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人類需要資源時給予資源,在需要庇護時給予住所,我們一直在向著自然索取,從來不問為什麼。當地球開始向我們丟擲問題時,我們卻被難住了。全球氣候隨著人類發展的影響,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北極作為地球重要的生態圈,也在不斷的升溫中成為了潛伏在未來的災難。
冰天雪地
北極從發現之初就一直被人們關注著,各種各樣的新聞也一直沒有停過。不同於地球另一端的南極,北極大部分地方都是海洋,而南極則有大面積的陸地。溫度上由於兩極地區的海拔差異導致北極並沒有南極那樣的極端低溫,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洋流的作用,赤道暖流會到北冰洋裡,海水相對就不會太冷;南極陸地周圍的環流影響到南極周圍地區的氣候,導致暖流不會進入南極區域,所以南極終年寒冷。
在生命的發現中,北極生物相對也要比南極豐富一些,不僅有最為知名的北極熊,還有馴鹿、北極狼、北極狐這些特有生物。南極海洋裡除了大量的磷蝦,還有藍鯨這種巨型生物外,陸地上基本也只有企鵝。北極同樣也有極光,而且也有人生活在北極地帶,比如因紐特人就生活在北極,主要靠捕魚為生。
北極還有著淡水資源和豐富的礦物、石油,在未來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下,被冰川覆蓋的地方,將會有開採的可行性。
- 史前生物
在人類出現更早以前,地球有過幾個階段的生命期,這些生命期的動物便是史前動物。大約從38億年前,生命最初形成的開始到文字記錄以前,複雜的生命形成以前都是以簡單的原核生物存在,地球早期的原始地殼出現也標誌著地質發展的開始。
到寒武紀,後殼類動物的出現,開始了新的演變和進化,寒武紀的海洋動物有了無脊椎動物,以海藻類為食,這類無脊椎動物還有許多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以三葉蟲作為代表,節肢動物有了大量繁衍和進化。志留紀期間,海洋頻繁的運動和大陸板塊之間的碰撞,更多地理面貌開始出現,陸地面積也逐漸擴大。水生生物演化劇烈,生物多樣。
石疊紀和二疊紀後,地面生物開始增多,並且陸地生物有了更多演化,樹木繁多,也是煤炭形成的重要時期。侏羅紀時期後,遠古生物的發展史達到了高峰,大量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蕨類植物開始分支演化,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史前生物群體。到白堊紀後,地球開始發生大轉變,一直到第四紀,整個地球的發展逐步靠近現代人類所熟知的世界,尤其以哺乳動物的變化最為明顯,史前生物也基本滅絕。
- 長存的病毒
地球在進行了生命演化的同時,還有病毒這一物質的誕生。也許是為了自然界平衡,病毒的出現給生物帶來了不一樣的生存環境。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截止今天被發現的病毒就有百萬種,數量難以計算。關於病毒起源,在生物學說上也有各種看法。
有猜測認為,在細胞生物出現之前,就有RNA分子逐漸進化出酶以及複製能力。細胞出現後,部分RNA分子就寄生在細胞之中,獲取衣殼蛋白基因,如果推測成立,這些RNA分子就是第一批病毒。
另外,細胞退化的假說也給病毒起源帶了爭議。目前大眾對線粒體的認識,是遠古細菌和細胞質的共生不斷簡化來的結果;在寄生體或共生體與宿主共存的過程中,宿主能夠為其提供很多功能,多餘功能漸漸退化,遠古細胞簡化成為了病毒顆粒。科學家在近年發現的大型病毒例子中,這類病毒的基因組很大,基因編碼多達數百種甚至上千種,這讓病毒的細胞退化學說得到了更多的支援。
早期地球的地質活動和大量生物存在跡象被掩埋起來,如今世界上還有許多未知的遠古病毒被自然封存在永久凍土層或者厚厚的冰川下。
高燒不斷的北極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球兩極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一片區域,特別是北極這種有洋流影響的地帶,在有北大西洋暖流影響的極地地區,溫度攀升一度達到了11攝氏度以上。
在2018年的時候,北極地區的冬春交替時期就有明顯的氣候異常和氣溫偏高,冷空氣活動的減弱,讓北極一直持續升溫,北極的海冰也在逐漸融化變薄。影響北極氣候最大的就是大西洋暖流,大西洋暖脊的建立把暖空氣源源不斷的向北伸入北極腹地的氣旋,引起北極短暫的升溫。
時間到了今年,北極氣候的升溫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緩解,溫室效應也愈發明顯,不僅僅是北極地帶,周圍地區的芬蘭、瑞典、加拿大等地也有大幅度的溫度上升,一度打破當地的歷史記錄。北極也在不斷的“高燒”中融化著存在的冰川和冰面。
海上冰面和冰川的融化加速了北極氣溫的上升趨勢,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海冰融化後露出了深色的海水,原本反射光能的冰面消失後,太陽的熱輻射被大量吸收,加劇冰面融化,如此形成一種惡性迴圈。除了冰面的作用外,還有云和水汽的反饋,氣溫的升高也使得空氣中的水汽容量增加,而水汽做為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會加劇北極地區的環境改變。
