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從此時開始,人民解放軍開啟了“打倒反對派,解放全中國”的重大步伐。
可是這一年,也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戰爭以外,我軍也不幸損失了四位高階將領。
東北抗聯名將:李兆麟
如今,來到廣大東北地區,還能看到“兆麟公園”、“兆麟小學”等地方,甚至還有坐落在哈爾濱的“李兆麟將軍紀念館”,足以看到東北地區對於李兆麟將軍的懷念。
從李兆麟當年踏上革命的道路之時,便展現出過人的膽識。
22歲的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便開始了在遼陽一帶同日軍激烈戰鬥,在攻打瀋陽的過程中, 李兆麟的部隊燒燬了二十多架日軍飛機,並且成功搗毀了瀋陽無線電臺,繳獲了一大批軍用物資。
日軍面對這樣的情況當然是氣急敗壞,迅速調集了大量部隊,派出重兵圍剿二十四路軍,不過後者因為裝備差距實在太大,最終被敵人打散。
那會,東北的形勢非常危急,組織根據鬥爭形勢需要,專門派他前往本溪煤鐵公司參加鬥爭,因為緊張的工作,才二十出頭的李兆麟竟染上了肺病。
李兆麟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李兆麟依然堅持好工作了四十多天,並且找到了滿洲省委所在地哈爾濱,開啟了新一輪的奮鬥歷程。
到“七七事變”爆發以後,東北軍的抗日鬥爭進入了全新的浪潮,當時為了突破敵人對松花江地區抗日部隊的包圍,李兆麟等人堅持起了“原地鬥爭”的道路,經過苦戰,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再到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參謀部成立,出任總指揮一職的正是李兆麟。
從那以後,東北軍信心倍增,李兆麟本人還寫下了一首詞在部隊中廣泛宣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調動起大家的戰鬥熱情。
要知道,跟其他地區比起來,東北已經在日寇的鐵蹄下蹂躪了很久了。
在後續的戰鬥中,日軍對於這個第三路軍也是頭痛不已,多次集合重兵圍剿,採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這些都沒有打垮第三路軍,為了能逃脫重圍,他們甚至還會躲避到深山老林當中,同志們信心滿滿,可東北的抗戰情況也越來越艱苦。
從1941年開始,部隊多次出擊,打了幾次不錯的勝仗,也有不少幹部在這個階段犧牲了,日本關東軍的兵力從四十萬激增到七十多萬,在這樣的形勢下,李兆麟果斷做出決定,將第三路軍透過烏雲、黑河等地直接開到蘇聯境內進行休整。
在蘇聯的這段時間裡,李兆麟直接領導部隊進行各種訓練,培養了大家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增強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最後大家一同返回東北戰場,主動出擊,奪取抗日的最終勝利。
可以說,李兆麟是全國人民心中的抗日悍將,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建立者和領導者,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傑出貢獻,他為民族的生存和解放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可就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的1946年,《解放日報》突然刊登了一條震驚中外的訊息:李兆麟遇害了。
人們終於意識到,這位“救國救民”的大英雄沒有倒在日寇的槍口下,反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暗殺,也讓人們進一步看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醜惡嘴臉。
這也是我黨的一大損失,1946年4月3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與社會各界1萬多人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彭真在會上號召:繼承烈士意志,為爭取東北和平民主奮鬥到底。
彭真
人民解放軍軍事家:葉挺
從“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介石的反革命面目逐漸也暴露了出來,各路軍閥在嗅到了危險之後,立馬調動起了部隊做好一切準備。
在這種緊要關頭,中共決定派出唯一的一支部隊“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先遣隊。
1926年5月1日,在葉挺的帶領下,獨立團兩千多人一路從廣東打到了武昌,從這以後,第四軍獲得了“鐵軍”的稱號,葉挺本人也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將。
西安事變以後,國共兩黨合作,葉挺如願再次返回戰場,不過那會他的工作並不順利,1939年11月,葉挺找到蔣介石提出辭職。
不過此時的國民黨一直都有乘機進攻新四軍的意圖,蔣介石也有意圖趁葉挺辭職的機會指派自己的心腹出任新四軍軍長,如果這樣的計劃一旦得逞,那麼新四軍必將受到嚴重打擊。
周總理瞭解到情況以後,立馬對葉挺進行了勸說,葉挺聽從了周總理的意見,於1940年7月繼續回到新四軍任職。
可是第二年初,新四軍軍部以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多人在向北移動的過程中遭到了國民黨8萬多人的圍攻,很多戰士都犧牲在突圍的路上,為了能給新四軍謀生路,葉挺不顧個人安危深入敵營談判,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葉挺陷入了長達五年的鐵窗生涯。
抗戰勝利以後,毛主席親赴重慶談判,除了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大事以外,還著重提到了關於葉挺等人的自由問題。
就這樣,葉挺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毛主席也非常重視,專門發了電報邀請葉挺代替周總理奔赴延安參加整軍會議。
葉挺看見這份沉甸甸的電報,當即喜極而泣,立即動身奔赴延安。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1946年4月8日,葉挺帶著自己的妻孩及幾位同黨高階幹部,乘坐飛機從重慶出發,不料這架飛機竟然在山西省呂梁市興縣撞擊黑茶山後墜毀了,同機十幾人全部遇難,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葉挺
羅炳輝:戰功赫赫的司令員
羅炳輝的一生都非常傳奇。
早在紅軍時代開始,羅炳輝的能力便得到了很大的體現,他向來以“兵貴神速”聞名,在紅軍面臨危險境地的時刻,他忍辱負重,將完整的部隊帶到了黨中央的面前。
羅炳輝
就算只憑借這一點,他都會得到組織上的重用。
抗日戰爭時期,羅炳輝出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直接協助陳毅的工作,身上的擔子也是非常的重。
陳毅
1940年,劉少奇來到路東地區,命令羅炳輝率領部隊向三河以北的地區進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羅炳輝發動了淮寶戰役,到了8月底,劉炳輝消滅了當地頑軍,並且創立了地方政權,淮寶地區成為了淮北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這樣的成績,自然離不開羅炳輝的努力。
後來,當劉少奇聽了五支隊黨委和淮寶縣委的工作彙報,覺得大家的工作做得非常不錯。
在皖南事變以後,羅炳輝再次擔負重任,革命也到了新的危急關頭。
此時,廣西頑軍再次發動猛烈進攻,企圖干擾新四軍的行軍路徑,接下來面臨的考驗不得而知。
那會,頑軍派出一千多人進犯大橋鎮,佔據了有利地形,羅炳輝見狀,立馬將奪取大橋的重任交給了麾下的十一團,斬釘截鐵地說:“你們現在的對手是一顆釘子,非常難以對付,要抓住敵人的弱點狠狠地打!”
