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越南來,可以說是與我國交戰最多的東南亞國家,從宋朝,元朝,明朝一直到清朝打了四個朝代。一有機會就想佔便宜。到了越南取得抗美戰爭勝利以後,更是準備當中南半島小霸王了。要建立大印度支那聯邦,這是因為越南曾經是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曾經是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其包括今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首府是今越南河內,這也就是越南想繼承法國在亞洲的遺產。所以我們自然堅決反對所謂的中南半島聯邦。
那麼越南就對我們恨得牙癢癢,把我們當做了自己實現大印度支那聯邦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而且越南還向我廣西方向一直找麻煩,在這種背景下,對越反擊戰爆發了。
在對越反擊戰爆發以後,有16個國家表示反對,還要求立刻撤軍。其中就包括蘇聯,捷克,古巴,匈牙利,波蘭,衣索比亞,阿富汗,莫三比克,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東德,蒙古和越南在柬埔寨建立的韓桑林政權。
其實看下來,這些都是蘇聯的盟友和華約組織成員國,全部都是聽從蘇聯命令的。蘇聯自己都不動手,他們更加不會招不自在。其實真正,下定決心發動對越反擊戰也是做了深層考慮的,畢竟蘇越兩國在1978年11月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兩國是有攻守同盟關係的,越南將金蘭灣租借給了蘇聯。
但是,蘇聯除了支援了一點物資以外,並沒有其他動作。首先是,開戰的時候是1979年2月,這個時候在蘇聯遠東地區還是嚴寒的冬季。冬季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在遠東地區蘇軍地面部隊很難在這種條件下發動地面戰役,同時海軍港口也還封著呢!
其次是在1979年,在遠東地區的蘇軍實力下降,在冷戰的大背景之下,蘇聯真正感受到壓力的還是西方的北約,所有先進裝備必然要優先滿足歐洲蘇軍。在70年代歐洲蘇軍都是裝備著T-62,T-64和T-72型坦克齊裝滿員師,而在遠東地區蘇軍很多都是隻有T-54型坦克的架子師。
蘇軍在烏拉爾以西對抗北約的全部精銳部隊,包括四個駐外集團軍群的百萬之眾,部署態勢非常惡劣。其主力根本就不可能被調到到遠東地區。同時,從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輸能力看,要保障幾十萬大軍進行現代化機械化戰爭後勤供給還是不夠的。而東北三省的人口將近一億,東北的東南部地區地形也有利於堅守,也適於游擊戰和運動戰。
蘇聯的作戰即使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樣迅速實施,即使能投入一百幾十萬人的軍隊,與東北的近一億人口相比,那也只不過才佔百分之一,因此,蘇聯要長期佔領東北是困難的。更何況,蘇軍不可能把歐洲的精銳部隊主力調集到遠東地區,畢竟在歐洲還有百萬北約大軍虎視眈眈呢!更不要說在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還有我們的百萬大軍。
在對越反擊戰的時候,在北方的三大軍區都已經進入到一級戰備狀態,甚至還要比在對越前線部隊整整提前了八個小時進入戰備。蘇軍如果真的趁火打劫,將陷入極其慘烈的苦戰,想抽身回去都非常困難。
在對越戰場上則是速戰速決,以牛刀殺雞,中越兩軍一線兵力對比約為3:1,中方在火力上也佔有相當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都沒有辦法,沒更何況那十多個沒啥遠洋作戰實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