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是已滅絕的節肢動物,在古生代動物群中占主導地位。 自五億二千三百萬年前出現以來,它們就裝備了精緻的複眼。 雖然它們中的大多數擁有同位複眼,可與今天生活的許多甲殼類動物和昆蟲的複眼相媲美,但生活在 3.9 億年前的鏡眼三葉蟲目的三葉蟲發展了所謂的裂眼——一種具有寬透鏡和寬間隙的非典型大眼睛 之間。 新的研究表明,這些複眼是高度複雜的系統——超複眼在每個大鏡片下方隱藏著一個單獨的複眼。
大多數三葉蟲都有複眼,複眼與今天仍在昆蟲中發現的複眼相似:眼睛有大量六邊形的平面。每個平面下通常有八個感光細胞。與電腦螢幕上由單個畫素組成的影象相比,影象是由各個面組成的。蜻蜓的各個面多達一萬個。為了產生連貫的影象,各個面必須非常緊密,並由神經元連線。然而,在三葉蟲亞目(鏡眼三葉蟲目)中,複眼的外部可見晶狀體要大得多,直徑可達1毫米或更大。此外,它們之間的距離更遠。
一種生活在泥盆紀時期的三葉蟲物種;這種動物的眼睛由200個單透鏡組成。
在這項新研究中,肖尼曼博士和合著者分析了20世紀70年代業餘古生物學家、化石 x 射線分析先驅威廉 · 斯圖爾默(Wilhelm Stürmer)拍攝的 x 射線影象。
研究人員發現,三葉蟲雙眼的小平面數量比大多數三葉蟲的小,但直徑可以達到2毫米以上,而且兩者之間有很寬的間隔。在每個大型晶狀體的下方,都有一個小而完整的單獨複眼。因此,總的來說,在一個眼睛系統中有一個超複眼,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複眼。
每個三葉蟲(鏡眼三葉蟲目)都有兩隻眼睛,一隻在左邊,一隻在右邊。每隻眼睛由大約200個1毫米大小的鏡片組成。在每一個透鏡下面,依次設定至少6個面,每個面又一起構成一個小複眼,因此,我們一隻眼睛大約有200只複眼(每個透鏡下各有一隻)。這些小平面排列在一個環或兩個環中。下面是一個泡沫狀的巢穴,可能是一個處理訊號的小型神經網路。
根據研究小組的說法,有眼三葉蟲的超複眼可能是進化過程中對低光條件下生活的一種適應。由於其高度複雜的視覺裝置,它可能比正常的三葉蟲眼睛對光線更加敏感。也有可能眼睛的各個組成部分執行不同的功能,例如增強對比度或感知不同顏色。
到目前為止,只在三葉蟲亞目(鏡眼三葉蟲目)中發現了這樣的眼睛,這在動物界是獨一無二的。 在進化過程中,這個眼睛系統並沒有延續,因為該三葉蟲在 3.6 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滅絕了。
這一發現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