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歷盡烽火硝煙的磨難之後,新中國萬丈高樓平地起屹立在古老的東方。
這一結果乃是黨的帶領之下無數勞動人民共同所取得的,亦是那些革命先輩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
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軍湧現出了大批次的卓越指戰員,更鑄就了一道道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亦將他們的名字篆刻在歷史當中。
而在這些值得銘記的眾多名字之中,便包括解放軍中大名鼎鼎的三楊、三陳和三梁,他們分別是誰?
一、三楊
所謂三楊,分別為:楊勇、楊得志、楊成武三位革命元勳,三位之中任何一位的背後皆有著道之不盡的光輝故事。
1913年10月28日誕生的楊勇將軍,“馬日事變”發生後便參加了我黨領導圍攻長沙的幾千農軍隊伍,此後復又正式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由此踏上了革命旅程。
一如名字當中的那個“勇”字,楊勇將軍打起仗來有勇有謀,長征之時他率部衝鋒陷陣足見其勇。
抗日戰爭時期他復又指揮部隊靈活地運用了圍點打援戰法,不僅取得了潘溪渡戰鬥勝利,更創造出平原殲滅戰的卓越範例,此處可見其謀略。
正因如此,楊勇將軍憑藉著一場場實打實的勝利積累功勳無數,於1955授勳之際被授予上將軍銜,實質上這一結果亦是楊勇將軍數度險死還生所取得的。
半生戎馬的楊勇將軍負傷無數,身上殘留著五道“無形的勳章”,一處傷口乃是子彈劃過頭皮所留下的,足有兩公分左右,亦有一處傷口是因子彈從右腮進唇部出,當時便打碎了楊勇將軍六顆牙……
戰爭所留下的傷口共計五處,然而楊勇將軍負傷的次數絕不僅於此,而這些負傷經歷與一場場戰鬥的勝利相交織,由此鑄就了楊勇將軍偉岸的身影與輪廓。
三楊之中年齡最大的便是楊得志將軍,他於1928年初便參加了湘南起義並隨部隊上了井岡山,與楊勇將軍一般在長征期間他便充分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能力。
在這一時期中,楊得志最廣為人知的事蹟莫過於,時任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團長的楊得志將軍率部承擔起先遣任務,強渡天險烏江以及組織十七勇士組成突擊隊強渡大渡河。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楊得志將軍率部參加及指揮了邯鄲戰役、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等等一系列重要戰役。
而發生在抗美援朝期間的那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楊得志將軍同樣參與到了指揮工作當中。
一場場戰役所帶來的赫赫功勳相疊加,1955年楊得志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這一結果是對於楊得志將軍此前功勳的總結,而他的事蹟至此也並未結束。
1979年1月,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將軍親自指揮了雲南方向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為國家與人民之安全再添一道豐碑。
1980年後楊得志將軍復又出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重要職務,繼續為國防及軍隊現代化建設傾注心血。
楊成武將軍乃是三楊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1914年10月27日出生的他,因1929年參加閩西農民暴動而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由此踏上偉大的革命之路。
與三楊當中的另外兩位一般,楊成武將軍早在長征時期便成為了我軍的一大中流砥柱,得到了毛主席等領導的充分賞識。
長征途中,時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指揮紅四團順利突破烏江天險,復又於1935年5月率紅四團完成了歷史著名的飛奪瀘定橋,並創下一晝夜行軍120公里的奇蹟。
此後的楊成武將軍一如上述兩位一般,透過黃土嶺戰鬥、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等諸多戰役證明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因而1955授勳之際同樣被授予上將軍銜。
不僅於此,楊成武將軍後來更指揮了1958年的炮擊金門、1959年西藏平叛、1960至1961中緬勘界警衛作戰、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以及後來的抗美援越等一系列重要戰事。
二、三陳
至於“三陳”,指的便是陳賡將軍、陳再道將軍以及陳錫聯將軍三人,如上述三楊一般,三陳亦是國家之中流砥柱。
三陳之中,軍銜最高者自然是陳賡將軍無疑,1955年授勳之時陳賡將軍成為十大開國將軍之一,其間是對陳賡將軍半生戎馬的總結,亦是此後新的征程的開始。