自溫室效應的說法提出以來,北極一直處於氣候上升的階段,每年的溫度都會超過上一年的氣溫,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社會排放的二氧化碳。氣候變化作為自然界一種重要的平衡,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維持著,但人類的活動加速了這一程序的演變,使之成為了潛在的災難。北極的“高燒”也會在未來讓北極冰層完全融化,對整個地球造成嚴重影響。
過去的“迴音”
全球變暖在如今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併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氣候現象。冰川的融化遠不止海平面和氣溫上升這麼簡單,因為在北極冰層覆蓋之下還有這更“深層次”的東西。
北極在冰川融化之後還釋放出了大量危險氣體,甲烷含量迅速上升。甲烷在北極有很豐富的儲存量,如此多的甲烷氣體很大程度可能是早期動植物死亡後被微生物分解後得來,北極嚴寒的氣溫給了甲烷天然的儲存條件,讓甲烷能夠以固態冰的形式存在於冰層下面。這一過程會更快地加速北極的冰層融化,高溫導致上層土壤季節性融化伸展到正常以外的更深區域,同時北極現已有的微生物也會分解融化層的有機物質,釋放更多熱。
北極的永久凍土層中還有來自數萬年前的遠古生物。最早的記錄是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猛獁象遺骸,猛獁象遺骸表明了以前北極地區有過生物生活過的痕跡,科學家多年來對猛獁象的研究發現這種遠古大象的滅絕也和氣候變化有關,隨著冰河紀的到來,這類生物也失去了它的空間,等待的就只有滅絕。
凍土層中還被發現有生活在數萬年前的山獅、披毛犀,北極寒冷的地帶和凍土層的保護,使得這些史前生物即便在上萬年後被人發現,依然可以清楚的看清它們的樣貌,包括毛髮也被完好的儲存了下來。
除此之外,還有洞熊、洞獅等一些史前生物的遺骸也接連現身,甚至在凍土層下冰凍上萬年被複活的線蟲。相信這些動物的發現也只是冰山一角,隨著北極不斷地被影響破壞,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史前生物被發現。
最令人感到擔憂和不安的應該就是這其中發現的遠古病毒了,不同於一般病毒,遠古病毒的大小比一般病毒要大得多,所攜帶的基因鏈也更多更復雜,這對了解它們來說非常困難,目前人類在攻克病毒的醫學問題上還處於探索階段,對於這些遠古病毒也知之甚少。
病毒的特性使得它們能夠在凍土層中休眠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也不會失去活性,在北極的冰層下隨著氣候異常也將暴露出更多的病毒在人們的視線中。被休眠病毒感染的例子在2016年的西伯利亞就出現過,凍土層的炭疽病毒感染了當地的馴鹿,其中還有被感染死去的兒童。
未來改變中
北極持續的高溫改變著當地的氣候環境,對全球而言,未來持續消融的冰川帶來的是海平面上升。這對沿海地區的城市來說,將會面對更多更頻繁的海洋運動。
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目前也因為冰面融化,棲息地大量減少,生存狀態被嚴重威脅,已經有部分北極熊因為冰面的減少活活累死在水中,或是失去捕獵機會而餓死,繼續消融的冰川還會加劇這一狀況。根據《自然氣候變化》上論文闡述,到了2100年,北極熊基本就會滅絕。
冰川的消融也讓淡水資源加速流失,持續的高溫讓北極一直都得不到緩解,除了北極本身的冰川地帶中。北極地區還有亞寒帶的針葉林,高溫也會讓這些區域的苔原、針葉林變得乾燥易燃,西伯利亞的火災就是很好的例子。
凍土層的持續融化另一方面雖說給古生物學家帶來了很好的研究樣本,但更多的還是未知數,本世紀後期還將會有更多凍土層的融化,到那時人類不僅要面對眾多的氣候異常所帶來的惡劣天氣、自然災害,還有許多冰層下凍土層中被埋藏的病毒細菌也或將甦醒,如果沒有確切的應對辦法,很難說這些病毒是否會給人類帶來生存威脅。
結語
在地球日漸惡劣的氣候變化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意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對個人的一種要求,也是一種責任,聯合國也在一次次會議中將環境保護的責任分給世界每個國家。
2020年的新冠疫情已經給全球敲響了警鐘,在面對世界性的危害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受到牽連。北極升溫、凍土層消失、氣候變暖,原本自然進行的地球活動在人類影響下變得劇烈起來。也許我們能夠靠科技來避免問題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但長遠來看都是對發展不利的,如果想要繼續享受著藍天之下的生活,可能需要你我每一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