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東野12個主力軍入關,一個軍有多少人?四師制是一大特色
《大決戰》中,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與華北野戰軍一道完成平津戰役,那場面真叫一個壯觀!
大多數人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是會被東野的番號搞暈,一會兒是12個縱隊,一會又是12個軍。
究竟是縱隊還是軍?一個軍又有多少人?筆者就為為大家分析一家,特別是東野頗具特色的四師制。
圖|東野入關
提到縱隊與軍之爭,這是一個老話題了。說白了,縱隊相當於軍,就好比魯迅跟周樹人的關係一樣。
總不能天天說魯迅,就不認識周樹人了吧!
1948年11月,中央軍委為了便於戰略大決戰,服務於大兵團作戰,頒佈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與部隊番號的規定》的檔案。
據此,中央軍委對全軍進行整編。
圖|東北野戰軍
由於各大野戰軍作戰情況不一樣,全軍正式整編也到了1949年2月,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野奉中央軍委之命,先於兄弟部隊進行整編。
第1縱隊至第12縱隊,依次改稱第38軍至49軍,共計12個軍,分屬第12、13、14、15兵團,具體人數情況如下:
第12兵團
第40軍(58775人),下轄第118、119、120、153師;
45軍(48082人),下轄第133、134、135、158師;
46軍(45110人),下轄第136、137、138、159師;
第13兵團
38軍(59528人),下轄第112、113、114、151師;
47軍(54588人),下轄第139、140、141、160師;
49軍(50555人),下轄第145、146、147、162師;
圖|遼瀋戰役前的東野戰鬥序列
第14兵團
39軍(59378人),下轄第115、116、117、152師;
41軍(49362人),下轄第121、122、123、154師;
42軍(47279人),下轄第124、125、126、155師;
第15兵團
43軍(63478人),下轄第127、128、129、156師;
44軍(47675人),下轄第130、131、132、157師;
48軍(40712人),下轄第142、143、144、161師;
注:原隸屬華東野戰軍的兩廣縱隊,於1949年3月劃歸四野第15兵團。
另,長春起義(1948年10月)中的曾澤生部第60軍,後改編為50軍,直屬野司;武漢以南賀勝橋、金口起義(1949年5月)中的張軫部第128軍3個師、第127軍1個師,後改編為51軍,亦直屬野司。
圖|東野主要領導
透過各軍的編制來看,番號排列有一個原則,第112師至第147師的番號,留給了東野12個主力縱隊的各自3個師。
至於第151至第162師的番號,則留給了各獨立師、整訓師、地方部隊。整體來講,東野入關之前四師制是一大特色,並非我軍傳統的三三制。
圖|洪學智
人們經常說,東野百萬大軍入關,聽起來很霸氣,可真正用於作戰的還是上述12個主力軍。儘管當時各縱隊番號已經確定了,可是縱隊的稱謂還是用了一段時間。《洪學智回憶錄》中,就提到了這一點:
各野戰軍所轄各縱隊改稱軍,六縱改稱四十三軍。因當時四野部隊正在打仗,沒有公佈命令,仍執行原來番號,待我們過了長江後才公佈。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野戰軍確定各軍番號後,也奠定了後來的王牌軍格局,38軍、39軍自不必多說,就是東野的一面旗幟。
而54軍比較特殊,雖然成立於建國後,可前身部隊來源於第44、45軍,帶有東野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