1903年2月27日出生的陳賡將軍因反對軍閥,於1916年便投筆從戎被編進湘軍第6團2營當兵,時年他不過13歲左右,由此可見陳賡將軍對於彼時動盪社會之不滿,以及想要就此作出改變的初心。
1922年之際陳賡將軍進入了毛主席倡導開辦的自修大學,由此與受毛主席領導的革命團體有所接觸並於同年入黨。
此後漫漫光陰流轉,陳賡將軍亦在革命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關於他整個人生當中的具體事蹟不勝列舉,其間影響最為深遠且廣為人知的莫過於一手創辦了哈工大。
因而1955授勳之時,陳再道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1年9月1日,在陳賡將軍的努力下軍事工程學院的籌建工作僅僅歷時整整一年,便順利開學。
此後的軍事工程學院在陳賡將軍的領導之下,為我國軍政等各個方面培養出了大批次的傑出領導人。
三陳當中的陳再道將軍出生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而此處亦為後來陳再道將軍參加著名的黃麻起義埋下伏筆。
17歲之時,陳再道將軍參加到了我黨領導下的農民自衛軍,本名“程再道”誤將“程”寫成了“陳”,由此方才有了後來的陳再道將軍。
從秋收暴動到黃麻起義,作為木蘭山72名遊擊英雄戰士之一的陳再道將軍已然在革命道路上留下了一連串的足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勇敢、無畏而著稱的陳再道將軍打下了諸多硬仗、惡仗,數度帶領部隊轉危為安取得重要戰果,並積累了豐富多樣的作戰指揮經驗。
抗日戰爭時期,陳再道將軍率領一隻僅有5個連500人左右的隊伍挺進敵後,歷經磨難後成功開闢出了重要戰略支點冀南根據地,而這一成果的取得乃是陳再道將軍整整五年“不知脫衣睡覺是何滋味”所換取而來的。
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挺進大別山、淮海……等諸多重大戰役,皆能夠看到陳再道將軍於其中指揮作戰的身影。
因而1955授勳之時,陳再道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
三陳之中的陳錫聯將軍年僅十四歲左右便投身革命,在家鄉參加了游擊隊後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
此後餘生漫漫陳錫聯將軍的功勳亦不可計數,其間最令人過目不忘的莫過於抗日戰爭之時,時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的陳錫聯將軍率部取得了陽明堡之戰的勝利,由此一戰成名。
1937年10月,陳錫聯將軍帶領769團行軍的過程當中,透過觀察發現了日軍駐紮在陽明堡地區的飛機場,有鑑於日軍守備力量僅有200餘人,陳錫聯將軍毅然決然的決定夜襲飛機場。
10月19日晚在陳錫聯將軍的帶領下,部隊悉數輕裝上陣趁著夜色掩護,他們快速朝著飛機場進發。
其間一營與二營部署在機場外圍以準備作戰,而三營則在營長的帶領之下撲向飛機群,將準備好的手榴彈一捆捆拋進日軍飛機當中。
一聲聲爆炸聲接連響起,769團的戰士們共計炸燬敵機24架,並在機場與日軍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此後復又在日援軍趕來之前順利撤出戰場,這一切與陳錫聯的指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引起朱德、彭德懷元帥等一眾領導接連拍手叫好,更在國內國外引起非常強烈的反響,而作為這場戰鬥的直接指揮者,陳錫聯將軍自然一戰成名。
三、三梁
三楊、三陳之外,解放軍中大名鼎鼎的復有三梁,即:梁仁芥、梁興初、梁必業。
與三楊、三陳相同的是為國為民的一生戎馬,而有所不同的則是無論三楊又或三陳之間只是革命同志的關係,而三梁之間卻是實打實的親屬關係,其間梁氏一門三位將軍。
三位將軍雖然年紀相仿,但是卻有著非常懸殊的輩分差距,其間梁仁芥乃是爺爺輩的、梁興初乃是叔叔輩的,而梁必業則是“墊底”的。
三梁皆在1930年間報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不同的是三人所在的崗位與職責不同,以及三人後來的發展軌跡亦不相同。
不過殊途同歸,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三人本著保家衛國的初心,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時期,皆闖出了一番廣闊的天地建立了卓越功勳。
其間尤以梁興初率38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鑄就三十八軍的傳奇故事最廣為人知。
因而1955授勳之際,梁仁芥被授予少將軍銜、梁必業被授予中將軍銜、梁興初亦被授予中將軍銜,由此成就了一門三將的佳話。
此後梁興初於1967年至1973年官至成都軍區司令,梁必業亦曾官至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梁仁芥亦曾擔任甘肅省軍區政委、蘭州軍區副政委等職務。
殊途同歸從昔年間山河動盪支離破碎之際一路走來,從戰爭時期到國家太平安定,梁氏三將皆為國家與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傾注了一生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