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鋼鐵的碰撞,生死的較量,歷時國共雙方展開長達三天三夜血戰,勝的一方三年後統一了全國,敗的一方士氣遭到沉重打擊,從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逐漸敗退臺灣。在這三天三夜的大對決之中發生了什麼?他們勝敗的原因又在哪裡?讓我們揭開那段謎團背後的故事。
背景
步入1947年春,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戰略遭到了失敗,於是逐漸調整了作戰方針,改為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和陝北解放區。此時陳毅粟裕率領華野正盤踞在山東,被蔣介石所盯上,於是從中原地區抽調45萬大軍進攻山東解放區,希望憑藉優勢兵力將華野趕過黃河或者殲滅于山東地區,從而便於逐鹿中原中佔據優勢,從而控制中原戰場。
此時的國民黨軍在顧祝同的指揮之下,分為左中右三路,以中路的湯恩伯兵團作為主要突擊力量,其餘的兩翼兵團負責掩護,向我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根據地推進。
在山東地區的我黨軍隊由陳毅粟裕率領,面對45萬國民黨軍兵分三路的密集推進,作為華東野戰軍的副司令員,粟裕面隨著極大地壓力。面對這種不利的情況,粟裕決定先發制人,尋找敵人的破綻,圍點打援。此時國民黨一個整編師,位置突出大部隊,於是粟裕決定派兵攻擊,從而吸引重兵密集的國民黨軍進行救援,從而尋找戰機,然而國民黨軍卻不中招,直接向我華東解放區迅猛推進了上百公里。國民黨雖然不中我軍圈套,但也反映了國民黨軍隊之間見死不救缺乏配合的弱點。
面對這種情況,眼見國民黨軍隊無法調動,粟裕非常焦急,陷入深思之中後,終於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粟裕決定大規模的調動華野部隊,或南或北、或東或西假裝潰退,長距離長時間的調動敵人,使敵人陷入對我軍有利的位置,陳毅將此次行動稱之為耍龍燈。華野部隊經過幾個月長達上千公里的調動,使得負責國民黨山東戰事的湯恩伯顧祝同極其不耐煩,便認為華野已經全面潰敗,作戰能力已經消耗殆盡,決定對蒙陰山區的華野主力發動攻擊。主攻部隊正是有著國民黨王牌師之稱的74師,該師32000人,全副美式裝備,戰鬥經驗非常豐富,曾在蘇北地區對我軍與我軍交過手,華野沒有討到絲毫便宜。
七十四師曾奉命攻打漣水,即將攻克之際6縱快馬殺到,經過3個小時激戰,王必成殲滅74師一個營,穩定了戰局。半月後74師捲土重來,正面用坦克大炮攻擊,張靈甫親自率軍從側翼包抄,6縱抵擋不住,失去漣水,迫使華野退出兩淮,進入山東。在萊蕪戰役之中,我華野在南線地區跟74師進行互相試探,華野全軍北上消滅李仙洲兵團時,74師順勢攻取了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首府臨沂,一時間風頭無數,氣焰正盛。74師算起來也是華野的老冤家,彼此之間交鋒數次,74師不曾落下風。
孟良崮下戰雲密佈
國民黨軍以74師作為主力,83師和25師負責策應,對我華野發動攻擊,由於74師貪功心切,而華野一貫的原則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所以逐漸與左右兩翼之間拉開了距離,粟裕仔細觀看著地圖,悄然發現敵軍83師和25師之間拉開了10公里的距離,粟裕決定將74從敵人重兵密集的陣列中剜出來,將其與周邊部隊之間的聯絡一舉切斷,包圍殲滅74師。
