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是鹹海流域水量最大的河流,但在過去幾十年間,由於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轉化、大壩/水庫建設以及生產生活用水等,造成阿姆河流入鹹海的水量下降,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因此,綜合研究阿姆河流域徑流動態及其影響因素,對區域水資源管理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耦合水量平衡和Budyko框架的彈性係數法,對阿姆河流域徑流動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綜合定量評估。
研究結果表明,1960年至2017年阿姆河流域徑流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自上游到下游減少速率分別約為-0.52 mm/a,-0.80 mm/a,-0.97 mm/a。氣候變化對徑流減少的相對貢獻在-14.25%到-5.43%之間,而人口增加、耕地擴張、大壩/水庫建設等人類活動因子在三個站點主導了徑流的減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儘管人類活動引數n與植被覆蓋都呈現增加趨勢,但兩者呈現負相關(-0.53)。這是因為乾旱區農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灌溉,水庫截水首先會導致徑流減少,耕地面積擴張相對於被攔蓄減少的徑流會出現一定的滯後性,因此,研究揭示了流域為耕地擴張而建的水庫是影響徑流的最直接因素。該研究為阿姆河流域改善水資源管理、推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參考。
相關研究成果以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runoff dynamics in the Amu Darya River Basin: Confronting climate change and multiple human activities, 1960–2017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圖2 (a)1982-2015年n引數和植被覆蓋的變化趨勢;(b)n引數與植被覆蓋相關關係
來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