當晚,十一團就發動了猛攻,憑藉有利地形堅強抵抗,終於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聚集在內部的敵人慌不擇路,立馬突圍逃命。
當新四軍衝入敵陣,頑軍除了被擊斃以外,沒有一個人能夠逃掉,活下來的也全部變成了俘虜。
1944年,羅炳輝指揮起了淮南部隊發動了總攻,襲擊敵偽部隊的據點和交通線,當時日軍為了擺脫困境,派出了一箇中隊佔領高郵湖西的重鎮,羅炳輝派出了獨立團的幾支小分隊配合當地民兵晝夜襲擾,搞得敵人驚恐萬分,被迫撤退。
第二年2月,羅炳輝直接指揮淮南部隊向日偽軍發動總攻,敵人的防備並沒有太嚴,羅炳輝僅僅用了一個連隊的兵力就直接包圍了日軍在山頂的據點,另外三個連的部隊夜襲盱眙縣城。
日軍為了挽回頹勢,命令2000多人對淮南津浦路發動“掃蕩”,面對敵眾我寡我的現狀,羅炳輝依然堅持帶病指揮,抓準時機集中力量開始反擊,經過了二十多場戰鬥,二百多名敵軍被生擒。
然而,就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的時候,羅炳輝也徹底病倒了。
那時的他躺在病床上,聽完《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後,不顧自己的身體情況,立馬坐上擔架率領二師的一個團向長江北部的六合進發。
這裡的偽軍全然不顧日軍投降,還在修築工事負隅頑抗,在羅炳輝的直接指揮下,僅僅用了一個小時,部隊戰士便破城而入,殲滅了七百多名敵人。
抗戰徹底結束後,羅炳輝高血壓復發,又染上了胃腸炎,1946年6月21日,羅炳輝乘坐卡車前往臨沂地區就醫,不過在剛剛開到三陵鎮的時候,他的身上已經出現了虛脫症狀。
當陳毅聞訊趕來之時,羅炳輝連說話都變得十分困難,面對自己的老首長,他有很多想要表達,可惜已力不從心。
新四軍衛生部的同志趕緊對羅炳輝搶救,不過一切都來不及了。
他在僅僅49歲的時候便去世了,這是我軍的一大損失。
建國以後我軍著名36位軍事專家中,羅炳輝的名字赫然在列。
關嚮應:八路軍120師領導人
關嚮應是我黨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窮苦人家的孩子奮鬥的歷程。
當時,毛主席當時還評價他說:“忠心耿耿,為黨為國”。
關嚮應
作為老一輩革命家,他於1924年便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過後便在共青團五大上當選為團中央書記。
不久後,蔣介石調集了130個團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發動“圍剿”,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關嚮應同賀龍、王震等領導人率領2、6軍團踏上了長征之路。
在全面抗戰爆發以後,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八路軍,賀龍出任了一二零師的師長,此時師部的政委就是關嚮應,他與賀龍一起開闢了晉綏根據地,立下了赫赫戰功。
由於幼年的關嚮應家中清貧,他從小的生活就過得非常艱難,經過長期的征戰,他的身體情況也開始每況愈下。
在延安養病的那段時期,毛主席、朱德等領導多次前往探望,儘量給他安排較高的生活條件,來幫助他病情恢復。
不過,面對組織如此照顧,關嚮應心裡還是非常過意不去,他覺得心中不安,還多次督促警衛員不要給自己搞特殊。
抗日戰爭勝利的那一年,關嚮應的病情也漸漸有了好轉,可他覺得組織上這樣照顧自己,非常過意不去,親自詢問警衛員自己的生活賬目,還主動要求飯菜中少放些肉和油,這樣可以節省開支。
中共七大召開的時候,關嚮應因為病情的緣故並未出席,在這種情況下,他也被組織繼續任命為中央委員。
不過從1946年1月開始,他的病情突然急劇惡化,連續嘔吐了四天時間都沒法進食,醫生也在盡全力搶救,在他意識還稍微有些清醒的時候,便詢問醫生自己還能活多久,自己接下來也好交代工作。
到了7月21日,年僅44歲的關嚮應同志因醫治無效逝世,我軍也因此犧牲了一位高階將領,毛主席還親自書寫了輓聯: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嚮應同志不死!
1946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是極為特殊的一年,國民黨的軍隊宛若一個身強體壯的大漢,旁邊還有人在不斷支援,整個國家的未來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四位高階將領犧牲,他們永遠離開了我們,最終都沒有看到新中國成立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