但打殲滅戰需要的是時間,況且敵軍重兵密集,如果及時來援救,華野必將處於國民黨軍內外夾攻的局面之下,搞不好華野可能會全軍覆沒。粟裕將這一計劃報告給延安的毛澤東,毛澤東回信,面對來犯之敵,可選擇好打的,殲滅其一兩個軍。而74師卻不是好打的,在國民黨軍中有五大主力之首之稱。幾個小時後毛澤東回信,究打何路為好,由你們當機決斷,立即實施,我們不遙控指揮。粟裕下定決心之後,老軍長陳毅親自下場打氣,給予了粟裕最大的支援,將華野27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粟裕。面對氣勢洶洶的74師,粟裕決定佈下天羅地網,一舉吃掉74師。
而此時的張靈甫卻沒有太多在意粟裕,自從進入山東之後,74師的重武器便發揮不出作用,因此張靈甫將主要的兵力佈置在平原地區扼守。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國民黨軍內部行動上,將國民黨軍中存在的問題一一羅列,如軍隊賞罰不明,互相之間難以援助,報告給了蔣介石,然而殊不知是天意,張靈甫和74師正是死在了國民黨軍難以救援上的。張靈甫接到了命令繼續前進,向我蒙陰山區的華野指揮部推進,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張靈甫只能一步一步進入粟裕為他設計的包圍圈。
戰鬥具體過程
在正面戰場上,粟裕先讓華野的兩個縱隊跟74師在正面交手,白天74師攻下陣地,夜晚華野便發動反攻,使得74師進也不得退也不得。華野派出兩個縱隊在壇步兩側穿插,74師逐漸陷入華野的包圍,面對這種情況,74師倘若主動撤離,向兩邊突圍,孟良崮戰役的結果誰也不敢說。但74師師長張靈甫覺得好不容易碰到華野主力,不甘心直接後退,決定將74師拉上孟良崮,據險而守吸引華野主力,等待外圍顧祝同指揮45萬大軍圍攻華野,從而與華野決一死戰。
蔣介石看到74師狀況,深知山東戰場的大決戰已經到臨,於是親自前往徐州坐鎮,對處於孟良崮附近各路援軍下了嚴令,不惜一切代價向孟良崮增援,包圍華野主力於孟良崮之下,從而裡應外合一舉殲滅華野主力。
有人可能要說張靈甫的決定過去魯莽,萬一74師堅守不住,不就只能等死,然而張靈甫將74師拉上孟良崮時,還悄悄留了一個後手,如果得逞的話,華野就算三頭六臂也奈何74師不得了。這個地方就是垛莊,張靈甫想的是如果孟良崮頂不住的話,就全師退往垛莊。
然而他的對手是粟裕,粟裕每到一個地方便將這個地方地形爛熟於心,垛莊自然逃不過他的法眼。粟裕命令在隱伏6縱星夜奔襲垛莊,6縱神兵天降,守軍沒有反應過來,垛莊被我軍一舉攻克。由於74師的坦克大炮在山地攜帶不易,於是全部留在垛莊,攻克垛莊後,華野補給了大量的炮彈。
5月14日,華野下達了總攻擊令,開始了對孟良崮的全線進攻。74師不愧是王牌部隊,遭到我軍攻擊後,他們以守代攻,以整營整連為單位向華野發動衝鋒,對我華野部隊造成了較大殺傷。雖然74師兇悍地向我華野發動反撲,但張靈甫煩了3個致命錯誤為孟良崮戰役的結果埋下了伏筆
第一孟良崮是石山,一顆炮彈下去,便會濺起無數的勢頭碎片,對74師士兵會造成2次殺傷。
第二孟良崮沒有水,人可以三天不吃飯,但不可以三天喝水,而且74師的馬克沁機槍都是冷凝式的,沒有水的話,連燒火棍都不如。
第三國民黨軍隊之間都以儲存實力為主,彼此之間心存保留,互相觀望,不會拼死救援,張靈甫希望的援軍拼死援救的可能性不大。
到16日,經過兩天的慘烈拼殺,孟良崮戰場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攻守雙方死傷無數,華野將敵人壓縮在孟良崮方圓1.5公里的狹小地域之中,血戰中的孟良崮戰場上已經躺下了數以萬計的屍體。這時候我華野外線的幾十萬國民黨軍已經逐漸逼近,戰場上一些指揮員不免有點猶豫,向粟裕建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先撤退日後尋找戰機。
粟裕深知,孟良崮戰役打到這裡,已經變成兩軍指揮員意志的拼殺,絲毫不能後退。粟裕下嚴令,不攻下孟良崮,絕不後退。陳毅也一反往日儒雅的做派,開始發出嚴令,追究失職者要撤職查辦,殺頭,各部隊要不計傷亡,不計代價攻下孟良崮,孟良崮戰役過後,部隊損失多少,就補充多少,保證其建制,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攻上孟良崮,殲滅74師。
