍烈士陵園。按照志願軍的慣例,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士,原則上都將安葬在朝鮮。1950年,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去世後,彭德懷給周恩來發電報提議將毛岸英埋葬在朝鮮,表示“此舉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周恩來批示:“同意彭的意見”。因此,除少數團以上幹部和著名戰鬥英雄運回國內安葬在瀋陽、丹東等地的烈士陵園外,絕大部分的志願軍烈士都安葬在了朝鮮。
但還有一小部分烈士,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在戰爭結束後沒有得到安葬,而這一部分烈士的遺骸正是現在國家多次分批迎回的物件。
那麼這些烈士當時是為何沒能得到妥善安葬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犧牲地點大多在“三八線”以南。1950年冬天的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突破“三八線”,佔領了漢城。在此之後,志願軍在“三八線”以南先後進行了第四、第五次戰役與金城戰役。而在這幾場戰役中犧牲的戰士,被就地掩埋在了戰場,這部分烈士的遺體現在大都已經完全腐爛,身份也很難辨認。
朝鮮戰爭結束後,依據《朝鮮停戰協議》,中朝美三方代表在板門店成立了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簡稱“軍停會”),負責戰爭的善後工作。1958年,志願軍最後一批部隊撤離朝鮮,只留下了一個7人的工作小組,留守在軍停會,他們除了負責完成接收戰俘,幫助戰爭難民返鄉等任務外,還負責協調接收在韓國境內發現的疑似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遺骸。但按照當時的慣例,這些遺骸在經過鑑定後,基本都被轉交給了朝鮮方面,安葬在了位於朝鮮軍的八個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只有他們的紀念章,標誌牌等遺物會被移送回國。
1991年3月,美朝雙方在軍停會召開會議時,美國提出讓韓國人員擔任軍停會首席代表,這一提議激怒了朝鮮,隨後朝鮮方面撤走了駐軍停會代表團。而在這一事件發生後,鑑於軍停會的工作已經無法繼續開展,於是中國方面也決定撤回原駐軍停會的代表。中國工作小組撤回後,尋找,挖掘和掩埋失蹤志願軍遺骸的工作也停滯了。
雖然尋找志願軍遺骨的工作暫停了,但在韓國境內,時不時地就會發現散落在曾經戰場所在地計程車兵遺骸,而其中有不少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2000年,正值朝鮮戰爭爆發50週年紀念日之際,韓國政府提出了挖掘朝鮮戰爭戰死者遺骸計劃,2003年,韓國軍隊方面正式組建了專職挖掘和整理遺骸的部隊,後來,韓國國防部成立了“國防部遺骸發掘甄別團”,這一工作就由軍方正式轉交給了國防部,這個由韓國國防部直轄的專業團隊從此開始長期負責朝鮮戰爭戰死者的遺骸的挖掘以及身份鑑定工作。 這個發掘團的遺骸鑑別發掘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就是確定戰爭現場,由於戰爭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時過境遷,找到發生戰鬥的確切位置是非常困難的。工作人員主要會根據一些戰爭史料以及附近居民和參戰老兵的口述尋找曾經的戰場,並進行實地勘察識別。
其次就是發掘和收集遺骸,工作人員會使用專業的工具在確定好的戰鬥位置進行細緻地挖掘,對於挖出的遺骸,會在現場設立臨時的靈堂,進行簡單悼念後收集到棺槨中。
最後則是確定身份,工作人員會先透過肉眼判斷遺骸的年齡、性別等資訊,再透過遺骸身邊的軍服,徽章,等物品判斷遺骸生前的國籍。隨著科技的發展,遺骸識別方面除了靠肉眼,韓國團隊還配備了一些高科技儀器,例如3D掃描機,光譜儀等,能夠快速的收集到每一個遺骸的確切資訊。最後,韓軍遺骸會送往首爾的中央鑑識所,而朝鮮人民軍和中國志願軍的遺骸則會送往位於韓國坡州的“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進行臨時安葬。
雖然韓國肯為朝鮮戰爭中的敵對方建立墓地,已經是十分有人道主義的舉動了,但接這些遺留在異國他鄉的烈士回國,也一直是我們內心的願望。
2013年,本著友好務實的精神,中韓雙方終於達成了協議,韓國方面會陸續把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還給中國。2014年,首批43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靜靜地躺在紅木棺槨裡,乘坐專機,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因距離戰爭年代久遠,這些志願軍烈士又大都屬於失蹤人員,因此他們的確切姓名、籍貫,以及是否有親人等資訊都很難得到確認。為了讓無名者有名,幫英雄找到親人,在2014迎回第一批志願軍遺骸後不久,我國民政部就立即啟動了烈士遺骸DNA檢測以及資料庫建設任務。按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DNA鑑定目前是身份確認最有效,最有說服力的工具,目前也廣泛應用於刑偵,醫療等方面,但提取烈士遺骸的DNA資訊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在所有能提取到DNA的樣本中,骨骼樣本提取的難度是最大的,而志願軍烈士的遺體幾乎都已經完全腐爛,只留白骨。其次這些烈士的遺骸在戰時掩埋於黃土,經歷了幾十年的風吹日曬和微生物侵襲,更是為DNA有效樣本的提取增加了不少困難。
並且我們的科研團隊在樣本提取工作中發現,使用常規技術對烈士遺骸進行DNA提取,不僅時間長,成本高,有效率還非常低,對後續的分析鑑定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只用了10個月就研發出了一種能夠快速高效提取DNA資訊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樣本檢測的成功率。
2019年9月2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了一場特別的認親儀式,有六位歸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身份得到了確認,闊別七十年,他們終於又“見”到了自己的親人,這也是我國首次透過DNA檢測,確認了這些無名英雄的身份。
2019年4月,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在網際網路上發起了“尋找英雄”活動,將在歸國志願軍烈士遺物中發現的24枚個人印章圖片釋出在了網際網路上,希望能借此找到這些烈士的親人。“尋找英雄”活動一發起,就得到了很多熱心群眾的響應,有許多報紙和媒體積極報道了這項活動,民間也成立了烈士尋親公益組織,經過多方努力,幾經周折,終於讓這六位烈士找到了他們的家人。
在進行了DNA鑑定後,退役軍人事務部向這些烈士的親屬頒發了親緣鑑定證書,並將烈士遺骸妥善安葬在了瀋陽烈士陵園。在組織烈士DNA 檢測的同時,我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還成功建成了首個志願軍烈士DNA資料庫,採納了許多失蹤烈士的親屬資訊,為幫助烈士認親比對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和資料支撐。
從2014年迎回首批志願軍烈士遺骸開始,國家已經高等級的禮遇先後共迎回了825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戰爭已經過去,但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無名英雄,因為“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我們會永遠的記住他們,記住誰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