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國民黨的領袖,在整個國民黨系統內,他最信任的人,不是搞軍事的陳誠,何應欽,也不是搞金融的孔祥熙,宋子文,老蔣最為信任的人,是搞特務的戴笠。
戴笠被譽為民國的“特工王”,同時,他還有另外的一個稱號“領袖的佩劍”,這個領袖,指的就是蔣介石,蔣介石有多“寵”戴笠?任何人見他都要登記,戴笠不用,不僅如此,就算是他和妻子宋美齡在一起,戴笠也可以隨時見他。
在整個國民黨系統中,能夠得到蔣介石如此信任的,僅有兩人,一位是戴笠,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主角,他叫康澤。
康澤原名康代賓,1904年出生,7歲時,康澤父親去世,他和弟弟妹妹與母親相依為命,隨後,母親對他寄予厚望,讓他上私塾,上小學,學校有位老師羅用之,他非常欣賞康代賓,就經常給予他幫助,康代賓也不負眾望,成績連年皆名列前茅。
1919年,康代賓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隨後接觸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康代賓隨即產生了參軍救國的想法。
1924年,康代賓從中學畢業,他得知孫中山創立的黃埔軍校在招生,便想去投考。
1925年,康代賓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同時,他也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康澤,在校期間,康澤學習很努力,一天,他正在教室溫習校長蔣介石的訓話,突然有人進來,此人正是蔣介石,蔣介石問他今天是週日,為什麼不休息,旁邊的副官回答說,他叫康澤,學習一直很努力。
從此,康澤留給蔣介石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學生”
畢業後,康澤被選派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繼續深造,在中山大學,康澤接觸了馬列主義,但是他認為,這種共產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國情,因而他回國後,便投靠了蔣介石。
康澤歷任北伐軍總司令侍從參謀,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等職,1931年,康澤建議蔣介石成立一個蘇聯的那種“格柏烏”(政治保衛局)的組織就好了,康澤此舉的目的,正中蔣介石的下懷,不久,國民黨復興社成立,這也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軍統前身。
復興社成立,康澤為“十三太保”之一。
在復興社系統中,最為重要的有三個部門,分別是賀衷寒的“政訓”系統,康澤的“別動隊”系統,戴笠的“特務處”系統。
康澤的“別動隊”主要任務就是深入蘇區進行反共活動,並在那些紅軍暫時撤離的地區,組織帶領地主還鄉團對革命群眾進行血腥鎮壓。
對於康澤的做法,蔣介石十分欣賞,曾下令:為保證別動隊員執行緊急任務的需要,一切車輛均應予以方便。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的失利,被迫長征,紅軍離開蘇區,康澤隨即帶領別動隊進駐,在蘇區,康澤對當地的百姓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但凡有一點革命傾向的人都遭到了他的清算,康澤還搞了一個“連坐”“保甲制度”。將五戶組成一甲,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即一人革命,全家處決。
康澤的行為,使得他的手上沾滿了百姓的鮮血。
抗戰時期,康澤深受蔣介石的重用,甚至一度有傳言傳出,蔣介石準備將康澤培養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不久,老蔣的兒子蔣經國從蘇聯回來,康澤野心太大,想要和“太子”爭一爭,事實證明,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由此,康澤失去了老蔣的信賴。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要康澤前往國外考察,實際上這個時候,老蔣對他顯然是已經是“無足輕重”了。
1948年初,解放戰爭時期正酣時,蔣介石卻突然任命康澤為襄樊第十五綏靖區司令長官。
康澤雖然是黃埔軍校畢業的,但是他從未帶兵打仗,一直做的是特務工作,而老蔣依然要他擔任軍事主官,或許也是實在是無人可派,也或許是源於對康澤的信任。
1948年6月,隨著豫東戰役的爆發和結束,康澤已經預料到了解放軍的下一個目標,那就是襄樊。
7月2日,劉鄧大軍下令,要第六縱隊、桐柏軍區主力和陝南第十二旅發起襄樊戰役,同時,劉伯承要求,一定要活捉敵司令主官康澤。
第六縱隊的司令員為我軍有名的悍將王近山,攻佔襄樊,首先需要“刀劈三關”,奪取城西屏障琵琶山、真武山和西門外的鐵佛寺。
王近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李德生的部隊。
第一關琵琶山,李德生率部猛打猛衝,以突然威勢制伏敵人,第二關真武山,李德生冒著敵人施放的黃磷彈的濃煙,僅用了20多分鐘,就攻上山頭,摧毀多個碉堡,佔領真武山。
第三關鐵佛寺,李德生命令部隊晝伏夜出,隱蔽地挖交通溝接近城關,然後率部從地面、地下兩路進攻,最終拿下鐵佛寺。
三關皆過,解放軍來到襄陽城下,7月15日,解放軍對襄陽城發起總攻,激戰至16日拂曉,各部隊已經將敵人壓縮在康澤司令部所在地東街楊家祠堂和古樓一帶狹小區域。
這個時候,康澤還想著負隅頑抗,16日下午,解放軍徹底攻佔襄陽,敵軍司令康澤,副司令郭勳祺等一批中高階主官被俘。
得知襄陽被攻佔,康澤被俘,毛主席給中原野戰軍發去賀電:“慶祝你們在襄樊戰役中殲敵兩萬餘人、解放襄陽、樊城、老河口等七座城市,並活捉蔣匪法西斯特務頭子康澤的偉大勝利……尤其是活捉康澤........”
過了沒多久,毛主席再次給中原野戰軍發電:將康澤送華北、並派可靠武裝、加鐐銬押送。”
建國後,康澤被送到了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
1963年,康澤被特赦,1967年,他因病去世。