華野的決心不可謂不大,此時的國民黨方面的顯得很複雜,在孟良崮左側黃百韜的整編二十五師開始奮力向華野阻擊陣地突擊,黃百韜雖不是黃埔嫡系,但由於感念蔣介石知遇之恩,於是拼死向天馬山發動突擊,整編二十五師經過晝夜不停地猛攻,終於將我守軍擊敗,在即將突破天馬山,再次千鈞一髮之際,兄弟部隊的一個營路過,一舉擊退了黃百韜的進攻,整編二十五師力竭,無力發動攻擊。
另一路孟良崮右側整編八十三師李天霞部,只是派了象徵性地派遣一個團去支援政變七十四師,由於李天霞和張靈甫之間關係不好,矛盾重重,原本黃埔三期的李天霞,如今卻被黃埔四期的張靈甫處處壓制,故而李天霞一路的支援雷聲大雨點小,八十三師的援軍也是隻聞聲音不見人。張靈甫能聽見近在咫尺的左右援軍的槍炮聲,但卻一個援軍也看不見,只能激勵士兵跟華野死戰,除此以外卻毫無辦法。
面對十分嚴峻的形勢,粟裕下令前線1、4、6、8、9五個縱隊由葉飛統一指揮,一定要24小時內攻下孟良崮。到了16日上午,華東野戰軍攻佔雕窩、蘆山,74師的主陣地,孟良崮戰役的74師抵抗力量被消滅,然而,在清點人數時才發現查了8000人,部隊遂開始嚴密搜尋,最後終於將74師殘餘和83師的一個團給消滅。
此戰華野殲敵32680,俘虜了32680,華野付出了極大地傷亡,參戰部隊犧牲了2043人、負傷約9300人、其它減員約846人,合計傷亡12189人。
張靈甫雖死,但他的死卻成了一個謎團:
國民黨宣稱張靈甫被圍困在一個山洞裡,因深感突圍無望,最後舉槍自盡的,還公開了張靈甫生前的的一封遺書。
而在大陸上張靈甫的死法一直由兩種說法:一種是張靈甫在山洞中頑抗被我軍打死,另一種說法則是,張靈甫自知不敵於是投降華野,但是在被當做俘虜押送過程中被解放軍中的仇敵殺死。
198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記述張靈甫被擊斃的過程,當時有一個排的戰士冒險衝入山洞,張靈甫舉槍投降,而恰巧第一衝進山洞的戰士同張靈甫有仇,便直接將張靈甫射殺。
陳毅元帥在《陳毅軍事文選》也有所提及。臺灣的說法,解釋是當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蔣介石致電濟南問問有沒有收到過74師的訊息,此時有74師的少數人逃到濟南,王耀武當即詢問了孟良崮戰役的經過,便召集他的參謀長商議決定偽造兩封遺書,一封給蔣介石,一封給其妻子。經過仔細推敲,認為沒有破綻後,便將書信送往南京,說是張靈甫自殺前寫好的,然後交於副官帶出的。王耀武為了在自己和張靈甫臉上貼金,撈取政治資本,這才如此費心勞力。
意義
孟良崮戰役可稱之為解放戰爭的拐點,往大了說也可稱之為解放戰爭攻守轉換之地,自此之後,華野一舉粉碎了國民黨對山東地區的重點進攻,實現了在敵人重兵密集的佇列之下殲滅強敵的範例,國民黨軍再也不敢放心大膽地跟華野對線,在國民黨軍隊軍心的打擊十分巨大,國民黨軍的進攻勢頭再也沒有當初重點進攻時候那麼強烈了。
74師作為國民黨軍中王牌主力,被華野一戰殲滅,對於國民黨軍隊的信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壓,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解放軍計程車氣,為消滅敵人重兵集團積累了經驗,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發動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加快了由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戰爭程序,為今後同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